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开讲 什么是实现中国之治的重要法宝 中央党校教授辛鸣讲公开课

栏目:娱乐 2021-10-13 08:38:22
分享到:

“十四五”规划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打造一批特色独特、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2020年秋季,第四届世界无人机大会在深圳召开。大会以“智慧点亮未来”为主题,大力推动疫情后无人机产业的创新应用和发展。图为国内研发生产的DJI无人机展台,相关展品备受关注。陈文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这是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五年。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铭心为我们上了一堂“中国为什么高度重视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十四五规划如何与2035年远景目标相结合”的公开课。

我们党历来重视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党的领导是规划顺利实施的有力保障。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体现了党的领导的哪些方面?

铭心:制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和计划,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重要法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13个五年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华民族迎来了由富到强的伟大飞跃。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宏伟蓝图的设计者、领导者和推动者。中国已经实施、正在实施和将要实施的一切宏伟蓝图,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制定和实施的。党的领导在制定规划和计划时,绝不是抽象的说辞,而是极其全面具体的,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引领方向、凝聚民智、遵循规律、推动落实。

第一,带路。大国的发展一定要有方向,出了问题就会走向不同的方向。中国之所以能保持70多年的持续发展,不断创造奇迹,就在于坚定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在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明确强调,这个计划要完成的任务是为中国的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当时,“一五”计划通过156个重大项目实施。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四五”规划。发展目标和方向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什么是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现在人类社会已经走到了现在,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历史和实践证明,中国走不了西方现代化道路。通过“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应有的方向和路径。

二是凝聚民智。党的领导人制定计划时,绝不会闭门造车,而是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及其建议时,作出了统一加强顶层设计、坚持为民发问的重要指示,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多方面建言献策,有效吸收社会期待、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和基层经验,齐心协力编制“十四五”规划。今年3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各地调研,几乎每个月都要去一个省;7月至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企业家座谈会、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座谈会、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科学家座谈会、基层代表座谈会、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他亲自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在网上广泛征求意见,形成了1000多条意见和建议。什么是好的领导?能够充分反映民意、广泛吸收人民智慧、充分激发人民力量的行为,才是最有效、最高水平的领导能力。中国共产党充分展示了领导国家、治理国家的政治智慧和领导业绩,使规划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和科学民主决策的重要体现。

三是遵纪守法。规划不能想当然。它不仅要反映你想做什么,还要考虑你能做什么。因此,我们必须按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办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规划提出了重要的战略判断和要求,即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满足内需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在国际形势不稳定不确定性增加的背景下,我们有信心构建新发展格局!这是对中国经济总量到今年年底能够安全突破100万亿元大关的信心。特别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11,000美元,达到或超过国际平均水平。中国有14亿人口,其中中等收入人口约4亿,两者的绝对规模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此外,居民消费大幅优化升级,已形成全球最大、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当这些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新的发展格局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这样的科学判断,来自党中央从战略高度的科学决策,来自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和自觉遵循。

四是推动落实。一个好的计划必须体现在实践中。党领导人民制定并成功实施了13个五年规划,形成了一套推动规划实施的有效途径:通过中央全会提出建议,指明规划制定方向,再通过全国人大正式审议通过国家规划,再由各部门、各地区拿出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然后实施。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以坚强的领导和执行力推动了计划的实施,使宏伟蓝图得以实现。比如“十三五”规划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要在5年内让5500多万贫困人口彻底脱贫。这一目标的实现,不仅意味着“十三五”规划的圆满完成,也意味着全中国社会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块短板彻底补齐。这是最难解决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为什么还要重视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两者如何实现有机融合?

铭心:今天的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与制定促进发展的规划并不矛盾。大国的发展不能盲目前行,必须有目标和方向。这个目标方向就是制定计划,一步一步去做,有计划,始终如一。中国的规划绝不是某些人理解的详细规划和任务书,而是在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前提下,促进中国社会发展的科学安排。中国有计划、有目标,但计划和目标不是有计划地实现,而是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主导作用,充分释放市场经济的活力。

为什么在市场经济中,计划比不计划好?人类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证明,市场经济往往在一定程度上是盲目的,有时会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混乱,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代价。如何最大限度地降低这一成本,需要有希望的政府和科学的规划,才能有序地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中国社会规划的历史及其制定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前十个五年叫计划,从“十一五”开始叫计划。为什么从计划到规划的转变,反映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进行规划时,思维越来越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反映了市场经济的要求。比如“八五”前各项计划的制定,因为计划经济体制,我们对未来五年生产多少产品,生产哪些工厂,什么时候生产,都有明确详细的规定。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内容从“十一五”开始逐渐变化,规划越来越注重宏观调控、大方向、大战略、大目标。对于具体的生产要求和生产材料,都已经交给市场给市场做了。因此,中国的五年计划实际上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的集中而完美的体现。通过规划的制定和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发展得越来越好,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会真正有机统一起来。

如何看待“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整体关系?

铭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当今世界前所未有的变化高度来考虑中国的发展。只有大事业有大格局、大目标、大战略,才能走得好、走得稳。统筹“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于动员和鼓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头、起好步,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每个五年计划不是各行其是,也不是各行其是。反而一棒接着一棒,一张蓝图走到最后,两者息息相关。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的“十四五”规划,看似只是未来五年的发展,实际上是未来十五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总框架下的第一个五年。前五年怎么做,必须从属于未来15年的总体需要,是在2035年目标前提下做出的科学定位和科学布局。

“十四五”规划指出,经济发展取得新成就,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社会文明程度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国家治理效能提升。这六个“新”与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九个方面密切相关。

再者,未来15年要做什么,要体现在党的十九大制定的“两步走”战略中,就是在2050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大目标下谋划。只有把五年规划放在未来15年、30年的大框架下,这个目标才能真正做到切合实际,与未来接轨。

“十四五”规划提出的宏伟目标是,以战略优势引领未来。我们每个人如何将自己的奋斗与国家目标结合起来?

铭心:“十四五”规划制定的宏伟目标和宏伟蓝图,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关。中国人常说,大江大河都是水,小河都是水。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成功,每个人才都有可能真正发展和成功。

我曾经听过一个故事。20世纪60年代中期,非洲一个国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白人坐在前排,中国人和其他人只能坐在后排。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上车主动往回走,司机告诉他今天可以坐前排。中国人问为什么,司机说中国爆炸了原子弹,成了世界大国,大国国民即使移居海外也有资格坐前排。国家成功发展了,中国人就有了地位。

“十四五”规划制定的这些目标的核心是什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国社会的一切发展都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主动将个人目标与祖国目标相融合,用个人的努力为国家的发展做贡献,让个人在国家的成长中共同成长。因为国家好,民族好,个人才会好。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客户端新版上线

请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