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铮 两院院士潘家铮的水电情缘

栏目:游戏 2021-11-25 16:30:40
分享到:

2012年7月13日,一位风华正茂的老人陪伴中国水电行业62年,享年85岁。他是中国水电科技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水工结构与水电建设专家、科幻作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双聘教授潘。

1927年11月12日出生于浙江绍兴潘,学生时代出生于一场国难之中。战争年代的洗礼激发了他报效国家的雄心。1950年毕业后,他开始迷上水电。从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建设的大型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到三峡工程、西电东送……在中国水电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世界级工程与潘的贡献息息相关。

"春天的蚕丝被会织到死去,每晚蜡烛会滴干烛芯。"在他的一生中,潘不仅见证和推动了中国水电从起步到腾飞的全过程,而且在晚年仍然关心着祖国科技的传承和水电建设,这体现了新中国第一代水电领导人的赤子之心。

生活的辛苦是一条河

潘的学生生涯恰逢抗日战争时期。在漂泊中,他目睹了国家的崩溃和同胞的死亡。在那些艰难起伏中,他逐渐清晰了自己的人生选择,这成为他为未来几十年祖国建设挥洒汗水的动力。1946年,潘考入浙江大学。19岁时,他宣誓“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愿望”。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中国的水电建设也开始了。1950年7月,从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在老师、我国计算结构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钱灵熙的推荐下,潘前往浙江钱塘江水电勘测处工作,从此他的水电事业正式起步。

1954年,潘加入北京水电总局,后历任上海水电设计院技术员、工程师、班组长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56年,潘主持设计了我国第一座流溪河薄拱坝,开创了我国薄拱坝建设的先河。其间,他克服了专家对这一泄洪新技术的疑虑,带领设计团队的同志积极开展复杂的大坝应力分析,首次提出并解决了坝头稳定分析、大坝降温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拱坝坝顶溢流的动静应力分析方法,组织了国内首次拱坝振动试验,成功建成国内首座高78米的双曲拱坝。

1957年8月,潘任上海水电勘测设计院新安江水电站副总工程师。由于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逐渐撤走了参与工程建设的专家,我国开始自行开发水电站。1958年,新安江水电站总设计工程师等高级工程师陆续调往其他工程,电站工程设计的重担完全落在了潘的肩上。

新安江水电站的设计出现了许多大胆、先进、成功的设计。比如新安江水电站选择的溢流方案,至今仍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成功设计。当时峡谷里建的电站是兼顾发电和泄洪的唯一途径。同时,潘还首创了将实体重力坝改为宽缝重力坝的设计,为今后几十年的大坝检查维修、坝基帷幕加固、大坝加固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节约了材料,缩短了工期。

据当年参与新安江水电站设计的华东勘测设计院老专家介绍,潘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学术基础。为培养和指导青年设计人员,先后出版了《水工结构应力分析丛书》、《重力坝设计计算》、《重力坝弹性理论计算》等专业书籍,成为设计人员的常用工具书,对提高我国重力坝和水工结构设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新安江开始,潘几十年来参与和主持了30多座大坝的建设,创造了许多“中国第一”:主持设计了中国第一座双曲薄拱坝、第一座大型底导流坝、第一座双曲拱高坝……然而,让潘名副其实的却是三峡水电站。

1994年,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在接下来的15年里,潘承担了从技术设计、施工到质量保证的全部重担。2003年,76岁的潘将自己的老身体拖到大坝下游约70米深的栈桥底部,检查溢流后导流底孔的情况。他的奉献让每个人都尊敬。2009年,随着三峡工程的建成,中国开始真正跻身世界水电领域的领头羊。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奉献,潘参与了无数的水电项目。有专家曾说,如果把潘绘制、审定的图表、图纸一张一张地展开,中国大部分江河、湖泊、水库都可以覆盖。凭借对中国水电事业的巨大贡献,2012年,潘获得中国工程领域最高荣誉——光华工程科技奖成就奖。

这匹老马渴望活一千英里

2010年7月22日至7月28日,83岁的潘再次收拾行囊,开始了他的西藏之旅。就在两年前,他因车祸骨折做了复位手术,又做了肠癌手术,但他还是坚持要去海拔5000米的藏区查看水电工程进度。这一年,他从事水电工作已经60年了。看着高原上奔涌的河流和巨大的河流,他露出了非常开心的笑容。

在过去的两年里,即使动了半个月手术,潘仍然坚持要去上班。2009年至2010年,潘到施工现场检查、座谈、验收、考察16次,每次一周。从长江、黄河、金沙江、澜沧江到雅鲁藏布江,这位83岁的院士沿着祖国的河流漫步,依然随波逐流。

晚年的潘尽管生病了,但他仍然关心中国水电事业的发展。2011年初,潘的健康状况持续恶化,不得不频繁住院,无法参加一些现场活动。但在化疗间歇期,他依然坚持参加三峡工程和金沙江水电开发的相关会议,不遗余力地为中国水电行业做规划。即使住进医院,他的思维也从未停止。

今年,躺在病榻上许久的潘,就向家坝泄洪消能工程,给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写了一封长信。信中称,在泄洪消能难度空之前,向家坝可能排在世界坝工第一位。而且每年汛期都要求大流量泄洪,这与一些设计流量大但泄洪概率低的工程完全不同。希望三峡集团高度重视这个问题,提出三点建议七点措施,让参与这个项目的所有水电人感动。

2012年5月,潘的病情进入化疗的第二阶段,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深受病痛的折磨。他还关切地向来访的水电人员询问三峡工程运行情况和向家坝工程建设情况。毕生为之奋斗的水电事业,已经成为潘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水电情怀代代相传

潘不仅是著名的水电工程专家,还是一位热衷于科幻小说创作的作家,也是中国唯一的科幻作家院士。从1990年开始,他开始写第一部科幻小说,与潘合作出版了近百万字的科幻作品。2007年10月,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四卷本的《潘院士科幻作品集》,同年获得中国新闻出版领域最高奖——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当一门新的科学技术诞生并最终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时,它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和千变万化。多年来专注于科学研究,使潘认识到科普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科幻小说,尽量让人们了解一些科技发展的前沿和一些具体的科技常识,即使他们只使用一些名词或概念...它有助于打开思路,但也会在他们的头脑中留下一些情绪或触发因素。思考,通过科学幻想培养科学思维。”潘曾经说过。

除了通过创作推动科普,潘还一直热心于科研和水电的传承。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水电科技工作者,也是一位热心于水电事业的教育家。他不仅有在高校兼职教授的工作经验,还潜心向基层水电人员传授技术,时刻关心中国水电行业是否有“接班人”。

2008年5月18日,由中国水利水电行业42家企事业单位和科研单位共同出资的“泛贾政水电科技基金”在京成立。这是中国水电行业第一个以院士命名的水电行业工程实践最高奖励基金,初始资金2190万元。2009年起,潘水电科技基金设立“潘水电奖学金”,每年举办一次,鼓励高校、科研院所水电水利专业学习成绩优异、勇于创新的学生。

据统计,2009年至2019年,获得“泛贾政水电奖学金”的学生人数已达582人。2012年春节后,潘的病情开始恶化。他联系基金会,要求个人捐款20万元,并指示基金会尽快完成捐赠,从而成为这位为心爱的事业将一生奉献给水电的老人最后的牵挂。

后记:云山绿,河阔;先生的风,高山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