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研究者来说,学术成果的发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这往往与绩效考核、职称评定挂钩。因此,研究者希望努力学习,发表更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然而,一些科研人员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科研任务,发表学术成果,用一些虚假的手段达到目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术不端。
科研领域禁止学术不端行为。如果被证明,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很难在行业中生存。然而,曾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微生物与免疫学系工作的Elisabeth Bik博士,却在PUBPEER网站上公开质疑北京大学药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科技部973首席科学家、生物候选药物国家级领军科学家、天然药物与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周德民教授。对周德民教授作为通讯作者或合作作者撰写的六篇学术论文提出质疑,表明论文中存在明显的一图多用现象。
也许大家都不熟悉伊丽莎白·比克博士。前段时间在网上发帖的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涉嫌学术造假,是她在PUBPEER网站上公开质疑。伊丽莎白·比克博士对曹雪涛院士发表的几十篇论文提出了质疑。到目前为止,他们中的一些人已经做出了回应,而其他人仍然在下面失踪。
但是,在她这次质疑的6篇关于周德民教授的论文中,有3篇收到了周德民教授的回复,有3篇没有任何回应。然而,在三篇回应文章中,有一篇文章给出的回应并不是特别有说服力。伊丽莎白·比克博士也质疑他的回答。
至于为什么怀疑一图多用,网友们根据自己的科研经验给出了一些猜测。比如很多论文实际上是由教授带领学生完成的。作为一个通讯作者,他应该对整篇文章负责,应该严格审查文章的内容和质量。但由于工作繁忙,考核不严格,最终导致明显瑕疵,未被发现。学生之所以一图多用,是因为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满意的实验结果。但是由于导师施加的巨大压力,他们不得不采取这种“瞒天过海”的手段。
但是,即使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一图多用”,作为传播作者的导师也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既然你是通信作者,就要严格把关。尤其是发表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如《科学》和《自然》等世界顶级期刊。一般论文水平越高,获取相应实验数据的时间越长。如果实验顺利,1-2年内很难获得完整的数据。更不用说路上的各种问题了。那么可能需要3-5年才能获得完整的实验数据。但如果通过学术造假将一张图片用于多种用途,或者直接用“PS”进行图形处理,不到一个小时就可以得到任何你想要的实验图像。但这完全没有实际意义,只是欺骗大众。
另外,如果大家都采取这种方法获取实验图像,最终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的局面,最终导致整个科研学术环境的不断恶化。
至于周德民教授的其他质疑论文,到目前为止,PUBPEER网站上还没有任何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