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清水入微泥 知名学者姜清水 解读姜夔《丁巳七月望湖上书事》诗

栏目:游戏 2021-10-12 09:55:42
分享到:

1197年4月,姜夔将《达乐驿》和《秦瑟考古图》呈给朝廷,朝廷置之不理。比如没有泥牛入海的消息,给他带来了精神上的打击,就像他在1198年春天的《五武春帖》一诗中说的那样:“惆怅在光明的未来不容易遇见”。这一年,姜奎对合肥恋人的思念并没有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元代写的“鹧鸪天”一词,指出“肥水东流,无穷尽,非一种相思之始”,并说“天下长不悲”,把向往变成了“忧伤”,同时作《月下笛声》

此外,自南宋庆元元年以来,一场大规模的“学术讨论”正在进行,史学界称之为“庆元党禁”。此时理学被称为“伪学”,包括宰相在内的59位政要受到牵连,被罢官。理学大师朱差点被杀,姜夔献《达乐易》和《秦瑟考古图》失败,这是意料之中的事。姜夔在国家不安、不堪的情况下,仍然在为自己的祖国担忧。以下是他当年七月看月食时的诗歌解读,以窥探他点燃世界的情怀。

《宋史·天文志》载:“清远三年还未过七月,日蚀不止。”如今,学者们把日食称为“相思”,而科学家们则说这是百年一遇的“日子”

奇观”。这一天,姜夔在杭州西湖上观看了月食,并作了一首七言古诗《丁思七月望湖书》,其中说:

白天像棉花一样碎,黑暗中像陈璇。

白的,黑的,破落的,海和月的光还是湿的。

那天晚上,太师演了一场月食,三家人各有各的心算。

或云七分或食已,或云食书不在夕。

命令御史去吴山,看不起海门的监工。

好几年没人修了,那么三大家族谁最厉害呢?

乍一看,如果破碎的镜子是明亮的,它会逐渐像一开始吃面包的孩子。

党下令禁铜时,对海东来说什么是破镜重圆?

地平线上有吃不完的蛋糕,据说饥民满淮北。

不管是镜子还是蛋糕,把金锅还给我。

金盆当空四山静,平波浸天影。

八只手表共享这种光,银河系与一个寒冷相连。

这个建议传到了太史馆,但这个世界闻不到钟声和鼓声。

白石道人叫渔船,要看湖心。

荷叶摇头入睡,西风急敲窗句。

评论:

1.七言古诗:是中国古代诗风的一种,以每句七字或七句为主体。七言古诗,简称七言古诗,是一种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声韵处理最自由、抒情叙事最富表现力的诗歌形式。全诗每句话或七句话七个字。简单来说就是长度更长,容量更大,押韵灵活。它起源于民歌。先秦时期,除了《诗经》和《楚辞》中的七言句式外,荀子的《呈祥篇》是模仿民歌写成的七言杂诗。西汉时期,除了韩曙的《娄湖歌》和《尚军歌》外,还有司马相如的《范姜篇》和尤氏的《集九篇》等七首脍炙人口的韵文。

姜夔说:“让爱谈歌,身如行书行走,也叫唱歌。”据此,七言唱法的风格应该是盘旋直下,行云流水,虎口脱险。短歌行体系在风格上往往与现代诗歌相似,但其切平要求却足够宽松。姜夔这个词有四句,甚至七句。

2.碎棉:一般理解为“天气寒冷”,意思是气候极度寒冷。出自阮伟《三国志·任达先生传》:“阳弱阴竭,海无棉絮冻,不为寒断。”宋·黄庭坚《刘占儒苏子瞻侄亦赠作诗》:“霜可折,风欲饮。”

3.陈璇:墨的别称。墨水是黑色的,墨水储存的时间越久越好,所以叫这个。

4.日食是一种特殊的天文现象,是指当月球移动到地球的阴影部分时,月球和地球之间的区域会被太阳遮挡,会看到月球缺了一块。这时,太阳、地球和月亮恰好在同一条直线上。日食可分为三种类型:偏食、全食和半影食。日食只能发生在阴历的第15天左右。

5.吴山中国吴山有很多地方比较有名,有这首和姜夔的诗

有两个联系人。一个在浙江杭州西湖东南。这座山一直延伸到市区,左边是钱塘江,右边是西湖。由宝月、峨眉、浅山、紫阳、七宝、云居等丘陵组成。山脉延伸到市区,山脉的高度不超过100米。二是中国五镇之一的吴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又名吴越,属龙山支脉,由2亿年前岩浆侵入上升形成。它的山高耸入云,有山峰空,离云很近。

这座吴山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山,曾被称为岳山、千山、吴越。是汉武帝后裔太越部落和吴回部落的发祥地,也是中国最早祭祀黄帝的地方。宝鸡是周秦的发祥地,周秦皇帝都认为是吴山的保护地,所以取名西岳。

6.三大家族:三大家族是指中国古代天文学中的“遮天论、浑天论、宣夜论”。南宋推导出的天文历法主要基于这三种学术理论。

盖天说,这一理论可能起源于殷末周初,在发展过程中也有过几种不同的说法。在早期,人们认为天空是圆的,这个地方就像一盘棋。圆顶形的天空覆盖了方形的平地,但圆顶形的天空无法与方形的边缘相匹配。然后提出天空不与大地相连,而是像一把大伞一样高高地挂在大地之上,由环绕大地的八根柱子支撑,天空和大地的形状就像一个圆顶的亭子。龚公怒不能触周山,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就是基于这种观点的遮天理论。

还有一种后期盖天说,天是球形的,地是球形的,两者之间的距离是八万里。北极位于天空的中心,太阳、月亮和星星都围绕着它旋转。盖天说通常把太阳、月亮和星星的出现解释为它们运行时距离变化的结果。如果你离得很远,你看不到它们,但是如果你离得很近,你可以看到它们在发光。

亨廷顿理论是古代汉族的另一种宇宙论。因为古代汉人只能在肉眼观察的基础上想象天体的结构。根据亨廷顿理论,地球不是单独悬挂在空中,而是漂浮在水上。后来有了发展,认为地球是漂浮的,所以可以摇摆漂浮,这是“地有四游”的简单动力学理论的先例。根据亨廷顿理论,所有的恒星都分布在一个“天球”上,而太阳和月亮的五颗恒星都附着在“天球”上,这与现代天文学中的天球概念非常接近。

叶璇理论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宇宙论。按照遮天蔽日、浑天的制度,太阳、月亮、星星都有一个支撑,或者附着在天幕上,随天幕一起移动;或者附着在蛋壳天球上,随后天球东升西落。叶璇理论主张“日月皆星,自然浮于虚空,若历之必怒”,由此创立了天体浮于气的理论。在其进一步的发展中,人们认为即使是天体本身,包括遥远的恒星和星系,也是由气体组成的。这个惊人的想法与现代天文学的许多结论是一致的。

7.破镜:铜镜是当时生活的必需品。即使普通人不用,显贵也有必要有一个。当时的铜镜不同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被称为“新青铜器”。因此,铜镜得到了发展。一对恩爱的夫妻,在国家山河破碎时,虽然在灾难中活了下来,却遭受了分离的痛苦。一面破镜子。比喻夫妻分离。因为“第二次在身边”是用来形容夫妻分开或分手后的团聚或和解。在这里,观测到的月食就像一面破碎的镜子。

8.禁铜:古代为了应对“银荒”,出现了“禁铜”、“禁钱”的政策。官方立法“禁铜”的原因,一是除少数特殊情况外,严禁使用青铜;第二,原来开采的铜矿只能由官方购买,不能私人购买。实施“禁铜令”的目的是为了尽可能让“铜”被用来生产硬币。

宋代禁铜是由于当时铜钱是用铜制作的,宋朝朝廷为了加强对铜钱的控制,采取了禁铜的国策。除了国家垄断铜矿的开采和冶炼,还禁止人们使用铜,即使他们拥有青铜器。宋代经常出现大规模的青铜器收藏。为了彻底断绝私铸青铜器,甚至有人建议把所有铜匠都抓来交给给官家铸钱的钱监。

后来,在执行过程中,改为只逮捕非法的铜匠。南宋时期,由于铜材稀缺,政府的禁铜令更加严格。高宗绍兴五年,右户部侍郎王浩要求官员出售青铜,以防止私人铸造。次年“学聚民间铜钱铸,私铸铜钱两年”;并且还设置了奖惩措施:“凡是破坏钱宝和私自买卖铜石器物的,其中一两个以上遵循玉法,花两年时间,奖励300元,保护邻居不被人察觉铸造,并贴100元,奖励200元,并让他人转告,但仍使州县按季度上报”。在绍兴十年,因为赏罚过重,难以遵守,故恢复旧法,即一两杖一百,加一公斤为一班,命群众三日配市,十公斤配五百里,乡内巡视员昏迷,工作人员八十。

用杖赏百罪钱五十贯,两年钱七贯,每班十贯,两千里钱一百贯,每班十贯。此外,南宋政府还多次下令搜刮民间青铜器,并强迫其购买或入朝。最大的一次是在绍兴二十八年,当时皇帝带头“从皇宫送1500件青铜器到苏森吉”,然后他收集民间青铜器,规定所有的民间青铜器都要在一个月内交给政府,满了不送的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而私铸青铜器的工匠要把钱投进监狱,服苦役。

就这样,一共缴获了200多万公斤的民间青铜器,政府把钱全部退还了。高宗皇帝以后,南宋禁铜措施趋于完备,铜与盐、茶、香、矾一起被列为禁品。私藏原铜、铜矿的处罚如下:所有私藏的铜、石,一两杖80,一等加一公斤,不刺十五公斤配邻城。制造文物的人和主人犯了同样的罪,火柴也是,他们没有官职。姜夔诗歌中的“禁铜”指的是南宋时期对铜的严厉禁止。

9.敲窗:这里是提醒和警告。

解释:

姜夔的诗是一首七言古诗,比较长,有很多难懂的地方

古代汉语如“柘面”、“陈选”、“矩”等,也有许多与当时背景有关的内容,如“禁铜”、“淮北”等。不仅如此,由于版本勘误,“柘面”改成了“拆面”,所以读者很少,其诗心更不受欢迎。

姜夔的诗从诗人和文人的角度,通过一场天文气象的日蚀,窥视南宋上层建筑的现状,描绘了一个非常黑暗、难以回归的政治局面。姜夔的诗气象浓郁,得体恢宏,充满血性,气韵优雅。笔法雄浑、深邃、巧妙、雄壮。

姜夔题《丁思七月望湖书》诗,有学者认为意为献“达乐驿”“秦瑟考古图”,其实不然。“写信”是四月,诗是七月。当然,也不能排除诗歌中积累的对“落笔”的不满。真相是什么?仔细阅读原文。

“白天碎如绵,天黑如陈宣”,白天极寒,晚上漆黑如墨。诗的第一句说那是一个非常黑暗的时代,诗写于农历七月中旬。那是初秋,炎热漫长的夏日刚刚结束。如果说天气凉爽,可以说晚上月亮不升起的时候天就黑了,但“白天”不会达到极寒的“叠棉”级别。

“清远禁党”伪学反党得罪了人民,而赵汝愚、刘铮、周必达、王林等为犯人,朱、、彭桂年、、薛叔思、、、娄勤俭、林大中、、黄福、何等为犯人,其余官员为刘光祖、吕祖坚、叶适、杨芳、向安世、李严、沈有楷、曾三品、游、吴烈斯、李湘、杨坚、、赵汝潭、陈威、范仲禹、王魁等

姜夔的好友朱、叶适、楼基、曾三品、吴若生、孙、项安石等都在其中。诗人认为此时天已经黑了,但他可以通过天气了解情况。

第二句话似乎描述了月食开始以来,山中见海出的现象。在这里,你还可以读到,宁宗在位三年,诗人对宁宗有一种“蓝天”的幻想,说明政局没有好转,还有一个“尚湿”字,以为宁宗的光芒还“嫩”而幻灭。

“那是太师演月食的晚上,三个人各做各的算术题。”太史是朝廷大臣。秦朝叫太史陵,汉朝太频繁了,掌管天文历法。魏晋以后,太师只负责计算历法。到了明清时期,翰林院负责研究历史,翰林又叫太史。日食出现后,负责计算历法的太史官郎上报朝廷,三大历法研究负责根据自己的理论,仔细计算日食存在的过程和时间。诗人在这里嵌入了“惜”字,很到位,为“历法年久失修”奠定了基础。

“或云分七分,或食不在夕”,是指日全食或月全食时第一次刻字时,月亮阴影与太阳圆面或地球阴影与月亮圆面的位置关系。也指在外面吃饭的时刻。食物发生在第一次损失之后。日食可分为三种类型:偏食、全食和半影食。半影月食后,月亮刚好接触到半影,肉眼是察觉不到的。

月食的过程可以分为七个阶段:半影月食、第一次消失、吃与吃并重、生光、最后一次接触和半影月食。在汉代,张衡已经发现了月食的部分原理。他认为地球到了月球的前面,挡住了太阳的光。“当光线经常与白天不一致时,当它被地面覆盖时,它是黑暗和空的。在星星中,星星是微的,在月亮中,月食是月食。”这句话说的是三个负责学校争论不休,计算方法不同,结论不一致,意思是“日历年久失修”。

“令御史去吴山,而看不起海门监月”,御史是中国古代监人的通称。先秦时期,皇帝、诸侯、大夫、易载的下属都设置了“史”,他们是负责记录的历史学家。自秦朝以来,时宇一直是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官员,一直持续到清朝。这句话说的是朝廷命御史记录日食过程,诗人借御史登上杭州西湖上的吴山,言下之意是要站在最高峰上审视大宋现状。这里为下面的“淮北”设置一个歌舞平台。

“多年无人修,三者谁最好”,这句话质疑南宋历法的年久失修,怒斥“三”无一为标准。一个国家的历法“不修”,怎么可能“准”,而且“三”不分青红皂白,还有“优”。在这里,诗人勾勒出了南宋社会现状的一个“角落”,即“欲复兴之废”和“满目疮痍”,从其外延可以看出。

“一开始,如果破镜重圆,一开始会逐渐变得像小孩子吃蛋糕一样。”这句话讲的是月食的过程,说看似破镜重圆。这样就引入了蛋糕的食用功能,为送蛋糕到淮北语言定制了情境。

“党下令禁铜的时候,破镜重圆来海东是什么原因?”这句话是基于民间认为月食是“狗吞月”,要敲锣打鼓才能摆脱狗的习俗,由此引出南宋“禁铜”令。说人要是会打锣,狗早就吓跑了,还会有狗吃月亮。诗人以时局中的“禁铜”事件为例,借用了传说中“铜锣驱狗吃月”的故事,意思是当时的“时局”忽略了“狗吃月”,民间因“禁铜”而无法驱狗,没有铜锣,再将“月可吃”引申为可食用的“饼”。诗人用这个比喻说,国家需要人民的财富。

“天上有不能吃的饼,据说饥民满淮北”,表达了诗人对淮北大宋遗民的关怀。大宋被迫南渡,“还我河山”的主流旋律贯穿了整个南宋,在他们心中始终是大宋。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不管是镜子还是蛋糕,把金锅还给我”。一瞬间,很短的时间解决。《荀子·劝学》:“与其一瞬间学会的东西,不如一天一尝就想。”洪迈《容斋三笔·瞬间》:“瞬间,瞬间,瞬间,所有的短字,都和石“弹指一挥”、“瞬间”的意思一样。”金盆是铜做的。

杨万里《给罗继洲带来酒夜》诗:“淡淡的月与淡淡的云交相辉映,淡黄色的手帕包裹着金色的面盆。”这句话说不管是破镜子还是蛋糕,一会给我一个铜壶。诗人的急切之情昭然若揭,他告诉朝廷解除“铜禁”,将铜壶还给百姓。诗人在这里说百姓有铜壶驱狗,比喻大宋朝破山河,朝廷不闻不问,尽快还政于民。派遣部队北伐收复失地,拯救了“满淮北”的“饥民”。

“金盆正空四山静,平浪浸天影”,这是诗人的希望和期待。据说有个铜盆敲得像铜锣,四海静。根据上面这句话的意思,人民是强大的,他们可以被称为干坤和平。

"八张桌子共用这盏灯,而上面一张桌子与银河系相连."八方之外的八张桌子也叫八荒,指的是很远的地方。这句话和另一句话相连,就是做和平,照亮大地,统一天地,统一全国。

“建议是诗人从幻想中醒来,建议回家,建议睡觉,没有钟鼓,狗吃月亮。诗人的这番话影射朝廷无视淮北百姓和遗民的疾苦,不出声,不作为,为后面诗人的痛苦哀叹铺平了道路。

“白石道人唤渔船,一瓢欲湖中天”,这是一种诗性精神,说的是诗人自己唤船,用瓢把湖中天打碎,当酒喝,消除了“狗吃月亮”的情况。这种夸张的描写,既是诗人对“狗吃月”的天文形势的愤慨,也是对南宋社会现实的遗憾。

“荷叶把头安睡,西风送去敲窗。”这个结既迷人又耐嚼。这里,诗人用的是唐汉玉《别赵子》诗中“笑说,我不够”的句子意思,说的是人迎叹,君王不理而去睡,只有秋风在送诗敲窗。“敲窗句”这个词也叫妙。诗人的诗在诗中,能否唤醒朝廷,是另一回事。但诗人是真诚的,警世之言袭上心头,用自己的全部热血诉说着“西风之消息”,希望他对蜀师的感情能为朝廷所知。

姜夔一生的艺术实践,无论是《世说》《续书谱》等文艺理论,还是《诗经》中的音乐技法或音乐节奏知识,还是诗歌、书法、音乐、艺术批评,都像他在《诗集》和《自我叙述》中所说的那样,围绕着“杂合性”和“变性”而“活”着。

在艺术思维方式上,姜夔运用艺术的无形触角,整合和反映不同侧面的文艺精神,并向他人学习。姜夔通过自己的精神艺术,展现了自己巨大的艺术能量,用毕生的艺术实践,创造了完整、系统、独特的诗人情怀、优雅的诗人气质、优美的书法和优美的音乐艺术。

姜夔生活在大宋朝被迫南渡的时代,“北伐收复失地”的呐喊贯穿了整个人生时期。主流文化是流行于诗坛的“还我河山”的口号文艺现象和“江西诗派”的瘦硬风格。在文坛上,范成大、萧德昭、杨万里、游阎志、陆游、辛弃疾等人都是中兴的大师。虽然他们的文化特征和诗歌风格各不相同,但都支持一个以“还我河山”和“江西诗派”为主题的“爱国”场景。

姜夔在不偏离“还我山河”主流文化的“爱国”方向的情况下,以诗人的敏锐眼光和思想家的聪明才智,塑造了“舍粟之悲”“西风闻”的文化形象。在艺术风格上,他摆脱了“江西诗派”的“窠臼”,化俗为雅,走向了文学界人人向往却无法实现的“清新雅致”。

姜夔的诗是其含蓄委婉艺术风格的代表作。

作者简历:

蒋清水,男,1953年5月生,江西省鄱阳县人,鄱阳湖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姜夔文化研究分会会长,出版有《姜夔年谱研究》《姜夔诗词赏析》《江短句赏析》《清水点白石》《魂断蜡筹坝》等他先后编选了40集历史文化名人电视剧《姜夔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