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琉球驻华使团九密村部分官职统计表
来源:张沁兰,赖正维,《久米村人与明清中琉关系》,福建论坛, 2018年第11期遇到钉子的王尚文不敢碰九米村人民的蛋糕。他想出的办法是扩大官生人数,也就是“副官生”的方案。所谓“副官生”,意思是给每个官生分配一个小伙伴,恳求汉文帝让这些小伙伴陪他进入国子监录取。这样,实际录取名额扩大到8人,而不知道扩大正式学生人数的要求。从分布来看,官生和副官生在九米村占50%,在寿里占50%。但这种抓边的方法根本不被清政府所接受,经过多次尝试,也只是以“奉诏不合规,勒令回国”为结局。嘉庆十年后,官员和学生人数恢复到四人,九米村和守礼师祖各占一半。自费的勤学生除了正式留学生,琉球还派出大量自费或半自费的海外留学生到中国福建等地区“学习礼乐”或学习生产技能。这些留学生也叫勤工俭学生,他们的名字来源于九密村的家谱,“为勤工俭学”。与公费官方留学生相比,在琉球自费或半自费勤工俭学的人数更大。有学者估计,清代有1000多名琉球勤学学子来到福建。目前,根据琉球族谱史料,能够准确验证自己姓氏的勤奋学生有300多人。资料来源:文远,《清代琉球留学生来华研究》,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
虽然不享受正式的官方待遇,但这些勤学生也带有半官方色彩。这些勤学生往往跟随琉球使团前来,会受到中国政府的接待,但其拜师学艺,寻找老师的活动都属自发,并无官方统一管理,琉球政府在行前赐予他们金银货物作为日后在华求学生活的资金,如果他们是随使节团北上进京,也会被当作使者受到中国政府的赏赐,总之虽然其待遇不如官生,但也是有相当保障的。与在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官学学生不同,勤学苦读的学生在福建读书,这里靠近琉球,联系最紧密。去福建后,他们会拜当地的先生们为师,除了“读书礼”或“学文礼”之外,其他都和官生差不多。勤奋的学生非常重视生产技能的学习,以满足琉球王室的需要和琉球居民的生产生活要求。勤奋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天文历法、风水地理等根据史料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学习内容多与实际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如金锵在成化元年八月十五日,以通事身份,随正议大夫程鹏赴闽,学造历法。这也是目前所知最早前往中国的琉球勤学生。松氏比屋,弘治三年,跟随贡使入闽赴京,学烟花火药;毛文英,嘉靖二年,以王舅通事身份赴京朝贡,返回时在福建学习“凤凰桥”及“石龙头”造法;野国,万历三十三年,以总管身份随使团赴闽,学习番薯栽培之法……这些更接地气的生产技术对琉球的影响并不小于儒家文化,比如那位松氏比屋就是将中国烟花技术引入琉球的第一人,“本国为烟花戏自此而始”。福州琉球馆,官名“柔圆一”,现位于台江区官后街。始建于明朝成化年间。勤学学子入闽后的学习生活主要在琉球馆
这些勤学生的留学时长以七年为限,同时赴闽的次数并没有限制,琉球王室会依据需求派遣勤学生多次赴闽学习所需的专业技术,一些勤学生也会依据自身需求再次请求王室赴闽读书。康熙年间,久米村人金溥甚至有先后三次赴闽勤学的记录。“若欲送相思泪,不知流向何处”光绪元年,由于日本阻贡,久米村人林奕丛赴闽读书后,琉球终止派遣子弟赴闽勤学,官生派遣制度也一并废止。康熙二十三年,当时为国子监献酒的王世贞曾评价琉球国:“赏文化、赏教育,琉球是各国中最好的,国家待之最好。”琉球向中国靠拢的政治意图,正如中山王尚贞所说:“大臣们的祖先勤于进贡,他们真的要按照中国的恩宠去关注他国的烦恼。”长期以来,琉球受到强大的明清王朝庇护,有威慑北方远离日本、保障自身安全的考虑;在内部树立政府威信,保持朝贡贸易作为重要的经济来源。中国琉球学生留学制度是宗藩制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由官方派遣的学生和在福建勤奋学习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强了中国和琉球的宗藩关系,而且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儒家思想和文化以及中国先进生产力在海外的传播。明清时期,琉球向中国派遣了数百名海外留学生,包括政府学生和勤奋的学生。他们成为琉球的文化精英,通过政治或教育的影响改造琉球。他们将儒学传入琉球,使其接受了中国文化的洗礼,从一个没有文字的国家变成了在东亚享有盛誉的“尊礼之国”。这种思想资源也有助于维护琉球国王的统治。另一方面,海外留学生为琉球带来了丰富的物质生产技术,有效推动了国内生产技术的进步,使琉球贸易枢纽的作用更加凸显。而随着西方与日本在近代的崛起,清王朝日益处于自身难保的境地,其所维系的宗藩体系也走向瓦解,依附于其上的琉球生赴华留学制度也不可避免的走向了终结。1879年,日本政府宣布改“琉球藩”为“冲绳县”,末代国王尚泰与其他王室重要成员乘坐日本东海丸号离开琉球,在东京被封为侯爵。琉球国从此灭亡。在日本吞并琉球的关头,中国文化的向心力自然导致了一批琉球人流亡海外,寻求清朝干预的帮助。然而,这是一个多事之秋,边境危机和归属问题层出不穷。20世纪80年代,清廷同时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外交活动,如与俄国谈判收复西北伊犁、镇压朝鲜政变、法国入侵越南等。清廷只能尽力安抚琉球人在中国的复兴运动。与清朝的不作为相反,日本则步步紧逼,采取镇压及拉拢两手策略。一面大肆搜捕琉球本土的反日人士,另一面又给予旧日的琉球士族种种优厚待遇,明治政府宣布自1885年始,每年支付给部分士族1 6万元,并将很多士族迁往日本,同化为日本贵族的一部分。为了根除琉球自有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影响,日本还大力推广日语,实行皇民化教育,并提出“日琉同祖论”。在琉球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以末代琉球国王尚泰第四子尚顺为代表的开化党,主张投靠日本实行改革,。最后的琉球王国王尚泰
在外部高压与内部分裂的形势下,琉球国王尚泰也屈服于日本当局,被迫并发表告谕宣示琉球人遵循日本统治,琉球独立运动最终瓦解。然而,学生在琉球留学的故事并没有随着日本人的入侵而戛然而止。在灭国的关头,琉球王尚泰派妹夫到德宏,与蔡大定、林世功等人一起,秘密到福州向中国求援。林世功是1865年琉球官学,蔡大定是1848年勤学。他们在中国待了几年,花了近20年的时间为琉球奔走。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刺激清朝对日采取具体行动,光绪六年,林世功在宰相衙门前挥剑赴死,为国捐躯。清廷官员大为震惊。不过,由于清廷的消极被动、日本的处心积虑以及琉球的内部分裂,琉球复国希望彻底破灭。在林世功去世5年后,蔡大鼎也因为长期忧劳,离开人世,其长子蔡锡书最后也离开福州琉球馆,返回到琉球。在中国留学的琉球学生大多留在国内,要么被日本打压,要么最终被同化。少数人流亡中国近十年,却未能为清廷复辟而战,留下的只有遗憾。福州琉球公墓
流连中国日久,东望海上,故国难寻,琉球诗人多有乡愁之作,殉国的林世功曾有《江上》:“欲寄相思泪,不知何处流?”正是最后一代琉球赴华留学生的悲凉写照。参考文献:张逸舟:《明清琉球官生派遣制度之研究》,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赖郑伟:《晚清琉球王国在中国的复辟运动》,《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5年第1期,第25卷文圆:《清代琉球赴华勤学生之研究》,硕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18年张沁兰,赖正维:《久米村人与明清中琉关系》,《福建论坛》, 201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