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上海人对曹杨新村的印象,你可能会得到这些答案:“劳模多”“有脸住”“50年代有厕所”……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自1951年成立以来,从一片大片农田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各种配套设施的社区。在这里,有很多关于电的记忆。
给自己盖房子
累在身上,甜在心里
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都是一片废墟。上海有大量的农民和失业工人失去了土地。他们涌入普陀、闸北、杨浦的荒地,用稻草、竹子、木屑搭建起半圆柱形的窝棚。从远处看,连绵不断的草棚叫“滚地龙”,像黄色的长龙一样落地。这种草棚夏天逃不掉热,冬天御寒。棚户区充斥着死水、脏水和蚊蝇。
1951年初,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在闸北水电公司传开:市政府决定逐步改造城市中的“滚动蚯蚓”,建设普陀区第一个工人新村——曹杨新村。为新农村提供电力配套设施的重要任务已移交给闸北水电公司员工。
当时曹杨新村的规划设计非常“前卫”。总设计师吸收了欧美“邻里单元”的概念:至少10%的社区用地向公众开放空,每三栋楼就有一个小型开放花园。
因此,没有支持供电线路的先例。在专家的共同研究下,闸北水电公司很快拿出了一套完整的设计方案。后来,这一套工人新村房屋配套供电模板,涉及电线入户、抬杆布线等。,成为了全市乃至全国广泛使用的标准。
设计完成后,项目进入集约化建设阶段。当时没有架空车辆等施工设备,运输、立杆、放线全靠人力。
当时还不到二十岁的崔长宇,还是一个刚进单位的“绿头”,第一次遇到这么大规模的电网建设项目。
夏天是最难熬的。崔长宇和他的同事不得不在白天烈日下爬上十几米高的杆子。
在阳光的照射下,电线杆、电线和工具非常热,几乎拿不住。崔长宇的脸和脖子后面的皮肤严重烧伤,洗脸洗澡的时候疼得龇牙咧嘴。
有时候为了赶工期,他们晚上还要带着手电筒继续工作。蚊子聚集在灯下,电线杆上的工人成了“活靶子”,被包了起来...
“虽然施工难度很大,但大家都没有怨言,也没有倦怠。”崔长宇回忆说:“工人新村是我们工人阶级自己的家。给自己盖房子,谁心里不累不甜?"
在各方建设者的努力下,曹杨新村一期于1952年5月竣工,建成167栋两层楼房,可容纳1002户居民。
白炽灯照亮红色油漆地板
和以前相比,简直是两个世界
1952年6月29日,全国第一棉纺厂劳动模范杨福珍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她拿着市政府发放的居住证,顶着工人敲锣打鼓的告别声,住在曹杨新村。“旧社会,我过着点油灯、烧洋蜡、睡‘滚龙’的日子。大家都很期待用电。”回忆起搬进新小区的那一天,杨福珍说:“头顶的白炽灯照亮了崭新的红漆地板,与以前的窝棚生活相比简直就是两个世界。”
一排排红砖黄墙的两层建筑呈扇形排列,树篱、葛覃路、梧桐树和小花园装饰其间。居民不仅使用自来水和公共炉灶,还冲厕所。还有食品农场、浴室、公共厕所等。在周边地区,还有配套的幼儿园、小学和医院即将开业...
之前参观新家时,路边高耸的电线杆给杨福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排排电线杆看不见,电力工人爬这么高的电线杆也不容易。”
“留在曹杨新村的都是劳动人民。他们家里买不起手表。大家都盼着在村口建个电钟。”说起这件往事,杨福珍脸上露出了笑容。“电力工人似乎听到了我们的声音,并筹集资金在大门口建造了最先进的电钟。我们每天都要去看。”
1952年6月25日,《解放日报》记者于创硕摄:电力工人在调试村门口新安装的电钟,意图“制造新时间,记录新生活”。
“当时电对普通人来说还是个新事物,电价大概是每度8个点。一般家庭除了一盏灯之外没有其他电器,大家都养成了节约用电的习惯,有时候一个月用一次电都不行。”杨富真说。
炎热的一天。
你也可以睡到天亮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席卷祖国,曹杨新村也迎来发展机遇。20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富裕的居民开始购买空调、微波炉等电器,用电量激增。上海机床厂劳模陈玉发回忆说:“邻居陆续购买了空色调,但一栋楼的空色调不能一起开,否则保险丝烧断,开空色调通宵更奢侈。”
1997年,上海电力公司大力开展“亮化工程”。无论您是否自行管理运维中的设备资产,一旦跳闸,上海电力公司将负责抢修,并确保先开灯。
2014年,上海市电力公司启动“光明工程”,对老旧小区门前的供电设施进行改造,解决电力设施老化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用电需求的问题。曹杨新村的居民成为第一批受益者。
供电员工走街串巷收集意见,装修前逐户下发停电通知,装修期间为特殊人群临时接电,装修后清理楼道垃圾...一天下来,他们的衣服总是湿的,干的,湿的。
陈雨发说:“我看到供电员工从车上卸下的电线是过去的两倍粗,我就知道这次是真的。”
“光明工程”后,楼道内裸露的电表被拆除,杂乱的电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使用了新的电表箱和铺设在外壳中的新电线,平均家庭容量从2 kW扩大到8 kW。曹杨新村的居民告别了“电要算容量”的日子。
“现在,大热天,你可以开车空睡觉,一直睡到天亮。”陈雨发欣喜地说:“真的是一步登天,梦想成真。”
如今,曹杨新村已从最初的1002户发展到40677户;老式电钟有升级版——智能组合,还能显示用电信息和停电通知;每家每户都配备了可以远程采集数据的智能电表;独居老人的电表上安装有温度传感器,过热会报警,供电人员会立即上门调查...从“用电”到“用好电”再到智能用电,未来曹杨新村还会有更多与电相关的故事。
信息:美丽的曹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