说到坦克,德国无疑是这个领域的代表。从横跨欧洲的虎豹坦克,到战后畅销全球的豹-I、豹-II坦克,德国人打造的陆地之王始终引领着世界主战坦克的发展趋势。但是,当时间回到坦克诞生之初,德国人对坦克的态度是非常微妙的。自从坦克在索姆河战役中首次出现以来,德国高层并没有对这种新武器给予太多关注。至少与英国相比,A7V的诞生多少意味着赶鸭子上架。据当时没有野心的德军总参谋部鲁登道夫说,坦克确实对德军造成了一定的打击,但这些都不是决定性的。要想赢得战争,就得依靠大量的物资和军队。新武器只能说是一种颜色,并不能影响战争的走向。不过,这种说法并非没有道理,因为早期坦克的性能确实无法承担改变战争方向的重任。即使在坦克大规模使用的第一次坎布雷战役中,德军依靠人力物力的反击收复了大部分失地,但正是从这场战争中,坦克德国高层官员普遍重视坦克的发展。
此外,车体左右两侧和后方还装备了2挺7.92毫米“马克沁”机枪,共计1.8万发弹药,使坦克具备接近全方位的火力打击能力。从这种武器配置可以看出,A7V的主要任务是为步兵提供火力支援,但其穿甲弹可以穿透当时所有坦克的装甲。此外,车身还配备了手枪、卡宾枪、手榴弹和火焰喷射器。只是武器的组合没有“1+1=2”那么简单。在空之间的狭窄车体中,乘员在操作武器时会相互干扰。再加上协调指挥的问题,A7V的整体武器效能势必会受到影响。即便如此,A7V的火力在当时还是疯狂的。
▲英军缴获的A7V突击坦克,从操作机枪的画面来看,A7V内部特别宽敞,每门7.92毫米机枪由两名乘员操作
为了尽快形成战斗力,A7V坦克直接采用了霍尔蒂拖拉机的底盘,并邀请拖拉机制造商的代表参与坦克的研制,但拖拉机和坦克毕竟不是一回事。A7V底盘虽然采用了弹簧悬挂,在舒适性上要优于英国Mark 1菱形坦克,但坦克在复杂地形下的通过性可谓一塌糊涂。在试验阶段,A7V原型车的行走装置和动力装置处于满载状态,但这一问题普遍存在于那个时期的坦克中。随着所谓的矮人拉出将军,虽然A7V的通过性很差,但与圣沙蒙的短腿相比还是很出色的。强大的火力也带来了重量的飙升和车身的高重心。此外,底盘高度距离地面只有20厘米,这使得A7V在面对到处都是战壕的战场环境时,很容易失去机动性。
▲由于霍尔特拖拉机的底盘是直接使用的,所以A7V的行走装置不是专门设计的。从上面的行走装置可以看出A7V的通过性和操纵性很差。下图是一个非常紧凑的变速箱结构。数字
动力方面,A7V在车身中下部配备了两台戴姆勒的四缸直列水冷发动机。每台发动机都能提供100马力的动力。两台发动机通过传动轴连接在一起,动力随传动轴输入后齿轮箱。A7V的传动装置由离合器、变速箱、制动器、侧减速器和倒档变速箱组成。最后,动力通过传动轴输入驱动轮。变速箱有三个档位,整个油箱的最大行程是每小时35公里。虽然只使用了具有普通抗弹性能的普通钢板,但该坦克前装甲厚度高达30毫米,侧后装甲厚度也高达20毫米,顶部为15毫米,整体采用铆接技术,但A7V在防护能力上优于英国Mark 1菱形坦克。
▲由于驾驶员和机长在车身正上方的方形指挥塔内,可以看到驾驶员操纵杆与变速箱之间的长连杆
不断改进
▲整个一战期间,德国生产了20多辆AV7坦克,其中一部分改装成A7V/R战场运输车,前后各装备一门M1902型76毫米野战炮
针对A7V突击坦克机动性和通过性差的问题,根据坦克在战斗中的实际表现,德国人决心参考英国菱形坦克改造出性能更先进的坦克,也就是后来的A7V/U,这种坦克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过顶履带的设计,同时保留了原有的螺旋弹簧悬挂,提高了通过性,也具有乘员舒适性。武器从最初的配置改为一门57毫米坦克炮,每侧四门7.92。最初计划德国在1919年初生产60多辆A7V/U坦克。但在A7V/U坦克正式大量装备德军之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只拆除了几辆原型车。
▲A7V/U油箱,U表示越过顶部轨道。下图是战后盟军正在拆除的A7V坦克
其实德国人对坦克的态度还是很保守的。德国人完全被迫发展坦克。在西线,德军占据了士兵数量和质量的双重优势。因此,他们对这种功率有限、可靠性差的早期坦克没有抱太大期望。再加上二战末期德军渗透战术的出现和反坦克技术的不断完善,A7V并没有机会证明自己。1918年3月21日,德国军队利用新组建的坦克部队向盟军发起了进攻。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只有9辆德军坦克参与了80多公里前线的进攻,其中5辆是英国马克5菱形坦克。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禁止拥有坦克,剩下的A7V坦克被拆除,只有一辆澳大利亚保持完好。二战结束后,德国人想要归还这款意义重大的A7V坦克,但遭到了澳大利亚的拒绝。德国只能成立专业团队联合众多制造公司,经过大量实地考察和组装,用了三年时间才回收一辆同等比例的A7V坦克。1990年,这件引人注目的藏品被移交给德国蒙斯塔战车博物馆,坦克经常被拉出来散步。
请指出任何错误!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