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中国人最奢望的事情之一就是做一个好皇帝。那么,什么是好皇帝呢?诸葛亮在《师表》中已经做了一个总结:做一个好大臣,远非做一个小人。
六个简单的字大家都懂。大多数皇帝都受过教育,而且都不算太低。连这六个字都理解不了。但是为什么很少有皇帝能够做到这一点呢?原因很简单,我缺钱!好大臣是好的,但他拿不到钱;小人虽坏,但善于赚钱。
第一,皇帝为什么缺钱?工资不够花!
这个问题似乎很奇怪。按理说,在整个世界,都是王者的土壤吗?皇帝应该是最不缺钱的。但是,在正常情况下,皇帝只有通过收税才能从普通人的口袋里省钱。中国三千年来的主要税种主要是土地税和人头税,直到清朝才废除人头税。
这两项税收相当于皇帝和朝廷的工资,数字基本不变。好的时候,还会多一点。如果出现三灾两难的情况,账单可能无法支付。让我们看看皇帝的工资和账单有多少。
除了留一部分给皇帝本人和三宫六院,其余的都要给官员,给军队。到年底,如果国库里的钱不减少,收支平衡,皇帝和大臣们就可以感谢上帝了。
但在农业社会,这种平衡是脆弱的。万一国家需要打仗,或者遇到一个爱花钱的皇帝,国库很快就会发完空。前者以汉武帝为代表,后者以宋徽宗为代表。因此,如何获得更多的钱成为皇帝最迫切的问题。
小人既然能赚钱,皇帝用小人也是天经地义,圣贤靠边站。当搜刮的差不多了,民怨汹涌的时候,把反派踢出去当替罪羊,换上好大臣擦屁股,一切都会完美。下次你需要钱的时候,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地做。
第二,从实体经济到华尔街,都是中国皇帝留下的
趁着这两年疫情,中国人越来越意识到实体经济是国家的基础。华尔街的金融模式看似美好,却被一堆华丽的泡沫所笼罩。如果被戳破了,世界就会混乱。事实上,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华尔街的金融模式,我们的祖先早就玩过了。
除了两大税种外,寻找财源是年轻人的特长。汉武帝有桑弘羊,宋徽宗有蔡京,恰好从事实体经济和金融模式,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收钱方法。
汉武帝收钱有正当的理由:反击匈奴,保全汉家安全。文景治下七八十年代攒的那点小钱,真的不够打。桑弘羊找到了为汉武帝收钱的方法。总结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盐铁垄断、平均损耗、进贡。
翻译成现代话:政府垄断盐、铁等战略物资;对于盈利的商品,充分发挥政商优势,控制批发环节;全面向富人征收房产税,奖励举报偷税漏税。
这些措施或多或少被后世王朝继承,并在宋代达到顶峰。所有有利可图的商品都被政府垄断,大宋朝廷是最大的商人。即便如此,皇帝还是缺钱,实体经济无法再提供更多资金,于是无限QE登陆BLACKPINK,蔡京主持QE。
公元1104年,蔡京决定将纸币兑换扩大到更多的路州。起初,有一个发行交叉支付的准备金。尝到甜头后,蔡京变得贪婪起来。每年发行合伙人500多万,但没有准备金。饺子的价值很快下降到通常只有十几便士。
交子名声臭了之后,蔡京发行钞票、盐钞、茶钞,甚至用杠杆发行这些类似货币的凭证。在私营部门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设置了各种障碍,使这些代金券难以兑现,只能烂在商人手中。政府因此从私营部门榨取了大量财富。玩金融,蔡京带领华尔街一千年。
蔡京能够掌权二十年四次。正是这种筹款方式让宋徽宗无法放弃自己的真爱。与汉武帝不同的是,宋徽宗尽力不打仗,只满足个人享乐,粉饰太平。因此,宋徽宗在乌龙城被困了一辈子,受尽了屈辱。他真的是自找的,得不到任何同情。
三,司马光的悲哀,生活的收拾烂摊子
皇帝任用小人,国库或皇帝的小金库被充实起来。但是老百姓苦不堪言,愤怒不已,然后轮到贤臣出来了。北宋的司马光和唐朝的鲁直帮助皇帝收拾残局。
宋神宗为什么需要这么多钱?或者战斗!五路伐夏,三十万大军准备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夏的叛徒。如果他成功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应该不会比唐宗宋祖低多少。可惜他失败了,王安石变法的成果葬送在西夏的沙海里。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再次出现,立即废除了王安石平息民怨的新法。一时朝政清明,民间休养生息,大宋恢复了国家和平安全的和平景象。当哲宗亲政,需要用新党搂钱的时候,司马光就活不到地里去了。它不仅作为追悼品被夺回,还被元佑党的一名成员刻在石碑上。
除了司马光,中唐还有一个鲁直,也是先贤的典范。举一个例子,鲁直为唐德宗起草了一封认罪书,这封信是真诚的,是真诚的,让我们这个时代的许多叛逆者叛变,消除了世界军民的冤屈,解决了一场不亚于安史之乱的危机。
每当鲁直有危险时,唐德宗都重用他,但当他拼命存钱时,他拒绝听从他的建议。说起来,唐德宗需要钱来打缓冲区和国内的战争。他留给孙子唐宪宗一笔丰厚的国库,能够将藩镇之祸削减到最低,成就“元和中兴”。
可以说,中国历史上从来不缺圣贤,几乎每个朝代都能举出很多例子。而那些在史书上获得五星赞誉的先贤,总是说着这样的话:轻佻赋,减少开支,让人休息休息等等。有什么不对吗?是的,当然,这是儒家标准下的贤臣,人民负担少,生活自然更好。
然而,这种做法的另一面是国家税收变少,财政收入暴跌。有人肯定会说,山水之治的繁荣等等不仅仅是为了国家的繁荣而休养生息。问题是治理天下需要很长的时间,往往需要一两代皇帝才能有结果,这对于解决现在皇帝缺钱的问题是行不通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治理有一个前提:人少人多。减少税收可以促进人们开垦更多的荒地,滋养更多的人,扩大税源,增加税收。如果没有太多荒地让你开垦,我该怎么办?
纳税土地的增长总是有限的,实际上可能因为各种原因而减少,但人口却在增加。这个时候,减税已经不能刺激经济了。中国的朝代只延续了300多年,这是很大一部分原因。这就是农业帝国的局限性。只要国家财政依附于土地,这种僵局就无法解决。
4.出路在哪里?
既然一个好大臣能让天下太平,一个小人能为皇帝赚钱,那么如果一个好大臣也能赚钱,问题会不会不解决呢?最接近这一假设的尝试是王安石变法,显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在北宋分裂了朝廷。此后,该党一直争论不休。
无论王安石变法有多大争议,有两件事是不能否认的。一是大大增加了法院的财政收入;第二,王安石的个人性格无可挑剔,与蔡京完全不同。司马光可以废除新法,但他不会说王安石是汉奸。
历史上,封建王朝仅依靠土地税和人头税,无法支撑中后期庞大的军费和官俸。明朝的营业税和矿业税很少,财政收入比宋朝低一个数量级。小冰期来临,农业歉收,激起农民起义,继而金叛乱。崇祯皇帝穷得连工资都付不起。他还能做什么?
清朝依靠美国的高产作物,使人口猛增到4亿,但财政状况并没有根本好转。康干盛世,土地税约3000万,仍是财政收入的大头。
1911年,土地税达到4800多万,关税从500万飙升到4300万。此外,利津的营收超过4300万。换句话说,土地税不再是财政收入的唯一主要项目。清朝灭亡时,财政收入高达3.2亿白银,创下了历史前的记录空。
这3.2亿银元确实体现了现代经济的力量,而工业、矿业、商业、交通、金融等都能给政府带来巨大的收入。在富裕程度上,清朝灭亡前是封建王朝中最高的。如果崇祯皇帝有这么多钱,他会怕什么?
清朝灭亡是因为清朝本身成为了障碍,延缓了中国进入现代化国家,增加了社会和人民的财富。因此,抛弃这个腐朽的封建王朝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