漈头村 屏南漈头村:千年遗风 耕读传家

栏目:游戏 2021-11-27 07:10:31
分享到:

宁德市文化旅游局

专栏共同组织者> > >

民/文

从平南县出发,沿着平宁二级公路向东行驶10多分钟,就到了奎头村。当你走进夔头村,千年古村的魅力就充分展现出来了。满是鱼鳞和美人鱼的鲤鱼溪蜿蜒流过村庄。随处可见大量保存完好的古石牌坊、古民居、古墓葬、古对联、古匾额、古刹、古道、古桥、古祠堂、古井、古树、古景,无不弥漫着浓郁的古村落乡土气息。

魁头村在唐僖宗成立三年,人杰地灵,钟灵美丽,文化名人众多。曾位列平南“四大书城”之首,历代御考者200余人。

走进青石板铺成的村道,一条蜿蜒的小溪穿过村庄。溪水清澈见底,不同颜色的鲤鱼在里面游来游去。

据村民说,这条小溪原来叫竹溪,也叫九曲河。关于鲤鱼何时在溪流中出现,有不同的传说。几百年来,因为有无数的鲤鱼生活在一条1000多米长的小溪里,后人将其改名为鲤鱼溪。

李煜溪流传着许多美丽的故事,如“孙盛达放了夫妻俩的鱼,九曲溪成了李煜溪”、“鲤鱼巷救鲤鱼,金桥报恩”等。

为了提升旅游品质,2013年底,奎头村投入20万元清理李玉玺河。如今,李煜河已经成为村子里的一道美丽风景,吸引了许多匆忙的游客,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孩子。

李煜溪两岸,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沿街而建,群山环抱,鳞次栉比,错落有致。走过淡淡的顾湘,就像走进了一段久远的历史。

坎头是平南的一个大村庄,但它曾经是一个著名的富裕村庄,有许多文人、官员和富裕的绅士。因此,不仅有绿墙的普通民居,也有砖墙雕梁画栋的豪宅。没有饰面的黄色夯土墙被做成类似徽派民居的马头墙,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景观。

在夔头的古民居里,有一个农耕和阅读文化博物馆,吸引了很多游客。文化博物馆内有一万多件古物文物,从皇帝赐的诏令、匾额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文房四宝》,再到农民使用的各种器具和生活用品,展览面积超过3000平方米。

耿都文化博物馆馆长张书彦于2009年从县旅游局退休,回到了家乡奎头村。为了保存古村落文化,他收集散落在民间的古代文物,租用了10多处古民居,并设立了这个农耕读书文化大观园。

看着琳琅满目的物品,人们不禁想象。每一个物件似乎都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还原了夔头人耕田读书的场景。

“蒲山有很多著名的地方,确水也有好人”。崇尚儒学的魁头人注重耕读传家,在平南“四大书城”中排名第一,历代科举考官超过200人。“叔侄二士,父子三进贡”是当地有名的故事,参与编纂明代《永乐大典》的黄桐和编纂《国音宝典》的同盟会成员张赞,更为后人所敬仰。

走过古色古香的夔头,古民居正门上方悬挂的“文魁”“贡品”等匾额随处可见。如今,夔头人依然保持着尊师重教的传统,不少大学生从村里走出来。

关东也被称为“戏剧之乡”。起源于此的屏南县地方剧种有四种,其中保存较好的是闽剧和平朔剧。2008年12月,昆头戏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村北通往双溪镇的古道两旁,有福建罕见的石牌坊。关东人尊重伦理,女子矜持孝道,受到朝廷的称赞。这里建有10个石雕作坊,设计大方,雕刻精细。不幸的是,它们都被损坏了,只剩下石牌坊的遗迹。透过石碑,我们可以一窥封建礼教下关东妇女的悲惨命运。

有民居,有街道,有对联,走在夔头,处处感受着古老的魅力,就像置身于空古老生活的画卷中。

近年来,随着传统村落保护开发意识的加强,夔头村先后搬迁金灶桥、修建白象桥、新建农耕读书长廊、维修古民居……让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艺术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时至今日,透过这些,我们仍能感受到古朴的民俗风情,触摸到古村落的千年文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