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次开幕式主持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克勤教授致辞,向来自国内外的妇产科领域专家同行表示欢迎。
CY Liu: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主席、田纳西大学教授
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主席、田纳西大学教授的CY Liu教授出席并发表致辞。CY Liu教授被誉为美国的妇科腹腔镜之父,在本次大会开幕式上表达了对国内妇产科腹腔镜技术的赞扬,并预祝本次红房子论坛顺利召开。
马丁院士致辞马丁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学界首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973肿瘤侵袭转移” 项目首席科学家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马丁院士出席大会并致辞,马丁院士对红房子论坛的隆重召开表示祝贺,并预祝大会各议程顺利进行。
主旨报告黄荷凤——首次剖宫产对再生育的挑战
黄荷凤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院长、生殖遗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的黄荷凤院士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围绕首次剖宫产对再生育的挑战进行了探讨。
在本次论坛报告中,黄荷凤院士首先介绍了剖宫产的历史,并指出中国的剖宫产率在世界范围偏高,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之后上升尤为明显。在逐渐开放二胎政策之后,剖宫产率出现下降趋势,分娩人群中经产妇的比例上升,疤痕子宫孕妇也逐年增加。
黄院士团队针对首次剖宫产对二次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前次剖宫产可能增加再次妊娠时,母亲发生妊高症、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羊水过多、前置胎盘、胎盘植入、重复剖宫产、产钳助娩的风险,尤其是在无剖宫产指征中风险最高。并且前胎无指征剖宫产下一次妊娠发生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黄疸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因此,黄院士呼吁妇产科医生在进行孕妇临床咨询和决议过程中,要充分告知孕妇剖宫产的近、远期不良影响,权衡利弊,严格控制剖宫产。
马丁——医学临床研究概念与意义
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马丁院士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以“医学临床研究的概念与意义”为主旨进行了探讨。
马丁院士指出,中国在国际临床试验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然而,我国的医学临床研究目前却存在不足。因此,他呼吁更多的临床医生参与到医学临床研究的工作中,鼓励基础与临床相结合,提供更好的、更适合国人的临床医学决策证据。
马丁院士详细介绍了临床研究的分类与特征,研究方案的设计、实施与管理,以及具体的流程。马丁院士着重强调了伦理委员会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确保研究的科学性,更是对于受试者的保护。马丁院士进一步介绍了真实世界研究,与RCT相比,RWR的优势在于关注效果研究,一般需要较长时间,对健康结局有较好的评价,采用较宽泛入排标准,减少了选择性偏移等。
最后,马丁院士介绍了我国妇科肿瘤领域临床研究的现状。自2011年起,由国内多家一流的妇科诊疗中心合作开展了共计10多项多中心、前瞻性的妇科肿瘤临床医学研究,内容涵盖了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滋养细胞疾病等,这些临床研究的结果预计将为国内外的妇科肿瘤诊治提供有力的临床证据。
Haywood L.Brown——不良妊娠结局对女性健康的远期影响
Haywood L.Brown:杜克大学妇产科学荣誉教授、南佛罗里达大学妇产科学教授
Haywood L. Brown教授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报告,报告主旨关于探讨不良妊娠史对女性健康的远期影响。
会上,Brown教授提出短期的产前管理有助于改善女性远期的心血管健康,妊娠对于心血管系统而言是一次生理性的“负荷试验”,因此在过程中能够发现与远期心血管事件有关的危险因素。此外,母乳喂养对女性远期健康也有诸多裨益:哺乳3个月以上可以减少约30%的1型糖尿病发生率,2型糖尿病的风险也降低至少40%,较长哺乳时间也有助于控制心肌梗死的发生率。
Brown教授着重强调了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女性,远期发生肿瘤、代谢异常、心脑血管事件、甚至死亡的风险均增加。此外,Brown教授指出,早产和低出生体重儿也与母体远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相关,可增加孕妇远期心血管事件、中风及死亡的风险。
因此,美国心脏协会强调在病史采集过程中,临床医生须关注妇女的妊娠史,尤其是不良妊娠史。Brown教授也提出,在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中,除了乳腺癌或自身免疫疾病史以外,不良妊娠史和生殖内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症也是女性特有的危险因素,必须在临床中引起警惕。对于具有以上风险的女性,更需要对她们加强宣教、提倡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检查和必要时的药物治疗。
CY Liu——盆腔脏器脱垂手术的动态解剖概念
CY Liu教授,曾任美国妇科腹腔镜医师协会主席、田纳西大学教授,被誉为美国的妇科腹腔镜之父,于2001年被欧洲妇科内镜学会评为“世界最优秀的妇科内镜医师”
来自田纳西大学的CY Liu教授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分享了盆腔脏器脱垂手术的动态解剖概念。
Liu教授提出,女性盆底的动态功能极其精细、复杂,除了提供脏器支持和结构稳定以外,还参与性活动、分娩、外分泌物的储存和排泄等多种功能。目前对POP的病理生理学和解剖学基础的认识尚有欠缺。
在Liu教授分享的系列图片展示中,POP的临床表现和脱垂程度可不相称。他指出,在对患者进行体检时,妇科医生应在最大脱垂程度体位下,进行POP-Q评分。对于无症状脱垂的患者,如无强烈意愿,须仔细评估手术的必要性,或使用子宫托进行治疗。临床医生应与患者沟通,消除不现实的期待。在进行手术之前必须明确诊断,判断是否同时有肠腔脱垂。
Liu教授提出,POP手术目的是减轻症状和恢复解剖结构,包括恢复阴道的正常长度和轴向,重建完整的骨盆内筋膜和宫颈环等。在修补过程中,应遵守疝修补术相同的原则,如使用不可吸收缝线,恢复生理解剖结构等。Liu教授通过展示教科书式的手术视频,具体讲解了POP手术的具体操作方法以及注意事项。Liu教授强调盆底的动态解剖恢复程度,对手术效果和患者预后都有显著的影响。
Richard H. Finnell——神经管畸形的基因组结构
Richard H. Finnell,任职于美国贝勒医学院分子与细胞生物系与医学系精准环境健康中心,是获得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委员会资格认证的遗传学家
来自美国贝勒医学院的Richard H. Finnell教授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报告,围绕神经管畸形的基因组结构进行了探讨分享。
Finnell教授提出有些出生缺陷是可以进行预防的,例如NTD。在中国,NTD相关的环境因素包括严重的空气污染、灭虫剂、胎盘内化学物质、重金属、低叶酸饮食等,其中可以对疾病进行预防的一个因素就是叶酸。
叶酸是一种人体必需维生素,与核酸、氨基酸、神经递质等的合成有关。在补充叶酸后,NTD风险显著下降85%。Finnell教授的团队对NTD的遗传易感性进行了研究,发现该疾病符合多因素阈值模型,是多个遗传和环境因素累积的结果。
除此之外,Finnell教授还提及了利用单基因突变模型来简化研究,当导致单个基因功能丢失的变异累积达到一定阈值后,发生NTD的风险指数增加。
最后,Finnell教授介绍了目前常见的NTD治疗方法,如体外培养患者自体干细胞进行修复,除此之外宫内手术治疗也在动物模型中成功开展,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研究进展运用于临床。
Anil K. Sood——战胜肿瘤微环境的适应性改变
Anil K. Sood,来自MD安得森癌症中心,是美国临床研究学会、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医师协会成员,是美国“卵巢癌登月计划”的领头人之一
来自MD安得森癌症中心的Anil K. Sood教授在主论坛发表了精彩的报告,报告就战胜肿瘤微环境的适应性改变进行了探讨分享。
Sood教授主要介绍了肿瘤血管生成研究概况,肿瘤微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及其对策,以及最新发现的血管生成靶点。他表示,目前大部分高级别浆液性癌患者会接受贝伐珠单抗和/或PARPi治疗,也有很多临床研究支持各种抗血管生成药物的疗效。然而,在抗VEGF药物的应用中,肿瘤微环境可出现适应性改变并导致耐药。Sood教授提出,如果发现逃避适应性改变反应的机制,就可以发现新的治疗靶点。研究发现,巨噬细胞会表达不同的促血管生成细胞因子,使单一抗VEGF药物的无法起效。
Sood教授总结了目前的研究和试验中发现的克服耐药的途径,包括利用唑来膦酸克服抗VEGF药物的适应性耐药、以CSF1R为靶点的药物或许可以克服适应性耐药 、双Dll4药物的联合应用、抗-DLL4/VEGF的特异性双抗的应用等。在现有抗血管生成治疗过程中,患者可能出现并发症,如伤口愈合延迟、高血压、肾损伤、消化道反应、乏力、头痛等,因此仍然需要更多新的治疗靶点。新的研究发现,EGFL6基因沉默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其单克隆抗体则可以产生抑制微管的形成和迁移的作用,并抑制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相关并发症风险也降低。
最后,Sood教授分析了未来的挑战,具体包括:肿瘤微环境是动态的、会发生适应变化的;肿瘤的每种成分,血管、淋巴管、基质、免疫细胞、神经、胞外体等都将为治疗提供机会;功能性无创和有创实时监测策略是优化治疗的必要手段;为适应性改变而设计的临床试验需要跟上肿瘤生物学发展的步伐。
李奇龍——LAP2和LACC临床试验的共同错误
李奇龍教授,来自台湾长庚大学医学系,亚太妇产科内视镜暨微创治疗医学会创会理事长,是在中国推动妇产科微创治疗的先驱之一
来自台湾长庚大学医学系的李奇龍教授以LAP2和LACC临床试验的共同错误为主旨进行了探讨分享。
李教授提出,这两项研究均存在重大的缺陷:即采用了似是而非的科学方法。所谓科学方法是观察现象、思考问题、提出假设、发现可测量的变量、收集数据来验证推测、修改或纠正假设、总结出大致的理论几个步骤中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在研究过程中没有采用科学方法,所得到的结果不仅不易被揭穿,甚至能使人信服。
李奇龍教授还强调:如果最初的假说就是错误的,后续进行的试验和结论却被认为是正确的,并将最终得到的结论执行于临床,这将会是一场人类的浩劫。而一个正确的假设却通过欺骗的方法获得的结论,只是无数谎言堆砌而成的造假,同样会造成人类的浩劫、医学的退步。
报告中,李奇龍教授指出在LAP2试验里高达25.8%的腹腔镜中转开腹,主要是由于手术技术不良和设备限制,并非腹腔镜手术术式的问题。而LACC试验结果显示,腹腔镜下宫颈癌手术对比开腹手术,4.5年生存率分别是86%和96.5%。对此李奇龙教授所在的APAGE组织也发出申明,认为LACC试验得出的结论正确性有待商榷。
李教授主张应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规范化的腹腔镜手术技能培训,在得到认证的妇科诊疗中心再次进行大规模的多中心临床试验,才能得到更为可靠的结论,对于患者也应该对现有的结果进行解释,并告知本单位的研究结论和诊疗方式。
沈铿——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样病变的精准诊断及人性化治疗
沈铿教授,协和医院妇产科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妇科肿瘤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现任主任委员等
沈铿教授认为:在不同筛查方法中,HPV联合细胞学筛查的敏感性最高,漏诊率最低,可以有效降低宫颈癌发病率;目前世界各国的宫颈癌筛查方法都不尽相同,中国需要探索适宜自己国情的最佳筛查策略。
在沈教授的带领下,协和医院已经开展了针对宫颈癌筛查方法的临床试验,以期找到符合中国国情且节省人力物力的筛查方法: P16/Ki67双染检测和恒温HPV检测,对比传统HPV检测方法,是经济有效、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模式;并且通过细胞学、组织学双染、三染技术进行疾病分流,能够更准确地对疾病发生发展做出判断,提高国家及患者诊疗经济效益,避免过度医疗及资源浪费。
最后,沈教授分享了协和医院目前正在进行的一些临床研究及结果,计划未来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探索3D影像学检查对早期宫颈癌手术的指导作用,开展并实施早期宫颈癌的人性化手术治疗,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临床实践。
林圣彩——葡萄糖的感知机制和意义
林圣彩教授,来自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其成果分别入选科技部2012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国科协2017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7年度生物化学学会的邹承鲁杰出研究论文奖以及2017年度“中国糖尿病十大研究”
林圣彩教授首先提出了一个葡萄糖代谢调控领域的核心问题:细胞如何实现合成和分解代谢之间的平衡。在细胞代谢过程中,mTOR促进合成,而AMPK则促分解。既往关于AMPK的研究都是在体外进行的,认为营养缺乏导致细胞内AMP水平增加来激活AMPK。而林教授团队的研究揭露了活体内基于溶酶体的、AMP非依赖性的葡萄糖感知通路。
葡萄糖代谢在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长时间以来人们并没有理解细胞是如何感知到葡萄糖的变化并启动合成或分解。林教授通俗风趣地分享了其团队发表的研究结果,并阐述了葡萄糖感知代谢的全过程:葡萄糖不仅是能量底物,更是一种能量状态信号,在能量短缺之前阻止合成代谢。然而,目前并没有成功研发AMPK的药物。究其原因是因为无法模仿细胞内的生理过程,无法根据不同生理过程来改变作用,以及对其它AMPK通路产生作用导致副作用。而有的药物,例如在糖尿病治疗中起到巨大作用的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溶酶体途径激活AMPK,同时抑制mTORC1,具有潜在的抑制癌症、延长寿命作用。
林圣彩教授总结到,对葡萄糖的探究终将获得有关生物个体健康的新思维范式,比如长期随访研究发现;低碳水化合物摄入可能具有更高的死亡率,也引发了对碳水化合物摄入的不同认识。在将来需要通过对不同细胞和组织中的葡萄糖与其他营养物的代谢研究来找到最后的答案。
Jo Kitawaki——各生命阶段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管理
Jo Kitawaki教授,来自日本京都府立医科大学,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的著名学者,担任京都府立医学大学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
Kitawaki教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领域的著名学者,担任京都府立医学大学医院副院长、妇产科主任,长期活跃于教学、临床和科研一线。
Kitawaki教授提出不同生命阶段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和治疗需求都不尽相同,应分别进行管理和治疗。痛经在月经初潮后至绝经期女性患者中都十分常见,包括育龄期至绝经期女性患者常见的慢性盆腔痛。利用核磁共振检查对子宫进行3D重构后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体积增大,内膜也随之拉伸。疼痛的原因是由于经血逆流造成局部雌激素水平和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导致前列腺素生成增加,子宫收缩加剧,从而引起疼痛、经量增多和子宫增大。研究显示口服避孕药可以抑制子宫收缩和月经痛,并且在服药期间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显著减少,但在既往曾经使用者中未得到相同结论。
Kitawaki教授在报告中还指出,育龄期内膜异位症患者发生产科并发症的风险增加,包括早产、胎儿生长受限、孕期出血、前置胎盘、流产、异位妊娠、先兆子痫前期、胎膜早破等。在围绝经期至绝经后患者中,发生妇科肿瘤、心血管事件脑梗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
因此Kitawaki教授在报告最后强调,对内膜异位症患者应该进行长期管理,根据不同生命阶段防治不同的并发症,总体上改善女性健康。
沈亦平——出生缺陷防控与生殖健康的基因组策略
沈亦平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病理系助理教授、遗传诊断实验室医学顾问,麻省总院人类遗传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医学遗传科主任等
沈教授首先明确,出生缺陷是指婴儿出生前发生的身体结构、功能或代谢异常,主要包括神经系统相关疾病、感官障碍、代谢病、儿童退行性病变和免疫疾病。高通量二代测序的出现,为防治出生缺陷的人群筛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保障。
目前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包括: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在一级预防的孕前婚检中,沈教授强调基因组策略关键内容包括对严重致病变异的全面性携带者筛查和诊断、第一胎出生缺陷儿童的致病基因确诊、严重致病变异的着床前诊断和相关的遗传咨询。二级预防的基因组策略关键内容包括影像学检查及其他生物指标检测、产前基因检测和相关的遗传咨询。三级预防的基因组策略关键内容包括新生儿筛查及利用新一代测序筛查新生儿,患病儿童的早发现、早治疗和康复和相关的遗传咨询。而三级预防的延伸包括发育评估与遗传检测。
沈教授提出,全面性携带者筛查在中国出生缺陷防控中意义重大。目前全球专业协会如ACOG和ACMG推荐进行携带者筛查的病种包括9种,涉及16个基因突变。但是沈教授提出,在国外研究中有94%东亚人群致病变异会漏检。因此他强调中国要发展自己的拓展性携带者筛查。
在沈教授的领导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开展了地中海贫血筛查,五年间共减少了4995例中间型和重型地贫患儿的出生。沈教授最后强调,全面性携带者筛查是健康中国国策的重要措施,也是防控严重遗传病及出生缺陷的最有效方法,通过全面性携带者筛查能了解中国人群疾病携带率,是未来健康大数据的重要内容。
陈子江——生殖医学的挑战与临床研究意义
陈子江教授,山东大学副校长、齐鲁医学部部长,誉国内外的权威生殖内分泌学专家
陈子江教授指出,目前全球辅助生殖受者群庞大,给生殖医学临床实践带来了挑战。
既往发表的Meta分析发现冻胚移植的临床妊娠率和持续妊娠率高,而流产率无显著差异,需要大样本、多中心的RCT提供最佳证据。为此,陈子江教授团队进行了系列研究,包括PCOS患者、在有排卵妇女中,以及在单囊胚移植患者中的研究,结果分别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柳叶刀》上,获得了国际上的极大认可,对临床决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教授团队的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新鲜胚胎移植,冻胚移植发生OHSS的风险更低,对孕产期结局的影响包括:早产、极早产的风险降低;妊高症风险增加;小于胎龄儿、低/极低出生体重风险降低;大于胎龄儿、高/极高出生体重风险增加;产前出血、出生缺陷、新生儿死亡、NICU入住率无显著差异。而冷冻单囊胚移植较单囊胚鲜胚移植,可提高着床率、妊娠率和活产率,与移植两枚胚胎的活产率近似,但是早产风险大大降低。
陈教授总结,辅助生殖出生队列为“试管婴儿”的未来提供了最珍贵的证据,也能为人类生殖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影响因素提供最直接的证据和线索,并呼吁临床医生们有效利用病例资源,提倡多学科深度交叉,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可靠的循证依据。
郁琦——生殖内分泌的哲学
郁琦教授,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内分泌与生殖妇科中心主任兼妇产科学系副主任
郁琦今天与大家分享了《生殖内分泌的哲学》,他强调了生殖内分泌学的重要意义,他提出生殖内分泌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病理状态,而且还包括围绝经期的管理、控制性促排卵等各种生理状态。认为疾病的治疗在于控制而非治疗。以多囊卵巢综合征为例,其病因不明,诊断标准也尚未完全确定,患者之间也存在很大的异质性。病情进展可以导致代谢综合征、子宫内膜癌、不孕症等多种疾病,需要通过减重、心理调节、调整月经、抗雄、促生育等措施进行管理,若是控制得当,可与正常人无异。因此,临床诊疗的重心应该放在控制和预防PCOS可能带来的问题。
郁琦教授认为生殖内分泌学是最能体现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和价值医学关系的学科。临床医生必须基于现有的医疗和经济水平使患者的利益最大化。以不育不孕症的治疗为例,首先需要找到病因,原则上从无创到有创,从简单到复杂,临床实践中有相关的流程指南。不育症的治疗方法包括IVF-ET、胚胎冷冻等,在诊疗过程中要做到相对的精准医疗。
郁琦教授强调,每一位妇产科医生都应该具备生殖内分泌意识,在尽可能的情况下保存患者的内分泌功能,加强针对疾病的各方面宣教,而医师自身也需要提高多方面的能力和逻辑思维,尽可能做到多学科博闻强识,并保持和患者的有效沟通。
Hi 医生朋友们
我们诚邀您参与下方有奖调研
您的想法和选择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同时您也有机会获得医生专属畅销书一套
识别下方海报内二维码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