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购物 壮丽70年 看看合肥人购物逛街发生了哪些变化

栏目:娱乐 2021-10-05 13:23:43
分享到:

七十年的艰辛,七十年的春秋。70年来,合肥的消费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浪费到靠票供应,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在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过程中,合肥的商业与时代浪潮同频共振,前进的步伐从未停止。。

第一,日新月异的70年,商业发展惠及民生

从记忆中的百货商店到一站式购物中心的新零售

1959年,在合肥市中心的四牌坊东北角,一座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的五层百货大楼建成开业。当时百货店分为日用品、文具、广播设备等38个品目,有1.5万多种产品,其中4000多种产自合肥,吃、用、穿、玩应有尽有。此外,百货公司还附设有服装缝纫部,代表顾客裁剪和缝制服装。中国人民银行还在里面设立了储蓄所,方便市民存取款。在物质匮乏的时代,人们习惯于“楼里买”,从一分钱的缝针到“三大件”的电视机、自行车。

20世纪,合肥的商业逐渐从传统的百货商店向一站式购物中心时代转变,更加注重“品牌和体验”消费。2002年,国家购物广场和袁遗时代广场相继诞生,开启了传统百货向购物中心的转型。商业业态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百货业态,而是慢慢转变为购物中心。2006年以来,万达广场、银泰中心等大型商业综合体大量涌现,极大满足了市民对生活品质和消费便利的需求。据统计,2018年,我市53个大型商业综合体共经营商铺8876家,从业人员5.81万人,年客流量7.57亿人次,年销售收入210亿元。

与此同时,合肥百达等当地商业企业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优化购物环境,与各类企业竞争发展。比如合肥百强集团将补齐各大业态优势,在社区购物中心推广“超市门店+百货+餐饮设施”模式,建设一站式购物、功能齐全的新型购物中心和邻里中心。发展智慧商务,我们推广应用了网购平台——百大易商城、百大易APP、虚拟预付卡“百大E卡”、“口袋家庭幸福”——阿福到家和无人自助收款技术,为消费者带来全新便捷的购物体验。

生鲜流通企业也广泛应用“互联网+”技术,实现了实体店与网络的深度融合,发展迅速。比如“一品生鲜”线上线下结合开了400多家店,“生鲜传奇”配送了120家店。苏宁尚云集团在城市人口密集的社区开设了80多家苏宁门店。此外,还涌现出一大批新的生鲜零售业态,如“灵县街坊”“你我你”“石慧”。

从老淮河路到几十个特色商业街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合肥市中心连一条像样的路都没有。作为“安徽第一街”,长江路在当时只是一条看起来宽阔的土路。作为合肥最早的商业步行街,狭窄的淮河路成为了亿万合肥人的集体记忆。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淮河路通过线面、提质扩容三个阶段,转型为现代化商业区。1993年,淮河路第一次整治开始,现代商业逐渐兴起。淮河路成为合肥第一条商业步行街。1998年,市政府对淮河路东段进行拓宽改造,进一步拓展商业功能,使其成为集购物、旅游、文化、休闲、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商业步行街。2012年,淮河路步行街被授予“中国著名商业街”称号。如今,淮河路步行街交通便利,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商业繁荣,活力四射。沿街约有1200家商户,624个品牌,其中国内一线品牌126个,国际一线品牌48个。年客流量5500万人次,2018年营业额156亿元。2019年再次启动第三次改造提升,实施百项工程打造国家级步行街。

近年来,合肥市按照“一区一特色”“一街一特色”的原则,充分利用地方特色和现有基础条件,有序推进全市特色商业街建设。城隍庙、七桂堂步行街、耿介街、巢湖耳街、庐江中心城步行街等一大批特色商业街相继建成。其中,淮河路步行街、耿介街为国家级特色商业街,七桂堂商业步行街15条为省级特色街,李和街等31个街区被认定为市级特色街。这些特色街区的建成,对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创新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从一个小而散的传统商品市场,到一个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发展的大型商贸城

大型商贸城是商贸流通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有效组织供需、连接生产和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前,合肥多为小而散的传统商品市场,90年代开始出现大型商贸城。

随着城市和产业的扩张,市内主要商贸城市依托区位优势,社会集聚效益日益提升,市场辐射范围逐步扩大,逐渐形成“万种资源、多元市场”的大循环格局。合肥的专业市场正朝着规模化、标准化、多元化的方向快速发展。据统计,合肥有大型商贸城市79个,经营面积超万平方米,总经营面积876万平方米,年营业额超千亿元。

多年来,合肥十分重视商贸城的培育。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扶持,打造了安徽大市场、白马服装城等一批口碑好、竞争力强、产业特色明显的本土企业,引进了红星美凯龙、真家、万宝国际等一批在国内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企业或品牌。随着这些规模庞大、容纳商家众多、汇聚所有品牌、覆盖商家广泛的现代化专业市场在合肥落地生根,我市专业市场展现出新的活力,提升了城市品位,进一步增强了我市消费市场在国内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从“买菜难”到完善“菜篮子”零售网络

70年来,人们买菜的环境、种类、方式、质量都日新月异。合肥逐步建立了以周家堆大兴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标准化、示范化菜市场,大型生鲜零售超市为主体,社区生鲜蔬菜店和互联网加生鲜配送企业为补充的流通体系。

周家堆大兴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安徽省最大的农产品集散地,是合肥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也是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农业部支持的国家定点市场之一。2018年,周家堆大兴物流园区实现综合交易量429.5万吨,成交金额286.7亿元,日均上座率超过7万人次。辐射范围从合肥等省内部分地区扩展到上海、福建、浙江、湖北、河南等20多个省市,形成了“买全国卖全国”的大流通格局。

近年来,合肥市积极推进县乡农贸市场建设改造,优先支持贫困乡镇和公益项目,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改善县乡居民消费环境。全市共建成运营县乡农贸市场153个,其中新建改建76个,2016年至2018年改建39个,极大方便了群众生活,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收入。

此外,合肥积极培育生鲜食品流通企业,加强生鲜超市、社区餐厅、生鲜电商等销售终端建设,实现实体店与网络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全市“菜篮子”产品零售网点已超过1万个,“网上店下单”、社区生鲜团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农产品流通抹平了最后一公里,为市民带来了便利和实惠。

从难买票到现代一键式购物

1955年,合肥实行了粮票定量供应。1961年,合肥冻结粮、油、棉、猪肉等18种生活必需品价格,实行凭票定量供应。2019年,市民可以在家使用电脑鼠标或手机实现一键购物。从物资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到市场经济时代,合肥人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日新月异。随着JD.COM、苏宁、阿里巴巴One大同、唯品会、网易考拉、敦煌网等一大批知名电商企业相继入驻合肥,合肥荣典实业、百大一商城、生鲜传奇、京辉菜篮子、惠之尚商城、九大搬运工等一批本土电商平台相继上线,销售规模和行业影响力持续扩大。海外产品“一键购买”不再是梦。安徽空香港百强奇兴跨境电商有限公司作为百强集团的子公司,在百强电商旗下开设了20多家跨境直销中心。国内进口零售电商市场份额最大的新引进龙头企业网易考拉,今年6月开仓,取得日订单超8000单的好成绩。同时,百强周家堆市场参与运营空香港进口水果、冰鲜水产品指定口岸,进口樱桃、澳洲龙虾下机可直接送到合肥人的“大菜篮子”。此外,通过区域跨境联合开采平台、海外直采、第三方贸易平台合作,进一步丰富了跨境和进口货物类别。市民通过现场体验,在线扫码下单,实现1万种跨境产品的随机选择。

第二,我们前进了70年,深化改革成效显著

经过70年的发展改革,合肥商品流通繁荣活跃,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主体多元化,流通体系健全完善,区域性商贸中心城市地位基本形成。

消费品市场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城市常住人口的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的升级和消费结构的优化,合肥的消费品市场呈现出一派购销两旺的繁荣景象。一是聚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大力发展连锁店、专卖店、社区店的同时,继续打造高端百货和城市商业综合体,形成大型商业网点向中央商务区集聚、特色消费向商务区集聚、便民消费向社区商业集聚、大型市场向商务功能区集聚。二是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品牌和高端百货,优化我市商业结构,提升消费档次。LV、古驰、迪奥、阿玛尼等国际一线品牌相继进驻,进一步增强了我市商业国际化,不断满足居民高端消费需求。2018年,合肥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6.7亿元,同比增长9.1%,比建国初期增长近30万倍,比2000年增长20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4位。

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也在稳步提高。2018年,合肥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24.6%,比1949年提高19.1个百分点;合肥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5339元,是1990年的18.9倍,年均增长11.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2659元,是1990年的22.6倍,年均增长11.8%。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消费水平稳步提升,获得感和幸福感更加充实。城市居民通过购买休闲健康产品和服务来提高精神生活和个人品味是正常的。2018年,合肥市民文化娱乐消费同比增长45%。

商业设施不断完善。合肥商业流通结构趋于优化,百货、购物中心、连锁超市、仓储式商场、专卖店、餐饮酒店、社区便利店等各类商业网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全市连锁超市1200多家,其中大型连锁企业120多家。家乐福、麦德龙、乐购、沃尔玛等财富500强企业,以及北京华联、永辉超市、万达集团、华润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相继入驻,中国民族购物广场、世纪黄金资源购物中心、万达广场、华润万象城、沙船奥特莱斯等大型商业设施相继开业。合肥百强、商业之都等本土商贸企业也通过创新商业模式、提升商品品质、优化购物环境等方式发展壮大。2018年,合肥百强集团销售规模达509亿元,是新世纪初的35倍,在全国百强零售商中排名第15位,在安徽百强企业中排名第11位。截至2018年底,全市已建成8万平方米以上商业综合体38个,城市商业网点营业面积达1900万平方米以上,5000平方米以上商业网点110个,年营业额过亿元的专业批发市场35个。全市共有市级商贸企业集群48个,面积465.5万平方米,入驻企业10796家。

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合肥市以方便百姓、改善民生为目标,着力打造生活服务产业集群和15分钟便民服务圈,创新社区商业服务体系,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消费规模,促进消费升级,加快构建商业布局合理、服务功能齐全、服务质量优良的社区便民商业服务网络。在整体布局上,要求社区商业设施齐全、业态齐全,网点布局相对集中,充分体现消费便利性;在业态配置上,要求充分匹配居民日常生活必需的11种业态,满足餐饮、购物、维修、美容美发等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服务需求。目前共有国家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11个,省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30个,市级社区商业示范社区60个。

电子商务正在蓬勃发展。“十二五”以来,合肥市电子商务本着“市场引领、政府引导、产业联动、创新发展”的思路,依托产业优势,实现了快速健康发展。2014年,我市获批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2016年获批设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实验区;2017年以来,我市加快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网点和电子商务扶贫建设,电子商务进入全面发展期。据安徽省电子商务监测平台统计,2018年,合肥市实现网络零售总额683亿元,占全省网络零售额的39%,同比增长55%。截至2018年底,全市网络运营商约21万家,其中网店约16万家,独立域名网站约5.18万家。

市场监测和支持能力得到加强。合肥建立了覆盖流通行业400多家企业的市场监测体系,建立健全生活必需品储备体系,市场供应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为确保“菜篮子”产品安全,我市构建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成为全国样板。2011年,合肥被批准为第二批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系统试点城市。已建立的肉菜流通追溯体系市级平台包括:1家大型肉菜批发市场、8家机械化屠宰企业、26家菜市场、45家大中型超市、5家配送中心、48家集团消费单位,形成了覆盖近130家单位、来源可追溯、去向可追溯、责任可问责的质量安全追溯链。2018年,合肥试点企业向城管平台上报回溯数据超过1500万条,有效数据率达到98.8%。周家堆批发市场溯源模式作为可复制的经验被商务部引入全国。

会展业进入新阶段。合肥会展业起步于2002年。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合肥的展览从无到有。特别是2015年以来,我市展会质量不断提高,展会规模逐步扩大,会展业对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增强,进入加速发展阶段。2015年至2018年,四年共举办展览760场,总展览面积781.7万平方米,举办国家级展览58场,举办规模2万平方米以上展览103场。合肥会展业在全国的影响力显著提升。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蝉联中国省会城市、地级市十大最具竞争力会展城市。

总的来说,合肥的商贸体系有了很大的发展。未来,我们将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层次分明、体系完备的要求,重点建设城市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区、物流配送中心等商贸流通网络体系,打造多层次商贸集聚区,努力开创商贸流通领域更加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