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四声是普通话的关键值。你能解释一下古诗的水平吗?
这个问题是认识平罗的人提出来的。大多数专家会回答,目前的四声值无法解释古诗词的音准,因为普通话分为一、二、三、四声,而古诗词的音准又细分为“平、上、去、入”,彼此不对应,入声字在普通话中消失。
专家是对的。
但我不这么认为。
在我看来,现代人不妨从普通话的声调划分入手,学会区分诗歌用词的层次,熟悉现代诗歌规律。
其实这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古诗词的现实途径。如果有专家去小学教平水语调,大部分家长不会反对,而是告诉你这样会让你的孩子普通话不及格。看父母会不会打人?
如今,诗歌是社会生活中可有可无的知识,可以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其中格律知识和古韵知识在生活中无用武之地,只存在于成人爱好和文言文专业。
但是不是因为发音不同,就不允许孩子读古诗?谁敢?孩子们都用普通话读诗,但不像他们那样朗朗上口。他们摇头很开心吗?
这种不让人家用新韵,看不起用普通话读诗的人或专家,是有脑壳缺陷的。这也习惯了普通人盲目的文化崇拜,总认为有文化的人说的都是对的,这就是自身文化水平不够,自信心不够的问题。
真正了解水平和节奏的人,不会对诗歌发音的异同有任何看法。什么是有规律的旋律?这只是一套帮助诗人避免音韵疾病的工具。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不需要规则,只要你通顺的读,你在乎他什么?不写现代诗,什么都不操心。
我们尊重格律给现代诗歌学习者带来的便利,但我们不应该被格律所限制。
普通话四声对应平仄有一个公式,就是“阴阳平分,三声入校”。也就是说,其实每个字的层次还是可以通过公式转换相互对应的。能转化,能对应,自然能解释。
把阴阳平分,就是说古代的平音分为“尹平”和“阳平”,其中“尹平”对应的是普通话中的一个音,比如“非”,然后是“尹平”,也就是属于平音。“胖”字发音两次,声调升高,表示“升调”,也是平调字。“匪”字发音三次,对应“平、上、去、入”中的“上”,而“非”字发音四次,对应“去”。
所以,“非,非”属于平圣,“非,非”属于傩。
然后我们用新韵写诗,知道这些诗和格律的关系就足够了,这样我们就可以用新韵写格律诗了。
如果你想欣赏古诗,你需要了解一些平水韵的知识。然而古韵中的入声字并不对应一二三四音,它们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是“入声成三四音”。这些入声字配成一二三四音,在新韵里已经在平话里了。而且这些词都有特点和押韵,所以我们在欣赏古诗词时要注意。
这将成为我们分析古代格律诗的拦路虎,但这只是一个记忆问题,并不难克服。很多常用的入声词,我们多看几遍就能自然地记住和识别。比如普通话语音中属于平仄音的“一”和“白”,都是古诗词中的入声,都是以走音入韵。
不管我们知道什么,现在已经到了普通话的年龄,不管我们读哪个朝代,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用普通话读。这是九年义务教育留下的习惯。至于更高层次的文言文学习,那是专家的事。
事实上,即使纠缠古韵的专家所写的诗完全符合平韵,他们所读的读音也绝对不同于唐代的口语读音。
在我们这个时代,我们不能再要求古人的作品符合我们的朝代,所以我们应该用古韵来欣赏古诗。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创作,最好跟上现在的时代和大众读者。
这是诗歌文化进入大众,真正延续下去的最好方式。
很多伪诗专家和爱好者根本不明白这一点。
事实上,诗歌的意境与其所用词语的归属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