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漳河走
碧山村的田地第一天刚翻完,耕田机还停在田边。有些田在遮阳棚前后都种了苗,慢一些的要等翻土干了几天才能移栽。这两天的雨开始涓涓细流,落在田里,积了一大堆水,这些水被田边汇入运河,然后流走了。一群积满灰尘的小鸭子集体爬过田埂,在不同的边界游弋、制造噪音。
安徽省易县市璧山村,徽州古村落之一,晴明空下排蚕房。
晚饭后,雨已经停了一会儿。我打算游到漳河上游,看看地图上标注的“涧西古桥”。
“上面有古桥吗?从这里走需要多长时间?”我指着山问客栈里的大姐姐们。
目前,这家由旧油厂改造而成的客栈雇佣了13名当地人。客人吃完饭后,他们骑着电动车回到村里或县里的家里,每天晚上留下两个人值班。临近周末,客栈明显比我到的那一天更受欢迎,也有更多的大姐大妈来返工。
“不远,我和你一起去。”提议的是王阿姨。她晚上在客栈值班,住在县城。她年轻时当过石雕工匠,种过地。
王阿姨一头整齐的短发,一双鲜红色的运动鞋,很符合她活泼跳跃的性格。
所以我们携手并进。我对路上看到的地里的植物无能为力,所以我决定做一名好学生。
“那是什么?”
“那是土豆。”
“芋头?”
“它是一个土豆,它是一个红薯。”
“哦,红薯。”
“你看这些竹笋已经长大了,可以采摘食用了。你看,白菜被扔进土里,长了出来。”
这是玉米。这是南瓜苗。那是丝瓜苗。还有茶树,这就是黄山毛峰...
出发前,客栈的大姐让我饭后带水果,边走边吃。很久没有在路上吃水果的经历了,有点扭捏。“不在城里。谁在乎?”大姐安慰我。是的,没人在乎谁走谁吃,没人在乎谁从路边摘一朵栀子花,也不需要城市的羁绊和矜持。植物疯长,动物温柔,人可以尝试更自由。
舒适的硬化路走到尽头,紧接着是一条铺着碎石的山路。璧山的“世界银行贷款安徽黄山易县新农村建设示范项目”2016年完成村内主干道石板铺设工程;“碧山中心村建设”项目属于“美丽乡村建设工程”,涵盖道路硬化、河沟疏浚整治、村庄亮化、房前屋后环境整治、农民文化园、党建活动广场等基础设施和文化场所建设。璧山的基本建设给村民和外地人都带来了便利。
踏上碎石路,意味着我们正在逐渐离开村庄的主要生活区。璧山村是山下村落,因璧山而得名,是黄山的延伸。这时,走进深山老林,重叠的山脉迫在眉睫,所以人们不能忽视它们的存在。
沿途散落的小建筑自带庭院。当它们被认为是废弃的房子时,从厨房里漏出来的灯光或敞开的大门用一点烟火驱散了我的疑虑。我瞥见一个院子里精心修剪的盆栽,上面有对联,“剑溪笔山,天庭”。“这盆花很有名。”王阿姨顺着我的视线,特意解释了一下。
古老的道路上有美丽的花朵。
走到山脚,古桥出现了。虽然受损,只剩下黑色石阶桥,但并不妨碍通行。桥头的竖石之所以命名为“小子桥”,是因为附近的石门崇福院在宋代改名为尊孝寺,而这座桥也由“涧西桥”改名为“小子桥”。
这座古桥横跨新安江支流漳河。它发源于张玲山脉之间的丁白山,全长25公里。一路贯穿老油厂、小酒馆、乐城桥,直到从云门塔离开璧山。渭河从乐城大桥进入璧山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条例》,禁止在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原有排污口应当依法拆除或者关闭;禁止设置装卸垃圾、粪便、油料和有毒物品的码头。可以看出,乡村生态建设已经落实在美丽的田园风光上。
站在桥上,沿着河上下看,大块的岩石躺在河上。河水清澈浅浅,从视野外的地方缓缓流下。视野的尽头是山和浮云。在古桥的更远处有涧西水库。"去年洪水爆发时,水库冲走了许多鱼,死在了石头上。"我表示遗憾后,王阿姨又补充了一句:“有些头直接破了。”
我猜上游至少有一个水电站。在乐城桥附近的路边,有一块“易县乡村长公示牌”,上面除了璧山村党政领导的信息外,还写明受保护的漳河璧山村长3公里,起点是衡山电站。这个品牌来自于2018年6月底实施的覆盖省市县乡村的河长制。该系统的目的是使各河段的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建设实现跨区域、跨部门的快速联动。
“去水库很远,至少还要四五十分钟。”想起客栈大姐的话,我们就从古桥回家。
当我们走近客栈时,四五个姐姐站在厨房后门外。当我们出现在他们的视野中时,王阿姨正站得笔直,加快了脚步。原本扛在她肩上的伞竖起来,有节奏地上下摆动,模仿仪仗队。每个人都嘲笑她。
“大家都是本地人吗?”我在球场边停下来,加入了聊天团队。
“是的。”
"她,我们的厨师,在石婷村对面,看那边."是燕子说话了——我听到人们这么叫她。满脸开朗,和我差不多大或者小几岁,有一个一岁零九个月的女儿。这位“大厨”比其他人都高,眉眼细长,头发卷在脑后,右手拿着烟,时不时地抽烟,这和我以前想象的农村妇女形象不同。
“有璧山人吗?”
“嗯,就是这个。”燕子回答我。
“你也嫁给了璧山,你是璧山的妻子。”
“你还是璧山的女儿,哈哈!”燕子,“璧山媳妇”,是贵州人。至于她为什么要嫁给璧山村,也许我问住几天更合适。
燕子指着眼前的农田:“这里以前有油菜花。今年3月,一大块水稻开得很好,后来承包了,才重新种植。”难怪老油厂就在原料产地旁边。
今天晚上,青蛙在四周嗡嗡作响,蝉在树上歌唱,一只鸟展开了一半的翅膀。石婷村的后面,隔着一大片稻田,有长长的山脉,几颗星星的灯光模糊不清。我和偶然遇到的人度过了一个蓝山之夜。
文化地标
“今天天气不好,不然晚上能看到萤火虫,早上能看到白鹭飞过田野。”
后面还有两个晴天,蓝天上挂着云,移动的很慢,好像随时都会掉下来。地里翻起的土形成褶皱,不仅有白鹭,还有各种叫不出名字的鸟。几头牛悠闲地躺在草地上,然后它们不小心出现在一匹黑马身上,把头埋在草里或甩出鬃毛,仿佛置身于一片广阔的草原。许多房子的外墙上都种有花,包括雏菊、鸢尾、向日葵和绣球花,它们是鲜艳的橙色、红色、粉色和白色。
一大早就去看了云门塔。这座塔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有五层楼和六角亭样式。砖塔的白泥墙估计是后来写的,檐角黑。它高36.4米,又高又漂亮。它位于离公路不远的村口,在村子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古时候,徽州古村落多在山转弯或水流过的村口筑塔、拱或亭,形成区分村内外的“水门”。
云门塔是璧山村的标志性建筑,出现在村口墙上的海报和璧山书店的奖牌上。
云门塔俯瞰村口。
在塔对面的田野里,一位穿着格子衬衫的阿姨正在耙地。我走过去问:“你好,你在这方面长什么?”
“我在这里,红薯,那是豇豆。”
“土地是你自己的吗?”
“不,是这个。”她指着天坎的一户人家说:“如果他种不出,就给我种。我家就在前面,看最大的那个。”
“这些稻田是在他们旁边承包的吗?”与这些有限的菜地相比,稻田的面积要大得多。
"这是公司的合同."
璧山的稻田由一家叫优农的公司承包,统一耕种。以前有人看到过,那些犁地机是他家的。机械化和集约化带来了农业生产的高效率,解放了更多的劳动力和时间。然而,人类的耕田并没有消失,那些牛的存在或许就是一个证明。2012年,在“易县百工”调研项目中,人们采访了这位专门受雇耕田的师傅。他还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帮助十几户人家耕田。
璧山村也养蚕。村道旁空旷的草地上,坡顶的几排平房是蚕房。站在路边的牌子上写着“华盛蚕业农场第一农场”。似乎养蚕和水稻生产都是由专业公司经营的。据说过去几乎家家养蚕,现在已经减少到几户了。
在村口的拐角处,一个大水池被堵成不同的块,薄膜覆盖在边缘土上,然后用木条压住。木门出入口旁边,墙上有一则广告:“易县碧云水产养殖经营范围:青蛙养殖、培训、批发、零售”——曹青池塘里随处可见的青蛙,既是乡村野趣,也是生计。前方几百米处,鱼塘风平浪静,白色的野花沿着水边丛生,天空空与水面上的云朵流连,蓝、白、绿生成的充满生机的眼睛。竹林下的牌子上写着“生活在水源中最幸福”。有两个人在鱼塘边荡秋千钓鱼。在不远处的另一边,“高压线下禁止捕鱼”的标志似乎并没有起到威慑作用。
走进村口路对面的小巷,你会发现碧山书店,先锋书店的第一家乡村商店。这可能是璧山最吸引人的地方,尽管大多数游客可能对逛书店不太感兴趣。
这家书店于2014年开业,但它已经在一栋建筑里有200多年了。璧山曾经是一个姓王的村子。共有36座祠堂。现存的王家庙奇台殿建于清嘉庆年间。新中国成立了扫盲班、卫生所、农村办事处、生产队粮店,但从未废弃,改造相对容易。
惠州老宅的璧山书店。
店内两位年轻店员由南京总店统一调配在先锋书店。
“你什么时候开门?”
“九点。”
“冬天也是这样吗?”
“是的,一年有一两天可能是十点。”
“为什么?”
“因为我睡过头了。”这个男孩的幽默逗乐了我和他自己。
书店藏书约一万册,和往常一样,专做徽州文化的主题展示,中间有杂志书《璧山》、《百工》、《汉品》。二楼开成了“最农村二手书店”,到处卖收集的二手书。
从二楼走下来,放奖牌的桌子前有一位老人。我猜他就是王寿昌先生。70多岁的王先生退休后,成为璧山书店的图书管理员。我以前从很多和书店有关的资料上认识他。
我跺脚的时候问:“王老师,村里有小学吗?”
“现在村里没有了,都合并到县城了。过去,我的两个孩子在外打工,以前都在村里读书。”
“什么时候合并的?”
“九十年代。”
后来一个产销处的姑娘告诉我,她也在璧山读书,差不多二十年前的事了。
“除了书店,村里还有其他祠堂吗?”
“以前,有一家来自石狮会馆的产销社。这是一个三入口。第一个条目保存完好,后两个被放弃。现在正在维护。”
书店出售王老师画的璧山地图。上面标注的大量璧山祠堂,只代表了曾经存在的空间。如果你按照地图走,你会发现它们中的大部分在现在已经不存在了。
阳光从天井的四檐落下,让天井石案上的栀子花更白更肥,后沟的草叶也越来越脆弱。大厅顶部的牌匾“璧山书屋”白底黑字,如同徽州的白墙灰瓦。年轻人和女孩在收银台后面,王老师在另一张桌子上。他们偶尔漫步到书架上,时间停在他们举起的手臂上,然后手里拿着书页转身离去。
12: 00到13: 00书店闭店午休,我转身在附近的牛欢咖啡馆休息。在书店和咖啡馆期间,看到误来的人,“来,这里有书店”;有一对导游带来的情侣,似乎兴趣缺缺;一位年轻的母亲带着儿子一遍又一遍地问:“你能看书而不是看手机吗?”有年轻人恭敬地问:“老师,你觉得这里怎么样?”另一个背包客走进咖啡馆:“书店不开门吗?”
“中午12点到中午13点休息,过一会儿再开。”
“哦是的,谢谢你。我可以在这里拍照吗?”
“当然可以。”我一定看起来像一个书店员工,中午坐在空荡荡的咖啡馆里空一只困倦的狗躺在我脚边。
书店出门左转走一小段路,首先看到的是纪念馆——一个供奉南宋官宦、王家族始祖彩塑的小湾——而在它的右后方则是“工商会”的标志。这是2017年建成的书店之外又一个值得“来此一游”的地方。
起初,我想当然地认为“工业营销机构”等同于“供销合作社”。后来我问店员,之所以选择“工业”这个词,是因为璧山工业营销社的宗旨是发掘和保护当地手工艺品,“立足中国本土,探索百名劳动者的复兴之路,逐步完善一套城乡互动的方法和制度,努力打造一个相互反哺的城乡社区”。
女售货员是璧山人,姓王。从她娴熟的反应中,她可以想象到上岗前的特殊训练。我们谈到了井座和长钢圣人。
“我看井座的老师微博。他们两周前刚来璧山?”
“我来的时候,我们还是收到了。”她翻出手机里储存的图片给我看。它显示了长冈智和一行人在工业和营销机构的情况。
2000年,日本设计老师冈贤明发起成立D&DEPARTMENT,以“长寿命设计”为理念,主张回收旧物件,设计修改后再重新销售。璧山工贸有限公司的另一个称号是中国D&D第一家店。一开始,他们选择供销社作为门店选址,据说是被供销社的运营模式所吸引:顾客需要和店员沟通才能拿到需要的物品,店员可能知道每个顾客的喜好。所以整体陈列设计模仿了计划经济时代商店的格局,整个货架沿墙摆放,前面是半人高的展示柜,中间是开放式的陈列柜台。商品包括日本制造的日用品和手工艺品、红色纸袋、回宿墨、璧山当地制造的茶叶和干货,以及前两年开发的璧山工艺啤酒,其中一款以调侃精神命名为“黑多”。
工业和营销机构精心设计的复古陈列。
商店角落的门通向后面,有一个新世界。这是一个庭院,四周是舞台和两侧的厢房。厢房用于工艺品展览。正对面的舞台上挂着一块“山水之声”的牌匾,后面的青山正好矗立在屋顶上。这是原供销社后面新建的空房间。
“舞台上有表演吗?”我问女孩。
“是的,演出前我得和黄梅团约个时间。”
“个人如何联系他们?”
“我们可以帮忙联系,价格由客人和剧团商量。”
“一般多少钱?”
“六百。”
“专业吗?”
女孩犹豫了一下:“不是,是当地人组织的,不过以后会越来越专业。”
我想起了早上的云门塔,和田里的阿姨交谈后就离开了。后面传来的黄梅戏的曲调,被录音机戴上后粗糙不堪,但又是那么熟悉,我默默的跟着它:“树上的鸟儿成双成对,青山绿水带来笑颜……”
第三种选择
离开产销社后,我继续沿着巷道走,遇到了几只流浪的狗;路过老年协会,休闲娱乐麻将在全国的普及如火如荼;我找到了一个养鸡场,鸡在到达最终命运之前就趾高气扬了;发现石狮祠堂,木头散落一地,疑是狮子头的青石躺在天井一角,无人问津;祠堂后面正在建造一座新的两层木制建筑。据产销处的女孩说,已经准备好供收藏绘画、摄影等游客的人使用了。
直到后山北路,石板路终于断了,土路中间铺着石头,供一个人通过,蜿蜒入山,左右青山耸立。两个阿姨在房子后面的水池边洗衣服,旁边是一个黑色而崎岖的桑树树桩。
原路返回村口。如果往西走,你会发现新建的房子多了,路也宽了,高墙深巷的景观减少了,村委会、农民文化广场、农民书店都聚集起来了。我躲着太阳,来到一个以前的粮站后面,发现了另一个正在修理的王祠堂。里面的露台覆盖着脚手架。午休后,两名工人爬上爬下开始工作。“王氏宗祠”的牌匾是从“宗祠”二字的一半上掰下来的,靠在地上。白色的泥墙上,有一条用笔墨写的标语:“获得革命能量,争取全县粮食工作,全面实现大跃进。”两侧回廊下的柱子一直延伸到大殿,木头有褪色腐烂的痕迹,连续还有气势。地上的青苔被忽略了,班里的梁间传来吱吱声。蝙蝠住在老地方,顺便说一句,它们撒了很多屎。
“以前是用来放粮食的粮仓,不然早就拆了,两边的都拆了。”在我徘徊了很久之后,站在架子上的大师终于开口了。
我在璧山西部的行走最终以一家“青山养老院”结束,这让我想起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中提到的“探索乡村新功能新价值的途径”之一:“深入探索农业农村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体验、健康养老等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这个方案很适合璧山,让人怀疑前者是指后者,还是后者成为了前者的典范。
无论如何,2011年乡镇建设规划选择的璧山村,在自然资源方面是一个独特的村庄。这里有风景、森林和农业。用村民的话说,“你不能穷,你不能富。”
然而,璧山注定是一个宏村,因为它的古村落风貌不完整。虽然“璧山工程”后村里有很多自己改建的民宿,村民对游客充满期待,但实际入住人数极其有限。
璧山可能也不是艺术乌托邦。“丰收节”稍有表演嫌疑,轰轰烈烈之后戛然而止;围绕璧山工艺打造的音乐节,注定是一群外地人的狂欢,少数本地人的围观。
相反,生态休闲观光可以成为古村镇旅游模式和知识分子兴趣之外的第三选择。
对于舆论宣称的“璧山工程”的失败,我不知道如何定义“失败”。
我看到的是,璧山书屋的游人,就像漳河的源头,似乎在为自己的车买单,却能源源不断;周末,客栈里会挤满了来自公路旅行的客人,以及络绎不绝的暑期游学团;D&D一行采风完毕,我开始期待《D设计之旅》的“黄山专版”将如何讲述璧山的故事。
不再以“计划”为名的璧山认为,一段时间内摆脱不了“计划”的阴影,两人始终携手并进。
正在修缮的王祠堂。
离开璧山的那天早上,想起了短暂的“丰收节”,问客栈的大姐:“璧山以前有过‘丰收节’,现在有活动吗?”
“你看,七月是啤酒节,但不幸的是你来得有点早。”
“每年?”
“已经做了两年了,今年是第三年。”
灰色的墙上贴着去年2018年的海报:
在地里找猪
2018璧山工艺之夜
2018年7月28日18:30
五人乐队白猴乐队周DJ 1万
其实璧山人没有喝啤酒的习惯,当地人酿造的米酒更受欢迎。“我喜欢喝米酒,但后劲大。杨梅酒也喝,对胃有好处。”王阿姨边走边告诉我这些。
夏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