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取暖 古人冬天如何取暖

栏目:时尚 2021-09-19 10:54:05
分享到:

在古代,冬天取暖和每天吃饭一样重要,是生存的必要保障。所以用“饥寒交迫”来形容穷得无法生存。古代没有暖气。寒冷的冬天,古人除了发抖抱团取暖,还怎么避免被冻成狗?

早在史前文明时期,北方人在建房时就非常注重保暖。半坡文明生活的半地穴房屋,有一半是挖在地下,只是为了御风保暖。屋内地面中间挖一个坑,周围用土夯实,用来烧火取暖,称为“火池”。

火墙在秦汉时期再次出现,最早用于宫廷,秦代咸阳宫遗址就有火墙。防火墙内部为中型空。从里面给墙加热,这样房子就暖和了。

火墙的衍生就是火炕,在东北地区特别流行。据说,北方的女真人“把房子围成土床,底下烧着,吃着住着,叫炕取暖”。今天,中国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仍然使用防火墙和防火炕,特别是在中国东北。招待客人最热情的方式就是招呼你进屋去炕上,然后把炕烧热。

民国时期,东北某地方征兵,征兵负责人把村里的青年聚集起来,围坐在康周围,进行动员宣传。但是年轻人不想当兵,所以他们沉默。负责人吩咐其他人一个劲地烧炕,炕上屁股都热了。天太热了就有人站起来,就算站起来也同意参军。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尚未得到验证,但内容反映了东北地区的消防与人民生活的密切关系。东北人对幸福的理解也与康密切相关。所谓“一牛换三十亩地,一妻儿热康”。

以上是大型取暖设备,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古代的小型取暖物体。最常见的是火盆,炭火在里面燃烧。有条件的富裕家庭使用精致的金属火盆,而没有条件的普通家庭使用陶罐。因为木炭或柴火在火盆里燃烧取暖,所以柴火在古代是生活的必需品。

“西凉国成碳百,各长尺有余。它的木炭是蓝色的,像铁一样坚硬,它的名字叫瑞坦。在炉子里燃烧,没有火焰,只有光。每一个都可以燃烧十天,它的热气引人注目,难以接近。”

——《开元天宝遗存》

“在杨家,炭屑与蜂蜜揉捏成双峰,在炉中烧至冬月,先用白檀铺在炉底,残灰不能掺。”奢侈的是。

当时,官员们支付工资,不仅是为了钱,也是为了木炭。现在年薪、月薪中的“薪”原本是柴火的意思。薪炭在古代家居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在电视剧《你知道应该是青、肥、红、瘦吗》第一集就有所体现——为了薪炭,一家人不得不勾心斗角。

“围坐火炉”是古代冬天常见的家居场景。有朋友会担心,古人冬天在屋里烧火盆取暖,会不会被一氧化碳毒死?

首先,古代房屋的密封效果不如今天,房屋到处漏风,所以一氧化碳积聚的浓度不高,达不到中毒的浓度。

另外,火盆是敞开的,氧气与火盆的接触面积很大,一般不会有燃烧不充分导致的一氧化碳积聚。所以古代很少有冬天取暖引起一氧化碳中毒的案例。

但是不多不代表没有。有学者推测曹操的重要谋士于迅可能死于一氧化碳中毒。据说古代人冬天烧火盆的时候,会在屋里放一壶凉水。如果有人被发现晕倒,他们会被冷水惊醒。

到了清朝,人们已经知道白萝卜汤可以解毒一氧化碳。民间有这样一个传说:清朝末年,一个宫女疑似一氧化碳中毒,慈禧太后请人扶她到通风的地方喂她喝白萝卜汤解毒。

火盆形状比较大,不方便移动,所以古人发明了迷你版的火盆——手炉。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可以拿在手上的炭炉,里面装着有余温的炭灰,走到哪里都可以拿着取暖。

手炉是明清时期最流行的时代。《红楼梦》中经常提到手炉。手烧炉技术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一个好的手烧炉本身就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当时大户人家用手灶的时候,也会放一些香料或者药材在里面,这样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作为香薰。

宋代还出现了一种便携式取暖物品,名叫“唐婆子”。这种发热体直到近代才在其他地方使用。唐夫人通常用金属或陶瓷制成,形状类似于没有壶嘴的大水壶。里面装满热水,外面套上布罩,睡觉的时候可以放在床上保暖。我还记得用葡萄糖瓶灌热水,用干毛巾包起来,和这个方法差不多。

在古代,吃饭和取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喝酒,另一种是吃牛羊肉等高热量食物。这和现在的饮食没有什么不同。牛羊肉火锅是冬天最受欢迎的,配上一壶温黄酒再合适不过了!

总觉得白居易的“旧瓶子里有绿色的微光,安静的火炉里有红色的骚动。外面的黄昏有一种下雪的感觉,里面来杯酒怎么样?? "完美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