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查德·西尔斯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上与小观众合影。新华社记者周润健摄
新华社天津12月9日电在天津博物馆举行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别展览上,人们欣赏着陈列在玻璃陈列柜中的甲骨文藏品。玻璃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来自3000多年前的中国;玻璃外的理查德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
这些词对现代中国人来说有点陌生,但对理查德来说却很熟悉。他还创建了一个分析古代汉字的网站,将全世界热爱中国文化的人联系起来。
“每个汉字都让我着迷。我想带大家回到汉字的起源,看看每个汉字是如何演变到今天的。”理查德说。25年间,他建立了一个包含约9.6万个古代汉字的数据库,希望研究它们的演变故事。
理查德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学习汉语,因为他热爱中国传统文化。1994年,一场严重的心脏病让他决心将汉字数字化。
“当时差点死了。我在想,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一天,我会打电话和我的朋友说再见。如果能再活一年,我就把汉字数字化。”理查德推了推厚重的黑框眼镜,慢慢地用中文说话。
理查德·西尔斯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特展上与观众交流。新华社记者周润健摄
计算机不流行的时候,有理工科背景的理查德开始给自己编程,建立数据库。《说文解字》《金文编》《甲骨文编》等书的词源扫描用了7年时间。
2002年,理查德的网站正式上线,每天只有很少的页面浏览量。2011年,在微博博主的推荐下,理查德的网站日均浏览量达到60万。
“一天晚上,我成了网上名人的‘汉字叔叔’。”理查德说。
直到现在,理查德的网站还在更新中。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国爱好者可以免费浏览网站内容。
为了研究,理查德花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去查阅和购买关于古代汉字的书籍。为了对中国有更深的了解,他去过中国的很多城市,体验过当地的文化,记录过每个地方的故事。
在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的特别展览上,理查德·西尔斯欣赏陈列在玻璃陈列柜中的甲骨文藏品。新华社记者周润健摄
理查德说,当他上个世纪来到中国时,很少有人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但现在英语教育已经在中国普及。同样,几十年前,中国的语言和文化对很多国家的人来说是神秘而陌生的,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汉语、中国历史、中医等等。
如今,理查德住在南京郊区。除了参加必要的活动,他还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汉字和物理的研究中。他说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刻。
“如果我死了,希望我的网站‘活着’,我也打算把研究成果写成一本书,这是我给中国的礼物。”69岁的理查德说这话时,蓝绿色的眼睛里带着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