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杰 专访杜杰教授:从“心”出发 开启心血管疾病精准治疗新时代

栏目:娱乐 2021-09-29 16:09:03
分享到:

▎无锡制药/报告

心血管疾病堪称人类的“头号杀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数据,2012年全球约有175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占全球总死亡人数的31%。据统计,2018年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约2.9亿人,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上升趋势,占居民疾病死亡的40%以上。

然而,心血管疾病的许多临床筛查和诊断方法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急性主动脉夹层缺乏快速准确的筛查方法,主动脉瘤的治疗不够精准。所有这些都会影响患者获得最佳治疗。

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心肺与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渡劫教授及其团队针对主动脉夹层、主动脉瘤等多种心血管疾病开展研究,创造性地开展了研究成果的临床转化,不仅提高了疾病的诊断效率,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合适的治疗方案。渡劫教授因在重大心血管疾病基础和临床转化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获得2019年第13届无锡药明生物化学研究奖。

渡劫教授从事心血管疾病基础和临床研究近30年,在国际心血管杂志发表SCI论文260余篇。2014年至2018年,连续五年被国际路透社出版集团授予“中国医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2016年被美国心脏协会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和血管生物学委员会授予“特别成就奖”,成为首位华人获奖者。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副所长渡劫教授

解决了主动脉夹层早期筛查问题,

给患者带来“心”的希望

急性主动脉夹层是一种高度致命的临床急症,未经治疗死亡率高,每小时会增加1%~2%的死亡风险,因此及时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然而,这种疾病的早期诊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即如何将其与其他突发性胸痛,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和肺栓塞区分开来。一方面,临床上常用的心电图和胸片在这些病例中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另一方面,如果患者在急诊科,用ct、MRI等大型仪器很难发现。

图片来源:首都医科大学网站

目前只有纤维蛋白降解产物D-二聚体对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的诊断有临床意义,但只能区分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能区分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和肺栓塞患者。因此,仍然需要一种标志物来更准确地早期诊断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

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验证中,渡劫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发现,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许多主动脉夹层患者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的蛋白水平明显高于疾病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和肺栓塞患者。因此,可以推断sST2对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渡劫教授及其团队提出了以sST2联合D-二聚体为标志物的急性主动脉夹层诊断方案,并推荐了可应用于临床诊断的临界值,量化了鉴别诊断中的敏感性、特异性等评价指标。此外,该诊断方法已转化为临床上方便实用的试剂盒,将有效提高急性主动脉夹层的早期诊断效率。

渡劫教授及其团队在主动脉瘤遗传学方面的研究成果已写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和中国国际卫生保健交流促进会制定的遗传性心血管疾病临床指南,并通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临床分子诊断中心应用于主动脉瘤患者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和风险评估, 这对我国其他心血管疾病精准诊疗研究策略的制定也具有参考意义。

建立中国最大的主动脉瘤样本库,助力精准治疗

主动脉瘤是由主动脉血管疾病的合理扩张形成的。虽然不是真正的肿瘤,但它的杀伤力远远大于恶性肿瘤。未确诊的主动脉瘤就像埋在人体内无声的“深水炸弹”,可以毫无征兆地破裂。一旦打破,后果不堪设想。

渡劫教授说,“主动脉瘤的早期发现和预防破裂是防控的关键。”据介绍,目前我国每年治疗主动脉瘤的费用超过100亿元,但只有2%的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幸运的是,主动脉瘤是一种可以实现精准诊断和治疗的疾病,其发病具有明显的遗传易感性,不同的遗传变异会导致不同的临床表型。根据遗传变异,可以预测主动脉瘤的发生发展,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因此,建立主动脉瘤的分子分型标准,获得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是临床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渡劫教授及其团队利用基因组学技术、转录组测序技术、代谢组学技术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将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相结合,建立了国内最大的主动脉瘤样本库,构建了主动脉瘤多基因评分早期预测系统。

“基于这个系统,我们建立了多个临床中心的协同网络,探索主动脉瘤的精准分子分型,分析发病机制,为疾病的早期预测和精准治疗奠定基础。”渡劫教授介绍。

此外,由于测量体内微量代谢物是准确诊断心血管疾病的基础,渡劫教授及其团队搭建了代谢物临床质谱综合检测平台,开展代谢性疾病临床诊断,已服务近5万名患者。

打破转化医学的壁垒,不断追求更好的诊疗方案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近年来,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从器官、组织和细胞层面加深到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等分子水平。与此同时,如何将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快速应用于临床实践,造福患者成为关注的焦点,这也是转化医学的起源。

作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专家,渡劫教授近年来一直在推动心血管疾病“转化医学”的研究,从各种临床诊疗问题出发,运用基础研究方法,寻找可用于临床诊疗的新技术、新方法。

在谈到心血管疾病的未来时,渡劫教授表示,他非常看好精准医学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未来应用。随着临床和实验数据的积累以及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他认为“遗传性心血管疾病将逐步进入精准医学时代”。

不过,渡劫教授也承认,推动医学创新成果转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除了获得创新成果和产品,更重要的是面对医疗创新产品独特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监管”。他说探索未知从来没有捷径。只有专注于心,脚踏实地,长期积累,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创新是医学研究的本质。在知识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医学研究应该快速创新,不断产生更有效、更先进的诊疗方案,从而为人类进步。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无锡PharmaTech的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未经授权,媒体或机构不得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无锡PharmaTech微信微信官方账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