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仁 东软集团刘积仁:成功来自每个细节的进步

栏目:教育 2021-09-15 21:32:49
分享到:

刘积仁创办的东软集团有限公司,已经成为中国最优秀的软件企业之一,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杰出代表。作为项目的总负责人和执行负责人,承担了国家“八五”“九五”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技术开发项目等40余项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以及省、市科研项目30余项。

由于表现突出,刘积仁先后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有突出贡献博士学位获得者”、“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辽宁省特殊劳动模范”、“辽宁省优秀科技企业家”等荣誉称号。

目前,以刘积仁为首的东软集团拥有员工1.5万余人。在中国建立了8个区域总部、16个软件开发和技术支持中心、5个软件研发基地,在40多个城市建立了营销和服务网络,在大连、南海、成都、沈阳分别建立了3个东软信息学院和1个生物医药与信息工程学院。它在美国、日本和欧洲都有子公司。

东软有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包括软件产品、行业解决方案、服务外包、IT教育、医疗设备和培训。事实上,这些业务都没有脱离其核心技术领域,即软件。世界著名军事家大前研一博士曾说:“只有拥有完善的逻辑结构,尤其是无形的想法,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而这些想法只有靠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精神才能推动。”当别人看到东软经常用“别人看不懂的把戏”时,刘积仁一如既往地用坚定的信念,悄悄布局了自己的软件王国。

1987年,刘积仁从美国留学回来。他是中国第一位计算机应用博士。“第一”意味着执行许多任务。回国后,刘积仁一直梦想成为一名成功的知名学者。“那时候,我年轻自信。我相信我在这个行业会有很大的发展。”

在美国,实验室从政府或IBM、惠普这样的大公司获得一些研究经费,但当时国内没有专项基金支持教授做研究,这成为困扰刘积仁的头号难题。虽然没有钱,刘积仁还是不愿意放弃教授的工作。他说:“教授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他可以和年轻人打交道,每天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1988年,刘积仁以“搭建软件研究与应用的桥梁”为口号,在东北大学一个项目组的基础上,成立了东北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但研究室名存实亡,“一个实验室,三台286计算机,经费紧缺”。当时刘积仁刚从美国回来,根本拉不下脸来创业。舆论给他创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1991年,刘积仁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成立。他把技术转让给公司,走上了从学者到商人的道路。但是,这条路上有很多困难,首先是资金问题。

有一天,刘积仁接到东北大学的通知,世界著名汽车电子制造商Alpine有限公司来中国考察,希望能找到一个能承担汽车内部软件系统研究的课题组。

当时,刘积仁是代表发言人,他的发言震惊了日本人民。在他们看来,刘积仁的发言是闻所未闻的。刘积仁说:“其实我说的是我在美国毕业论文里研究的一个课题。”

会谈结束后,日本人表示愿意与刘积仁合作,并邀请他到日本作介绍。刘积仁很不好意思地告诉他们,他没钱,买不起机票。因此,日本阿尔卑斯支付了整个课程的费用,并邀请他去日本讲课。这次日本之行促成了东北大学与阿尔派的合作。

刘积仁回忆当年的合作时幽默地说:“他们选择和我们合作。我认为他们不理解我的论文是很重要的。”他说他在论文中提到的是最新的技术,很少有人做这种研究。“当然,他们首先知道这个东西对他们有用,而且没有人做过这个东西,所以他们和我们合作。”

事实上,Alpine一直想在中国找一个合作伙伴,刘积仁的研究课题正好和他们的想法吻合。后来,当Alpine问起刘积仁需要的发展资金时,他咬紧牙关,主动提出30万美元。他从没想过对方会欣然同意,这是东软集团迈出的第一步。1991年,东软集团与Alpine联合成立了东宫Alpine音频软件研究所,后更名为东Alpine。此后,东大Alpine公司通过日本Alpine公司将其软件销售给全球各大汽车厂商的音响设备,成功度过了创业的艰难时期。

1991年,东软成立初期,刘积仁就希望东软能像微软一样,依靠通用软件成为世界级企业。所以东软的第一个产品是“自动程序生成器”,为了解决软件程序员在编辑程序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让程序员能够用简单的方式描述要表达的程序,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东软成立第一年就用有限的资金做广告,效果相当满意,一年内全部收回投资。然而,从第二年开始,东软的营业额持续下滑。当时沈阳著名的电子一条街——郝散街到处都是卖盗版软件的商贩,这让刘积仁意识到,在中国目前的市场环境下,做软件产品公司是没有出路的。

虽然东软的“自动程序生成器”得到了日本人的认可,并在海外获得了不错的收益,但刘积仁在关键时刻做出了坚定的选择,决定了东软未来的发展方向。“东软将放弃做通用软件,转而研究解决方案,开发工业用软件。因此,东软将转向IT服务行业。”

刘积仁之所以选择转型进入服务业,是因为看到这个行业的客户不敢冒盗版的风险。“比如很多电信运营商一旦使用东软软件,未来就需要继续服务,东软和客户它已经成为合作伙伴关系,你需要随时保证客户系统的正常运行。”刘积仁这么说。因此,东软选择将技术服务与客户核心业务相结合,“把最初的伟大理想变成非常务实的行动。东软不必规划如何成为微软,只要能在另一条赛道上跑得更好就行。”

东软1991年进入电信行业,1992年进入电力行业,1995年进入保险行业,1996年进入医疗行业。每一步,东软都走得稳稳当当,出人意料。如今,2亿人使用东软的社保系统,1.2亿人使用东软的电信计费系统。

现在,东软的IT解决方案已经涉及电信、电力、金融、社保、交通、教育、税务等十多个行业。截至2008年上半年,东软国内软件及集成业务占公司总业务结构的47.5%。

1995年,东北大学的一个计算机成像中心因系统和资金短缺而面临破产。刘积仁奉命接管该中心及其国内CT项目。

长期以来,世界高科技医疗设备市场一直被美国通用电气、德国西门子、荷兰飞利浦、日本东芝、日立等几大巨头把持,与他们竞争的难度不亚于模仿微软。刘积仁说:“进入医疗器械领域,意味着我们年轻时选择了一个强大的对手。”然而,进口机器的价格存在明显的劣势。进口一台CT机的成本是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美元。此外,每年的维修费用为6%,这导致许多医院选择二手设备,但存在隐藏的质量风险。

市场形势为东软预留了舞台,东软正在尝试生产国产CT。大型医疗设备的核心技术是软件和系统控制技术,这正是东软的优势所在。刘积仁认为:“中国有13亿人口。难道我们就不能有一台自己国家研制的CT机吗?”正是带着这样的信念,他在两年内成功研发出中国第一台CT机,东软医疗的发展开始进入快车道。

1998年,国内很多企业都在讨论中国软件企业是否应该走出去,中国企业是否应该做外包业务。当时中国软件外包业务的国际认知度较低,美国、日本等市场已经存在先进的IT企业。此时,刘积仁提出要在中国市场与国际市场的结合中,找到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独特模式。2002年,东软负责阿尔卑斯项目R&D中心,进入东软软件园大连园区;此后,东芝项目研发中心也落户东软大连园区,东软在加强大连软件外包基地建设的同时,开始在日本设立分支机构。2002年9月,东软日本公司在东京正式成立,其业务的不断发展使得东软在日本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此后,东软将软件外包业务拓展至欧美国家。

而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内软件外包企业都认为寒冬已经到来的时候,刘积仁却觉得IT发展遇到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时代。很多上市公司在美日市场的整体价值一直低于其净资产价格,这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整合全球资源的一个机会。

“危机给我们带来了压力,压力是我们改变和发展的动力。”刘积仁认为,金融危机过去后,中国IT软件服务业大量企业将走向成熟,中国IT和软件服务业将变得更加强大和国际化。“过去30年,包括中国软件和服务行业在内的中国IT从未有过春天,一直在相对艰苦和挣扎的过程中挣扎。这场金融危机使得国际合作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在金融危机下,双方变得更加平等、互利和容易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