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飞 江泽飞: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栏目:国际 2021-11-30 16:59:23
分享到:

1998 年武夷山会议

翻开这张二十年前的老照片,看到很多既非常熟悉又有点“陌生”的面孔,大家是否可以认出鼎鼎大名的沈琳教授、张湘茹教授、张斌教授、戴广海教授、王杰军教授、徐兵河教授,还有我们的中国临床肿瘤学会创始人和几任领导储大同教授、马军教授和秦叔逵教授。熟悉的是这么多年来大家一直都在肿瘤领域里并肩奋战、通力合作,“陌生”的是二十年前的各位还如此青涩青春,到今天外貌变化不可谓不大,看我们沈琳教授,经过学术的沉淀、知识的洗礼后气质越来越温文尔雅。当然也有二十年来始终如一的,比如被称为乳腺肿瘤届“暖男”的徐兵河教授,从发型到服饰,从青年到中年,保持自我坚定不变,正如他多年来对待乳腺癌事业持之以恒的态度。当然从当时站在最后一排的我身上显然看到了岁月无情的痕迹。

照片拍摄于1998 年武夷山,由于当时某外企在中国上市其重磅化疗药后,临床上出现了多例严重不良反应,为了解决国外新药国内临床应用的实际问题,使国际上最新的化疗药物可以更好地帮助中国患者,由储大同教授牵头组织,各领域的肿瘤专家参与此次会议,会议集聚了国内包括消化道肿瘤、乳腺癌、肺癌、肝癌、淋巴瘤、黑色素瘤等各领域的专家。大家共同研讨商议,到底用多大的剂量、怎样的治疗周期更适合我们中国人,更安全有效?现在看来这应该是最早的多学科讨论。

当时正值CSCO 初始阶段,在1997 年创办之初,储教授就提出要注重多中心临床研究,并力推多学科综合治疗,会议就是在储教授这种观念的引领下召开的。会议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其一,当时我也就三十出头,在一众领域大咖专家面前做主题发言,既深感压力又充满了动力;其二,会议中储教授呈现出的对于各种国内外临床试验数据的深刻理解,讨论过程中的信手拈来,细致解读,深深震撼了我,至今难忘这位博古通今、学识渊博的学者的学术风范。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的肿瘤学术研究水平与国际水平相比还落后很多,中外医学发展差距悬殊,国内有识之士希望可以改变现状,所以他们选择走出国门,去了解国外的先进科研成果与治疗模式。

正如储教授,他1969 年毕业于北京第二医学院,1982 年获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硕士学位,师从我国血液学奠基人之一宋少章教授。1984 年、1990 年曾两度赴美国M.D.Anderson 癌症中心临床免疫和生物学治疗系进行协作研究。而后,储大同教授拒绝了M.D.Anderson 的挽留,欣然接受宋少章老师的邀请,选择回到中国,投身祖国的肿瘤治疗事业。

前辈学习国外的先进科研成果,带回国内,对我们的影响巨大。记得我在美国工作期间,几乎每次储教授来美国开会我们都会找时间碰面聊一会儿,现在回想起在美时光,我的脑海里总是能浮现出那些储教授与我谈话的片段,在圣安东尼奥乳腺癌大会会场,会议间隙在河边步道,在加利福尼亚州……储教授心系国内肿瘤事业发展,他希望我们年轻一辈都可以回归国内做点事情。

2001 年在上海举办CSCO 大会,我就是应储大同主任委员和秦叔逵秘书长的邀请,从洛杉矶飞回上海参加会议并做大会报告的。那年参加CSCO 大会报告是我的“第一次”,也是我回到国内的第一个学术报告,前期为了准备演讲内容,用了差不多三四个月的时间,报告赢得了CSCO 前辈老师、领导和行业同道的高度认可,可以说我由此开始了学术演讲的历程。此后二十年,每一年的CSCO 都有大会主题报告、专场专题报告,即使厦门台风也风雨无阻,从未间断过。

2002 年在北京怀柔组织了一次乳腺癌研讨会,储教授主持会议,多位各学科专家参与,有乳腺外科段学宁、王岭教授,肺部肿瘤科张湘茹教授,骨科王臻教授进行了多学科合作。会议的成功召开,储教授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和鼓励,也促使我们开始做“北方乳腺沙龙”,并于第二年年初成功举办第一届“北方乳腺沙龙”活动。

在这个学术平台上,我们不断地学习、吸收、创新、提高。医学的进步需要前辈专家的指引,同辈同道的携手奋斗,同时我们尽量为下一代的学者打好基础,都是这样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代一代传承创新进步。这也正是2017 年CSCO 二十年的主旋律:“传承创新,携手同行”。传承前辈的学识见解,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创新,与同辈同道共同奋斗,为年轻学者创造机会,如此传承创新,必将推动中国肿瘤事业的发展壮大。

储教授出身名门,家学渊源,一生醉心于学术,为中国的肿瘤事业鞠躬尽瘁。他最喜欢的称呼是储大夫,因为他认为自己首先是一位医生,医生的称谓对他是无上的荣耀。和储教授搭档多年的同事评价他:“把中国的肿瘤事业推进了一大步。”与储教授共事过的人都深有体会,储教授没有什么所谓的私人时间,他的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看病、看文献、做研究上。他在肿瘤的个体化治疗、靶向治疗上研究得尤为透彻。曾听某外企产品总监说过,储教授做报告用的幻灯片,每一页几乎都要查几十篇文献。每次去拜访储教授他自己都要提前做好功课,即便是自家的产品,本应该是自己了解最多最深的,可储教授总能聊到他不知道或者没理解到位的地方,储教授阅读文献量之大,了解面之广,理解度之深,着实令人拜服。还有一次,据说是某外企为了让国内中心配合进行全球的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特地邀请了国外此领域的大牛专家来京召开研究者会议,外国专家来京时对我们中国专家的水平期望不高,认为会议无法讨论出有意义的点子。可是本来预计90 分钟就应该结束的讨论,在储教授带领下,热烈讨论持续了近3 个小时才意犹未尽地结束。会后老外大牛评价:Amazing !

结缘CSCO,要感谢储大同教授,储老在肿瘤学界奋斗终生、用生命热爱这项事业。他的离世是我们中国肿瘤界的损失。

他带过的医生缅怀他:谦逊一生,流芳百世。

大家常说:“每次储老讲课都是这个效果,不仅授之以鱼,更重要的是授之以渔”“储老的讲课是必听的课,那就是修行,百听不厌”“储老喜欢以纯粹探讨科学问题为目的,培养肿瘤内科学新生力量。储老讲课弛张有度、条理清晰,听过他讲课,或者有机会和储老交流的人都会获益匪浅。”

这就是储教授的魅力,将肿瘤内科学发展与国际接轨并传承。他把时间和精力都献给了科研和患者,将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此谓真正的“大家”。虽然没带过一名研究生,但多少肿瘤学的医师都受惠于他!储教授离我们而去,我们有太多的不舍和惋惜,祝福他一路走好!

本文摘编自《光阴的故事:我们的医路人生》一书,标题为编者所加。

ISBN 978-7-03-056743-7

责任编辑:李玫

《光阴的故事:我们的医路人生》以中国临床肿瘤学会乳腺肿瘤学科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分为开拓奠基、携手同行、传承创新、走向精准四个篇章,老、中、青三代学者用故事的形式展现学科发展的不平凡道路,表达了对中国临床肿瘤学老一辈无私奉献的敬意,对走在学科前沿的专家们的敬仰及传承、创新、推动中国肿瘤事业发展壮大的决心。

科学出版社赛医学

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分社订阅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