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度错觉 焦点效应与透明度错觉

栏目:教育 2021-09-16 17:29:55
分享到:

一个

我女儿早上上学的时候,一出门就发现校服胸口有一个小污渍。

她赶忙对我说:“快换吧。”

我担心她上学会迟到,就说:“不要改,你看不到这个污点。”

我女儿不得不不不开心地去上学。

下午,女儿放学回来进屋,她说:“今天在学校很尴尬。课间活动时,我不好意思和同学一起玩。”

我知道,都是因为那个小污点。小女孩爱美,总是担心人们会在她胸前发现一个小污点。

其实她的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她胸前的小污点。换句话说,她高估了别人的注意力,这在社会心理学中被称为聚光灯效应。

这种效应的例子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

比如和很多人吃饭的时候,因为不小心打翻了杯子而感到尴尬,觉得别人在看你的笑话。

再举个例子,如果你换了发型,你会觉得周围的人在上班的路上和公司里都注意到了你的新发型。

2

心理学家吉洛维奇等人对聚光灯效应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在一个实验中,五名大学生同时到达实验室填写问卷。另一名大学生被研究人员要求迟到几分钟。

后来者穿了一件印有美国前“情歌王子”巴里·马尼洛肖像的t恤——其实他并不喜欢这件尴尬的t恤,但这个实验要求他这样穿。迟到的人进了房间,房间里的几个学生抬头看着他。研究员走过来,让后来者在房间外面等一会儿,并陪着他快速走出房间。

接下来,研究者让房间里的人回答他们是否注意到后来者穿的t恤上的头像,并让后来者估计房间里有多少人会注意到他穿的t恤上的头像。

经过几轮实验,研究人员发现,平均而言,注意到t恤上头像的人占房间总人数的比例约为20%,但迟到的人认为这个比例至少是50%。

与聚光灯效应密切相关的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所谓的透明错觉,这意味着人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内心状态的暴露程度。

比如我女儿会觉得周围的人都注意到她很尴尬,但其实没有多少人会注意到她很尴尬。

Gilovic等人还对透明错觉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

在一项实验中,40名大学生每两人一组。每组两个大学生轮流在讲台上即兴演讲,不演讲的是台下的听众。

两个人的演讲结束后,每个人都需要对演讲过程中自己和他人之间的紧张程度进行评分。

结果显示,平均而言,言语紧张的得分为6.65,其他人的得分为5.25。分数越高越紧张,说明说话人自身经历的紧张程度高于观众感知的紧张程度。

聚光灯效应表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给予我们的关注比我们实际给予的要多;透明的错觉表明,我们倾向于认为我们的情绪总是比现实更明显。

从深层次的原因来看,聚光灯效应和透明错觉都源于我们通常把自己视为一切的中心和吸引人们注意力的主角。同时,我们也希望尽可能完美地展现自己,这使得自己的一些缺陷在我们眼中被无限放大。

然而,就像我们总是关注自己一样,别人也在关注自己。

所以,我们在别人眼里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重要,所以我们不用担心这些瑕疵被别人注意到。

结束

文字:思考与智慧,来自今晚的晚间新闻

图片由康林翼提供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