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承钰简历 九零后航天追梦人:不负青春 不负梦想 人生从未想过“躺平”

栏目:游戏 2021-09-19 18:16:52
分享到:

不知什么原因,“平躺”这个词一夜之间在网上流行起来。许多年轻人似乎为他们的懒惰找到了坚实的基础。他们选择逃避社会、生活和工作,放弃梦想,失去前进的动力。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平躺伴随着退化和下沉。没有人想走下坡路。年轻人应该用行动来说明自己的责任和担当,因为他们代表着无限光明的未来。如果很难找到榜样的力量,看看这些90后年轻有为、精力充沛、充满希望的太空追梦人。在他们心中,始终坚持着不辜负青春和梦想的信念。他们是年轻人的榜样。

1990年后,航天“花木兰”:鲍硕

2021年5月15日上午,田文一号顺利成功着陆火星。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从那一刻起,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逻探测的国家。此时的北京航天控制中心充满了欢声笑语,但仍有一位女调度员保持着稳定的语速,准确而坚定地发出指令。没想到,这个冷静的女孩就是田文一号的北京总调度员,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不到30岁的女孩,是北京航天控制中心40年来首位女总调度员。

鲍硕,1992年出生于北京丰台。父亲是出租车司机,母亲是首钢的一名普通工人。上学后,每当有人问她未来的理想是什么,她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成为一名宇航员。”时光飞逝。从小学到高中毕业,宝硕一直坚持自己的理想,这个理想一点也没有变,他一直为之努力。除了学习,她找不到实现理想的第二条路。不劳无获。2010年,18岁的鲍硕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选择了一个很多人都不熟悉的专业:信息对抗技术。学校是好学校,专业是强专业。

众所周知,北京理工大学是“国防七校”之一,实力雄厚。因为培养了一大批各行业、各层次的领军人才和优秀建设者,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宝硕的信息对抗技术专业对外国人来说极其陌生,但绝对不能小觑。国内只有十所学校有这个专业。排名前三的是北京理工大学、北航空航天大学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这个专业在北京理工大学也叫“王牌专业”。宝硕之所以选择这个专业,还是源于执着的理想。这一次,她朝着自己的理想迈出了一大步。她一点也没有慢下来,因为前面的路更加坎坷艰难。个人兴趣、爱国主义和报国志气,总会促使她努力工作。她曾回忆说:“印象最深的是王跃院士的课。老先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气深深影响了我,引导我为自己热爱的研究方向不懈努力。”毕业后,鲍硕成功进入航天系统。

在航天系统工作五年后,鲍硕的工作地点离家不到40分钟车程,但为了工作和理想,她经常几个月不回家一次。父母只是担心,但他们一点也不抱怨,因为他们知道女儿身体很累,但心里很开心。女儿的幸福是父母最大的心愿。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宝硕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方面都处于优秀状态。身体上,连续工作20小时后,你应该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心理上,面对高强度,要保持稳定的心态,随时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优秀人员之一的鲍硕,2019年首次担任总调度员,分配到嫦娥四号。这一年,她才27岁。一年后的2020年,经验丰富的鲍硕被任命为总调度员。鲍硕在担任总调度员的一个月前就已经进行了秘密培训。

我每天只能睡三个小时,为了指挥嫦娥五号时保持30个小时不休息。为了保持身体健康,宝硕坚持每天早上五点起床,早上跑步,坚持了一年。为了改变自己的娃娃音,她在下班后偷偷练习,直到可以从娃娃音变成强音。因此,2020年11月24日凌晨,嫦娥五号探测器飞上天空。28岁的鲍硕用强大的调度密码开启了嫦娥五号25天的旅程。就这样,在执行任务期间,鲍硕20多个小时不吃不睡,以“北京”为代号,密集地下达了数千条冷静有力的指令。因此,同事对她评价道:“她一进飞行控制大厅,就成了个人,成了钢铁侠。她长时间不能喝水、吃饭或休息。”那根弦一直紧绷在她心里,她不敢懈怠,因为她知道“40年来没有一个女孩在这个位置上,她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

从嫦娥奔月到田文火星,鲍硕不辜负青春和梦想,孜孜不倦地探索浩瀚星空空,追逐太空梦想,最终实现了自己执着的理想。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年轻人的责任和担当。

三份简历梦想航空空的女孩:徐哲琦

2020年6月23日9时43分,“长三一”火箭点火空。这时,在考场上,一个女孩眼含热泪盯着大屏幕上的直播。那是激动和喜悦的泪水。这个女孩叫徐哲琦。令人惊讶的是,徐哲琦不仅在这次发射中独立担任了测量系统的指挥,而且和上面的鲍硕一样,是一个90后,比鲍硕小两岁。

徐哲琦出生于1994年。在成为宇航员之前,她对太空飞行和火箭没有任何具体的概念。有些信息和图像只能从新闻报道中得知。后来,为什么即使投了三份简历,她还是毅然决然地决定成为一名宇航员?这一切都源于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一次演讲。在那次演讲中,徐哲琦了解到了一代又一代为航天事业不懈奋斗的宇航员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深深打动了她。从那以后,她确定了航空航天工业,并下定决心成为火箭开发团队的一员。然而,当她毕业时,火箭学院没有在她所在的学校举办讲座。为了成为一名宇航员,她去了三所不同的学校,同时在网上发布了自己的简历。努力是有回报的,最后她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成为了一名宇航员。

加入工作后,最让她印象深刻的是,作为一名宇航员,她必须“一丝不苟”“谨小慎微”。这些话不是说说而已,必须付诸实践。徐哲琦记性很深,他差点因为一点小事让自己的师父黄皓发脾气。在一次连线中,徐哲琦从连线上切下一块只有三毫米左右的橡胶。因为太短太小,她没有直接扔进垃圾桶,而是放在桌子上。没想到,黄浩师傅看到了这个。黄皓突然严肃起来,冲着徐哲琦大喊:“这是多余的东西的人为创造。桌子上插孔插头那么多,桌子上放这么小的橡皮,很容易造成堵塞!”

徐哲琦清楚的记得,黄浩师傅第一次这么认真。在此之前,师父在她心目中是一位耐心的航天前辈。突然,她因为这样的“小事”被批评,这让她感到委屈和不解。很快,她明白了师父的意图,也明白了她为什么这么认真。太空工作不能容忍任何粗心或粗心大意。每一次成功发射的背后,都离不开每个人对细节的掌控。如果一个人粗心大意,所有人的努力都会毁于一旦。从此,徐哲琦在做实验时更加注重细节,更加严谨。

徐哲奇作为“长三一”火箭发射场“长三一”系列火箭研制组最年轻的成员之一,心里激动,但表情却很平静。过去的她谨慎细致,对工作规章制度的熟悉和掌控增加了她的信心。这是她第一个指挥所,也是北斗全球网的最后一次发射,意义重大。随着长征三号乙成功将第55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标志着北斗导航工程具备向全球开放导航服务的能力。

二十年四十四次北斗发射任务,离不开一代又一代航天员的接力和传承。正是像徐哲琦这样有航天梦想、不断努力的年轻一代,完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航天工程。一代一代传承,永远创新,努力拼搏,不辜负青春和梦想,是年轻人的使命。

文昌航天发射场第一位女指挥:周成玉

她被网友称为“火箭少女”,被一起工作的同事称为“大姐大”。无论是“火箭少女”还是“大姐大”的称号,似乎都很适合她。其实“大姐大”并不是很老,她是95后,个子不高,只有1.58米,但她在工作中的能力和毅力大得惊人。这使她有资格担任嫦娥五号任务连接器系统指挥员,成为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历史上第一位女指挥员。“大姐姐”是周成玉,来自贵州土家族。虽然她是女生,但她不少女,年轻,但不稚气,个子矮,但不淡气。工作上,“大姐”能吃苦,肯吃苦。她是一个著名的硬汉角色。

“大姐大”的称号不是空个字,而是通过实际行动获得的。在一次3公里的测试中,看起来身材娇小的周承宇,用自己的毅力、体力、耐力和速度征服了一半的男同胞。“大姐大”的这一举动刷新了单位对女娃娃的刻板印象。在工作中,“大姐大”的形象,极其坚韧,不怕吃苦,大胆尝试,勇于突破,令同事刮目相看。

长征五号远程火箭试验任务中,“大姐大”周成玉被分配到脐带塔15层二次接头配气站。通往15楼的道路是180多级钢台阶,倾角接近90°。所以很多地方都很难直立行走。如果你想走路,你必须用双手和双脚去爬它,就像一个“梯子”。正常人跑步的时候会出汗,但是周成宇有时候一天要来回四次。

不要以为爬上去就能舒服地工作。15楼的工作环境,足以让所有人胆战心惊。试验室内有2个配气站、4个交接箱、数百根电缆和供气管道,空室不到8平方米。虽然里面只有三个人在工作,却没有地方坐,总是忍受着里面高压气体流动的噪音。更让人无法忍受的是里面没有空键。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别说女人,就连男人都不敢轻易尝试,而“大姐”周承钰已经工作了60天,一天不迟到,一天不抱怨。长征五号火箭的复盘之战,留下了周承禹艰苦不屈的生命足迹。

同时,她也是文昌发射场动力系统团队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人。每一次工作变动都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挑战。因为不同的岗位对人员的知识和能力有不同的要求,这就要求周成宇始终坚持刻苦学习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她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努力,尽快适应不同的岗位,每一个岗位都做得很好。

她第一次以国号承担了嫦娥五号任务,成为整个发射场的第一位女指挥。她指挥下的连接系统负责电力系统和加注系统的“纽带”和“命门”。整个连接系统有30多个运营商,只有周成玉一个女人。作为一名指挥官,周成宇每次考试都会派遣这30多名男同志使用熟练的密码。

在外人看来,这个95后女孩确实很牛逼,但她背后的压力很大。因为连接器系统的工作原理相当复杂,设备分布广泛,协调接口多,不小心就会踩“雷”。对于指挥官周成宇来说,神经一定要时刻紧绷,不能有丝毫大意。

年轻,却被称为“大姐大”,个头虽小,却能够支撑起太空梦,不畏艰辛,敢于攀登,并且勇于创新,这就是新一代的年轻人。周成宇是同行,为后来者树立了榜样。

坚守大山十年成火箭专家:于

2011年,20岁的余从清华大学工程力学和航空航天工程专业毕业。当很多同学选择读研深造时,他毅然放弃读研的机会,一头扎进大凉山深处的西昌发射场十年。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留在北京,北京是很多学生都要去的地方。面对这个问题,于斩钉截铁地说:“国家和学校对你的航空航天空专业培养了四年,希望你能将所学应用到相应的领域。”

毕业后,余陈欣跟随他的心,来到了西昌发射场。他也将开始新的人生历程。2012年,他成为火箭常规动力系统的一名普通操作员。仅仅一年时间,他就完全胜任了这个职位,并开始在系统的火箭上担任专业负责人。他的学习能力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当火箭低温动力系统需要一个操作员的时候,年轻的余就成为了合适的人选。这是一个需要高度集中和强度的岗位。由于低温动力系统涉及液氢、液氧低温推进剂的加注,低温推进剂温度极低,易燃易爆,测试过程复杂繁琐。这就要求操作人员高度集中,不能出错。特别是发射前,需要保持8小时以上的高浓度。

为了快速发现可能的漏洞,凭借高度的专注力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余逐渐练就了一技之长——“听音探漏”。这项技能使他能够多次成功排除故障。同时,他经常对照图纸检查每个关节的状态,这样他就可以闭着眼睛说出关节的位置和细节。因此,他被同事们称为“活画”。余虽然年轻,但由于经验丰富,被称为“老司机”。正是这位“老司机”自工作以来参与并成功完成了80多次航天发射任务,成功发射了110多颗卫星,排除了许多影响发射成败的重大故障,从而为每一次任务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由于工作繁忙,交通不便,余通常一年能回家一次。作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最年轻的分系统指挥员,他的目标是成为发射场的“01指挥员”。这个指挥相当于发射场的指挥中心,起着指挥中心管家的作用。如果你能担任这个职位,一方面是对你能力的肯定。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荣誉。

除了工作,余还选择在业余时间看书和锻炼身体。他知道,只有坚持体育锻炼,才能保证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他总是为这份工作感到自豪,因为每一颗卫星都在国家发展和人民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毕业十年,我一头扎进大山,用青春托起我的航天梦,为航天事业尽自己的一份力。这是新一代中国航天员的责任和担当。

感谢阅读,欢迎在文章底部评论区留言讨论。喜欢就关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