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缺衣少食到衣食无忧,繁荣昌盛,从泥棚到砖瓦房,从土路到水泥板,从马拉大车和牛耕到机械化生产,从脏乱差到干净漂亮,从“指望两个人转身”到“电影不稀罕”……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吉林市的乡村发生了巨大变化。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我们可以看到农村的巨大变化——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在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际,如何以专刊形式展现农业新气象、乡村新变化、农民新面貌?
今天我们精选六大新闻点,分别是绿色美丽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脱贫攻坚、县域经济发展、全域旅游发展、畜牧业发展,带读者走进滋润的松江黑土地,走进这片黑土地上的诗画田野。
县域经济
“五箭齐发”打造增长极
作为磐石市工业发展的支柱和龙头,磐石威钢近年来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绩。磐石市外钢经济基地明城开发区目前有外钢企业23家,其中大型企业11家。大型企业中,全国500强企业子公司2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工业资产总额74亿元。在转型发展的当下,开发区企业已经实现了废气、废水、废渣的自动化生产和循环利用,既提高了生产效率,又兼顾了环境效益。
6月8日,磐石市项目中心负责人袁表示,从“钢铁原料-金属制品-零部件-整机制造”,磐石市围钢产业上下游全产业发展模式基本形成,磐石市也成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钢管生产基地。
搅动吉林市县域经济的不仅仅是这块石头。从今年一季度五大县域经济呈现的指标来看,县域经济的“五支箭”传递出一组振奋人心的数字:永济县开工项目11个,总投资33.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9.4亿元;签约重点投资项目6个,总投资4.8亿元。舒兰市累计开工5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计划总投资130亿元、年投资23.5亿元的项目80个。磐石市开工项目17个,总投资80.77亿元;全年计划实施项目46个,总投资128亿元。蛟河市已开工项目14个,总投资18.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8.3亿元。桦甸市开工4个项目,总投资6亿元;集中签约重点投资项目9个,总投资11.5亿元。
随着一批重点项目在五县落地,五县正在完善装备制造、装配式建筑、新材料、食品深加工等特色园区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园中园”,培育新兴增长点...
“十四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是打造永济、舒兰、磐石、蛟河、桦甸经济增长极。明确县域发展定位和产业布局,大力培育主导产业、龙头企业和顶尖产品,全面提升五县综合发展水平,加快推进永济与吉林市区同城化发展,实现发展质量、经济实力和可用财力明显提升。到2025年,力争磐石市跻身全省前5县,永济、舒兰、蛟河、桦甸跻身前15县。
回顾过去的一个世纪,县域经济已经从最初的薄弱环节成长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转型带来的产业链重构,县域经济也展现出强大的后发优势。就五县而言,“大企业一个接一个来,好项目一个接一个落地”。“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市打造五县经济增长极的发展目标有了持续稳定的支撑——“这更可喜”。
农作物种植
从铁犁牛耕到智能领导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100年来,我市与全国同步,强筑本基,将传统农业推向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为北江市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撑起了一片蓝天。
在耕作方式上,我市农业生产实现了从以人力、畜力为主的铁犁、牛耕向机械化、智能化的转变,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全市粮食总产量翻了三倍。产业结构方面,我市由大田种植、传统养殖向设施、规模种植、深加工转变,逐步形成食用菌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设施农业水平居全省前列。在组织方式上,我市已逐步从单一户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转变;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农民组团入市能力不断增强。
我市积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经营方式现代化。同时,该市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不断提高效率和效益,加快生产方式现代化。此外,该市积极构建现代农业管理体系,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产业,加快组织方式现代化。
农业是稳定国民经济的基本盘,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稳定器”。百年来,我市农业不仅实现了稳步增长,而且取得了优异的发展。目前,我市拥有全国最大的设施芦笋种植基地和鲜芦笋出口基地,全国最大的非转基因木瓜产业园,省内最大的火龙果产业园,省内最大的樱桃产业园。我市被中国粮食工业协会授予“贡米粳稻之乡”称号,拥有“万昌大米”“大荒地大米”“舒兰大米”“北纬43°甜米”等一大批全国知名优质农产品品牌。
高标准农田建设,黑土地保护行动,推动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推进农业机械化和信息化,建立产业集群班集体,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依托平台载体带动...古代龚密故里的真名,如今的目标是成为全省现代农业建设的排头兵。美丽富饶的吉林市,作为中国北方农耕文化的精华,正以“地大物博、大有作为”的豪情全面实施乡村振兴
养殖业
从元旦吃肉到每天吃肉
从过去人畜居住的农舍散养,到现在人畜分离的专业牧场精耕细作;以前过年过节只能吃几顿肉,现在每天都可以吃肉了……百年来,我市畜牧业的发展和人们对畜禽产品的消费水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去年,肉蛋奶总产量分别达到38万吨、10.07万吨、9200吨,畜牧业产值达到175.84亿元。今年一季度,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12.2万吨、2.5万吨、20.98万吨,生猪、肉牛、奶牛、家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79.89万头、65.43万头、2941头、3241.3万头。
舒兰市博飞牧业有限公司是我市大型肉牛养殖企业。公司牧场,位于开元镇的一个山坡上,占地6万多平方米,有11个牛舍、酒厂、仓库等建筑。目前库存1700多台,上半年1000多台,销售额3000多万元。“我们公司是规模养殖、农牧循环、带动周边、环保的标准化养殖企业。我的祖先养牛,所以我养了30多年。过去养牛都是在家里院子里一个简单的窝棚里养三四头。规模小,环境差,效益低。自己养牛吃不了牛肉。”该公司负责人徐春宝说。
你可以在管子里看到豹子。解放初期,全市生猪只有31万头,养殖规模分散、规模小,与村庄、庭院混杂,畜禽产品产量和质量较低。1985年以来,我市畜牧业生产的商品化、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当年,全市猪、牛、羊、鸡主要品种饲养量分别增长到97.2万头、31.9万头、4.5万头、768万头。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以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绿色发展为导向,以优化畜牧业产能、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为目标,以全产业链建设为载体,推动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畜牧业产业链不断延伸,价值链不断升级。标准化规模养殖取代了小规模分散养殖。去年,全市规模养殖场2089个,畜牧产业化龙头企业43家。生态畜牧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去年,全市建成17个区域性畜禽粪污处理中心、1757个带粪污处理设施的规模化养殖场、6个大型沼气设施。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3.7%,规模化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配套率达99.15%。惠牧政策不断加强。五年来,国家、省、市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资金已达1.09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我市突出发展肉牛产业引领全市畜牧业发展。为此,该市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创建与营销、种养循环和科技创新“五个提升工程”,构建组织领导、政策支持、创业服务、品牌发展支持和质量安全五大保障体系,加快建设肉牛产业示范区和肉牛产能潜力增长区。
乡村面貌
穷乡僻壤变成了绿色家园
今年春夏,漫步我市广大乡村,景色令人眼花缭乱:满城种新绿,镇边建公园,村边多建广场,路边树木成排,河边新枝摇曳,林边、田边干净整洁...包括年初启动的全市“七面”环境卫生运动,多年来改变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项举措释放出叠加效应,使江城土地神奇、彻底、全面地改变了面貌
农村环境直接决定了农民能否安居乐业。看着仔细梳理城市乡村发生的巨大变化,我们会发现“搬绿去美”,打着整治环境,绿色美家集结号在我市已经存在很久了——
自2015年以来,大力启动了以“六清”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市政府的投入从最初的1000万元逐年增加,10亿元的社会资本投入靠四两次拨款带动,大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2017年,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部署,为我市农村工作指明了新方向。随着全市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标准建设美丽乡村成为新的工作重点,重点打造了50个省级美丽乡村和300个示范村——昌邑区大荒地村、桦甸市色罗河村、丰满区孟佳村,被列入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名单,龙潭区韩屯村荣获年度美丽乡村荣誉。总体上形成了现场有特色、线上有示范、面上有规模的大规模美丽乡村建设格局,描绘了大量农耕乡村
2019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巩固“六清”成果,在广大农村“清理”的基础上,改“绿起来”“美起来”,相继开展绿色美丽乡村建设专项工程。此次行动和“一亿”示范带动了项目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绿而千里、村在绿、蹲在景而人在的局面
实现生态宜居,推进乡村振兴,让看得见的山更绿,看得见的水更绿。青山绿水可以更可持续地成为金山银山。长期以来取得成功的绿色美丽乡村建设,让整个城市的乡村成长为能够承载乡愁、寄托乡愁的美丽乡村。
消除贫困
画一幅幸福生活的新画
“生活越来越充实,越来越幸福。”6月28日,住在丰满区王琦镇四方村的张虹笑着告诉记者。
这个有两个脑瘫儿子的硬汉靠养猪赚了50万。2019年被评为丰满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在广袤的吉林大地上,像张虹一样辛勤劳动的贫困群众摆脱了贫困的阴影,走上了小康之路。
五年来,全市上下为扶贫、扶志、扶智不懈努力。
在一个没有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党员干部不改初心,他们是中流砥柱。村里的第一书记,村里的干部通宵达旦,所向披靡。
从繁华的城市到广阔的乡村,一种信念正在传递:帮助摆脱贫困是光荣的;从知识分子、农业、工商业到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一种热情被点燃:每个人都可以为摆脱贫困做任何事情。
刺绣,制作精细的物品。经过五年的努力,我市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
-所有减贫任务已经完成。我市109个贫困村、65411名建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穷人的收入大幅增加。我市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5年底的2375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9431元,超过国家扶贫标准5431元。
——贫困村得到极大改善。村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被淘汰,每个贫困村都有集体增收产业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提升,“通车、通达、供电、入网”局面明显改善;公共设施建设大幅提升,贫困村办公面积达到200平方米;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大部分贫困村环境改善达到“六清”标准。
紧紧抓住千锤百炼下的青山,抢在时代潮流前争第一,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我市将努力绘就更多壮美画卷,奏响更多激情乐章。
一对一旅游
从门票经济到工业经济
夏日的树木掩映,船帆摇曳,碧波荡漾;“三湖两园”,有万里云;白山电站大坝过江,彩虹横卧一柱天;红石国家森林公园有大片的森林、古树和圆顶,蛙声微弱...盛夏时节,当你徜徉花店,一场全域旅游美景徐徐展开。
说起我市的全域旅游,“山水华电七彩金城”是不可避免的目的地。2016年初,桦甸市委、市政府高瞻远瞩地提出构建“431”产业体系,其中“1”就是通过发展整个旅游产业来推动服务业的全面跨越。此后,地方旅游业的发展从部门行为转变为党政统筹,逐渐形成了综合产业的综合局面。
全球旅游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变革,从门票经济到工业经济。翻开华电全球旅游的封面,深入阅读我市全球旅游的大书。我相信你会深深陶醉。地方志会将记录2020年,我市举办的全球旅游大会,以及华电各县区负责人的旅游观摩。《全域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吉林市加快全域旅游发展实施方案》相继出台,我市全域旅游发展思路更加清晰。快节奏,截至目前,我市全域旅游的创建格局已初步形成。
对我市旅游业的深入研究,不难发现其中的变化:从单一景区的建设管理到综合目的地的整体开发,从粗放低效的旅游到精细高效的旅游,从旅游企业的独家使用到社会的共建共享……这些变化都不是全域旅游的追求。
在新发展理念的引领下,生成旅游的魅力在全城弥漫,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旅游产业经济板块越来越大。一场冰雪之旅足以成为一个很好的注脚:从2020年新雪季开始到12月31日,全市滑雪场游客数量快速增长。其中,北大湖滑雪场接待游客33.9万人次,同比增长38%;万科松花湖滑雪场接待游客27.14万人次,同比增长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