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星吴亦凡最近头疼。他的“绯闻女友”朱梅的消息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越来越多的知名品牌宣布将终止与他的合作。
杜美珠说,吴亦凡以欺骗、摇头丸、醉酒等方式强迫多名年轻女性与其发生性关系,其中包括未成年人;她是受害者之一,与吴亦凡发生性关系时只有17岁。
杜美珠说,她收集了很多关于受害女孩的信息。在被吴亦凡欺骗和侵略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掉头发,一些人流产,一些人抑郁自残。杜美珠本人被诊断为抑郁症,病情严重,曾接受电休克治疗。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果杜美珠说的是真的,那么这个瓜已经超越了明星丑闻的道德层面,还涉及到强奸、诱奸等违法行为。
当然,吴亦凡工作室一直否认杜美珠的说法,并提供了一些单方面的说法。真相仍不清楚。
但是,从这场风波中,结合我们的临床经验,不难看出,精神心理问题存在诸多隐患。包括对可能受害者的精神诊断,以及这一事件所反映出的一些年轻人的非理性偶像化和“明星梦”。
01.被侵犯时的诊断或创伤后应激障碍
如果杜美珠的描述是真的,如果她在被吴亦凡欺骗和被冷暴力伤害后出现精神和心理症状,那么首先提醒她一个特别重要的点:
她可能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而不是抑郁症;或者先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再出现抑郁。
杜美珠,图片来自网络
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典型特征是创伤场景在脑海中闪现,患者感到疼痛和高度紧张,并尽量回避与创伤有关的人和事。如果这种症状得不到缓解,患者的社会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很有可能再次出现抑郁症。
单纯性抑郁症属于症状学诊断,主流精神病学认为其病因不明,与生物因素和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更倾向于生物因素。也就是说,这种诊断很难解释受害者的疾病和犯罪者的攻击行为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由于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受害者或其家人很难捍卫自己的权利。
创伤后应激障碍是一种病因诊断,其病因是一种重大创伤事件。这说明被害人的疾病与加害人的侵犯行为之间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更有利于被害人维权。
在这次诊断中有一个真正的教训。
2016年9月,甘肃庆阳高中女生李某仪被高中班主任吴猥亵,随后出现严重精神情绪症状,经庆阳市中医院诊断为抑郁症。直到2017年6月,李某一被北京安定医院诊断为创伤后应激障碍。
从这次事件来看,这是一个比较准确的诊断。当然也有可能是李某义第一次随父亲去看病时,感到强烈的羞耻感,没有如实告诉精神科医生真实经历,导致医生误诊。
但因第一次就诊诊断为“抑郁症”,庆阳市人民检察院认为没有直接证据证明李某乙的病情与吴的行为存在直接因果关系。加上其他因素,当时作出了不起诉的决定。
2018年8月,甘肃省人民检察院推翻了庆阳“不起诉”的决定,对吴提起公诉。可悲的是,李某义跳楼自杀了。
那么,为什么杜美珠会被诊断为抑郁症呢?她什么时候被确诊的?当时她的其他受害者有没有就医诊断?他们告诉医生他们发生了什么事吗?这些细节我们仍然不知道。
从维权和诊断准确率的角度来看,年轻女性如果有类似的经历和严重的精神心理症状,应该尽快到权威的精神科就诊,勇敢地说出自己的经历。
这有助于医生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做出更准确的诊断,并通过法律途径将肇事者绳之以法,让受害者得到相应的赔偿和权利。
如果受害者已经明确描述了经历,但医生仍然得到抑郁症的诊断,那么他可以去更权威、更先进的精神科,得到更客观、更准确的诊断和临床干预。
换句话说,如果杜美珠等女性真的被吴亦凡侵犯,建议去权威精神科说出自己的经历和病史,精神科医生会判断她们是否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如果得到证实,这是证明你受到伤害的有力证据。
02.非理性偶像化很容易受伤
如果吴亦凡真的欺骗和侵犯了杜美珠,他应该承担法律责任和公众谴责。
但是,即使杜美珠说的是真的,她和受害女孩之间有什么缺点吗?显然有。
据杜美珠介绍,吴亦凡通常会以选择MV中的女主角、在直播间签新人为由与女生见面,但地点往往不是正式的工作场所,而是酒店房间、酒局等场合。
她说,吴亦凡会要求女生参与玩游戏,甚至向女生倒酒,用糖衣炮弹攻击;甚至把女生的照片像商品一样放在酒板上,随意挑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正常情况下,如果女生被拖到酒局或者满是陌生人的聚会,要提高警惕,甚至谨慎拒绝。
如果发现别人在酒局有其他打算,比如硬喝、言语调侃或者摸手摸脚,要尽快离开,确保自己的安全。如果说娱乐合作和选角,那就应该在职场上做,更不用说了。
但在这一点上,杜美珠和她提到的女孩们大概没有足够的警惕性。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入参与这个世界,不知道社会是险恶的;也有可能是他们对吴亦凡过于信任,甚至有非理性的偶像化行为,被邀请后兴奋得不知所措。还是因为太想当明星,明知赴约有风险,也冒险。
现实中这样的女生还真不少,大众可能会说她们是“疯狂追星族”、“终日追星”。疯狂迷恋刘德华的杨丽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社会上也有很多真实的报道说,明星的梦想是被发明和欺骗的。
我们在临床上接触过很多这样的女孩。13岁的患者小玲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和早期精神分裂症,服用了多种精神药物。
她当时想当明星,坚持要去韩国实习,但母亲强烈反对。我结合当时很多韩国明星被剥削、潜规则、患上抑郁症的消息来分析这个决定对于小玲的巨大风险。
小玲还是很坚持,甚至认为是潜规则也没关系。“要想成为明星,就要付出和牺牲。我可以接受你说的话。”
显然,小玲当时的成明星想法是极其不理智的,已经形成了执念。我相信她不是一个孤立的案例。很多女生都有这样扭曲的想法。这种执念一定有其根源,往往与特定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们在小玲深度催眠状态下进行病理性记忆修复时,发现了这种执念背后的病理性记忆。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了一次运动会,老师把漂亮的裙子送给了班上所有的女生,但是小玲和另一个女同学没有。
她当时想:“老师为什么不给我裙子,她不喜欢我吗?”我们继续引导她在深度催眠下回忆,发现是因为她逃课违反了课堂纪律,老师是想惩罚她,而不是不喜欢她。
但当时小玲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知:只有当我成为明星,才会有很多人喜欢我!这种认知背后显然还有其他因素。她小时候可能在电视上看到过明星被人热情追捧的画面,然后她就觉得明星可以被所有人喜欢。
在修复了这种心理创伤,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观念后,小玲逐渐恢复了理性,不再盲目地做明星梦。但她还是有疯狂偶像化的表现,房间里贴满了明星海报,不断刷明星的视频和动态;甚至幻想着和喜欢的男明星在一起,看到男明星和其他女粉丝合影,我会很郁闷,很生气。
我们在深度催眠下也发现了相应的心理创伤。小玲小学六年级的时候喜欢上了班上的一个男生。但男孩不喜欢她,于是向另一个女孩靠近。女孩有意无意排斥小玲,说她是“白莲花”。
有一天,男生向女生告白,把告白的聊天记录发给了全班同学。小玲受到重创。“为什么她能得到我得不到的?”她对那个男孩的感情变成了怨恨,认为他是个花花公子。
她认为和这个男生相比,有些男明星几乎是完美的,积极阳光,外表优秀帅气,“他们更值得我喜欢”。她把情感支持转移到男明星身上,开始疯狂偶像化。心理创伤修复后,他的偶像化行为恢复到一定程度的理性。
还有一个病人,小茜,也渴望成为明星。在深度催眠下,发现这和一个音乐课有关。
初中时,小茜各科成绩都不好,老师上课总是批评她。我的父母忙于工作,很少关注她,也很少认可她。她一直很沮丧。
有一次上音乐课,小茜回答问题很好。音乐老师非常高兴,把她叫到讲台上为她演奏,让她为大家唱一首歌。小茜唱得很好,老师当众表扬了她。
小茜太激动了。她很少被外界认可,几乎没有在全班同学面前被表扬过。现在她突然被音乐老师邀请上台唱歌,享受特殊待遇。“这种感觉太好了,太光荣了”。
这一幕突然形成了病态的积极情绪体验。小西突然对演艺产生了兴趣,特别想当明星,渴望得到被人关注的感觉。
而且,无论是小玲还是小希,我们发现这些年轻女孩都受到了来自家庭出身的叠加心理创伤,尤其是父亲长期不在身边的丧偶教育,与父亲的亲子关系也不好。
因此,总结临床经验,发现年轻女性和青少年非理性偶像化背后很可能有这些心理社会因素:
首先,我受到了来自原生家庭的心理创伤,缺乏父母的关注和尊重。如果一个女孩和父亲的亲子关系不好,她可能太渴望异性的关注,把这种感觉寄托在有“美人计”的男明星身上。
其次,他们在求学期间很少得到周围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存在感低,内心自卑,渴望被别人喜欢和关注。
第三,他们遭受过情感上的挫折,比如拒绝表白、背叛和抛弃等。他们对真实的情感关系非常失望,希望从偶像化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第四,今天的明星被包装,变得光鲜和完美;另外,随着网络时代的传播力,很多三观不稳、心智不成熟、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少年缺乏辨别能力,容易被这种错觉所迷惑。
此外,娱乐文化过分强调明星的外在形象、名气和收入,弱化了内在素质和道德修养。这会对很多青少年的三观产生负面影响,让他们真正认为“价值就是正义”。只要长得好看,能歌善舞,就能成为巨星和上流社会。这吸引了一大批青少年蜂拥而至,降低了他们对困难和危险的预测。
我们好奇明星的生活,有八卦心态。看到好看的艺人觉得顺眼是人之常情,但这还不够。
我们欣赏歌手、舞者的艺术表演和作品,忍不住与亲朋好友分享;我们为艺人的敬业精神和敬业精神鼓掌,并向他们学习,这是一种更理性、更有益的“偶像化”行为。不要因为喜欢当明星而失去理智,把自己和他人置于危险和痛苦之中。
因此,如果我们有非理性的偶像化行为,我们最好提高自我意识,反思偶像化的动机和想法来自哪里,是否遭受过相关的心理创伤。如果是这样,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寻找修复心理创伤的方法。
父母必须从小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和足够的精神滋养。践行积极健康三观,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孩子在偶像化中迷失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