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参观博物馆时,我们经常被博物馆陈列柜里精美的文物所吸引。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只是我们文物的一小部分。目前,我们的文物大多散落在民间。虽然有些文物很有价值,但看起来很不起眼。今天的文物是天津博物馆的文物。它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却被一位老农当作生活用水瓢用了10多年。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文物保护再次启动,国家开始更加重视文物保护。为了防止散落在民间的文物遭到破坏和丢失,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文物保护知识,还组织了许多文物专家对散落在民间的一些有价值的文物进行检查和收藏。
1986年的一天,天津市文物部门的几位专家到河北省的一个小山村去收集文物,他们一个接一个地去了好几个地方,却没有收集到几件有价值的文物。当文物专家来到一位姓李的老人家门口时,几位专家都渴了,于是走进李老汉的院子里讨水。李老汉热情邀请这些专家进屋,给他们倒茶。当李老汉得知这些专家要去农村收集文物时,李老汉突然想起了十几年前在山里工作时发现的一个水勺。
于是,李老汉向专家展示了他发现并使用了10多年的水勺。专家看了看李老汉递过来的水瓢,觉得水瓢外表平平无奇,没什么特别,但水瓢很旧,确实是个老物件。最后,专家花了8元钱买了这个水勺。
回到研究所,专家们开始整理从农村回收的文物。当他们整理好水勺后,专家们又仔细观察了一遍,发现水勺上有铭文。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和老人10多年的使用,这些铭文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专家们仔细清理过水勺后,成功地在水勺上印上了铭文,发现水勺上共有22处铭文:“上林工夫,元代前三年为恶;让一升,重两两,工程师君造。”
专家查阅史料后,破解了这22个铭文的含义。其中,“上林”不仅是上林花园,也是汉武帝修建的宫殿;“工夫”是汉代的一种计量器具,指的就是这种水勺。杓子上的22个铭文大致意思是:这个杓子是汉武帝时一个叫君的技术员专门为上林苑建造的。
这个水瓢不是普通的水瓢,而是汉武帝时期皇室使用的特殊水瓢。之所以要在水瓢上刻上22个字的铭文,是因为在中国古代,只要是为皇室制作的。每一件都必须记录在案,这是为了方便以后有问题时让制作它的工匠负责。
现在李老汉家用这个瓢已经10多年了,收藏在天津博物馆。虽然我们参观的时候觉得这个水勺很丑,但是有眼光的专家认为这个水勺价值连城。因为从这个瓢中,专家们不仅解读了西汉时期的制造制度,还了解了当时的制造技术水平,为研究西汉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依据。
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有时候,一个看起来没有吸引力的物体,一个看起来没有价值的东西,背后往往有着巨大的作用。很多文物在普通人眼里都是破旧不堪的,但经过专家评估后,就显现出了价值,就像李老汉用了10多年的水瓢。
李老汉用这个水勺10多年,被专家鉴定为文化瑰宝,花了8元钱买下。你怎么想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