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危房103间,新建大棚121个,实现了水、电、通信全覆盖,发展壮大了扶贫产业。2019年底,嘎查所有建卡贫困户全部脱贫。这是嘎查、苏木公脑、陶海交出的“成绩单”,上面镶嵌着白旗和宝力根。
今年,公脑嘎查集体经济进一步壮大
20多名贫困牧民在附近就业
22名贫困牧民获得资金援助,更好地发展生产...
扶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
夯实乡村振兴基础
沿着一条平坦的水泥路,记者一行来到了嘎查牧民米海的家。崭新的砖瓦房映入眼帘,曾经的危房不见了。米海和他的母亲王华住在一起。看到我们的到来,王华非常高兴地接受了采访。她想发自内心地说:“我有最低生活保障,有养老金,还有医疗报销。我的生活很好,感谢共产党的好意。”
王华1941年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解放后,她的家人得到了土地,一家人再也不用担心吃饭了。成年后,王华嫁给了米家。20世纪60年代末,她和丈夫来到嵌有白旗的嘎查、苏木公脑、陶海。从那以后,她定居在这里,成为嘎查的一名牧民。王华告诉记者,她和丈夫先后养育了9个孩子,能养活这么多孩子,解放前想都不敢想。近年来,国家发展迅速,牧区发生了很大变化。家用电器、机械、手机已经进入普通牧民的家中,这些都是共产党很好地领导的。
公脑嘎查地理位置偏远,人均草原300亩。因为牧民只能用很少的土地养很少的牲畜,曾经是远近闻名的穷嘎查。一面不能富水富土,嘎查一半人口外出打工,常住牧民90多人,一半以上是贫困户。
王华的三个儿子和孙子是嘎查里的牧民。2014年,他们全家被确定为贫困户,随后享受了各种扶贫政策。
▲左起第一位:王华次子米标。
王华老人的二儿子米彪盖了新房、新大棚、打了深井,弄了四头“扶贫牛”,2018年底脱贫。2019年,米彪再次被聘为护林员,每年增加工资1万元。年底后,他家总收入5.4万元,纯收入1.6万元,人均纯收入8000元。
看到嘎查发展越来越好,牧民越来越富裕,王华老人的小儿子米海不再外出打工。他回到家乡像他哥哥一样饲养牲畜。前不久他腰间盘突出,住院20多天。他的医药费报销了90%,只花了2000元。谈起今天的生活,米海感激地说:“感谢党让我们过上好日子。”
王华老人的长孙米建伟是家里的晚辈。像他的叔叔们一样,他享受各种扶贫政策。此外,他精力充沛,生活越来越好。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米建伟也捐了50元。他说:“过上好日子之后,一定要感谢党的恩情。国家有困难,我们必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如今,米家已经四代同堂了。王华经常教导和教导上学的曾孙们:“好好学习,长大后向党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