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医院向韩明哲教授发出血液科主任聘书,与原主任共同管理该科。
内镜中心特聘主任姚教授将复旦中山的各种新技术毫无保留地带到了第一医院。
▲心内科特聘主任钱菊英教授“穿铅衣吃射线”给患者做手术。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特聘主任李花伟教授强调,外科医生应研究其专业的影像学片,注意鉴别细微病变。
▲儿科特聘主任鲁国平教授在儿科重症监护室指导。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海纳百川”人才计划的要求,解决高层次卫生人才引进问题,快速提升学科建设、临床诊疗技术和管理水平,根据市卫生计生委统一部署,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先后与国内知名医院顶尖专家签订“双主任制”学科共建特聘主任协议。谈及这种创新灵活的人才引进方式,第一医院院长蒋捷坦言自己“尝到了甜头”。“经过三年的运行,‘双主任制’的优势和意义逐渐凸显。在特聘主任的统筹规划和有序推进下,一院学科水平和医院影响力大幅提升,正在向国内知名医院迈进。”
促进推广> >
学科实力大幅提升,厦门医疗水平快速提升“双主任”实施以来,第一医院与特聘主任共同研究明确学科发展方向和目标,实施学科细化。学科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占有一席之地。
比如内分泌糖尿病科设置了糖尿病组、甲状腺组、垂体-肾上腺-性腺组等9个亚专业组。经过细化,所有的子专业都朝着更加精细的方向发展。血液科韩明哲教授成立了淋巴瘤、骨髓移植、白血病等专业治疗小组。根据专业发展方向,又设置了专病门诊,这为血液病的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
201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发布《中国内分泌代谢疾病科技影响力排行榜》,第一医院内分泌糖尿病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进入百强。内分泌代谢疾病排行榜前100名中只有3家医院排名靠前,第一医院排名第一。
回族> >
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人们不用离开厦门就能享受到国内一流的技术尊贵的院长们都是国内顶尖的专家,他们把一流的技术带到了第一医院,让医院与国内最新技术接轨,造福厦门乃至患者。
比如血液科在特聘主任韩明哲教授和执行主任徐冰教授的带领下,发展了10多项新技术。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在特聘主任李花伟教授和执行主任罗显扬教授的带领下,开展了涵盖该专业几乎所有项目的耳部手术。在特聘主任姚教授和执行主任陈金忠教授的带领下,内镜中心开发了数十种先进的内镜技术,可以防止患者“开膛破肚”。心内科在特聘主任钱菊英教授和执行主任谢强教授的带领下,是省内唯一一家能够研发生物降解支架并开展临床研究的医院。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儿科在特聘主任教授和执行主任吴教授的带领下,每年研发5~6项新技术,专业诊疗技术位居全省前列。
聚集人才> >
发挥人才集聚效应助力培养一批名医灵活引进一位领军卓越的专家,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还通过他们吸引了一批高水平的医学人才,带来了人才集聚效应。比如血液科在特聘主任的大力推动下,引进原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徐冰教授担任执行主任;经内分泌糖尿病专家推荐,医院成功引进了毕业于香港大学的李志斌医生。
人才引进进一步增强了学科实力。上任后,徐冰教授进一步规范血液病诊疗,建立专科实验室,开展血液恶性肿瘤MICM诊断系统和微小残留病灶监测,初步建立了血液肿瘤精准诊疗平台;目前,该科已组建科研团队,专注于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的发病机制、耐药机制和药物治疗的实验研究,发表或聘请国外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提高医疗水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引进人才是比较快捷的方式。第一医院的医疗水平近年来提高很快,其中一个辅助手段就是引进人才。”院长蒋捷教授说。
显式效果> >
这一著名效应凸显了各学科领军专家的“加盟”厦门市卫生计生委杨树宇主任表示,“要提高厦门的医疗水平,就要积极与国内医学界沟通,让更多的医学人才来厦门工作。”
“双主任”实施后,厦门主办的学术活动吸引了众多顶尖专家参加代表团。今年5月,第一医院举办了2016厦门国际消化内镜研讨会暨第二届消化内镜诊疗论坛。mainland China、港、新消化内镜的负责人都来了现场,多位日、泰、奥顶级内镜专家也特地来厦交流。第一医院主办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论坛,主席和候选主席,北上广的重量级教授都来了,我省各地的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都来了。每年由血液科主办的血液学高峰论坛,汇聚国内相关领域的领军人物,以及美国、日本等国家的专家。由儿科学主办的海峡两岸儿科学术研讨会,海峡两岸儿科医学会会长、危重症专业组组长、呼吸专业组组长均出席讲座。
“现在业内都知道,第一医院举办的论坛汇集了最前沿的理念和最先进的技术,值得参加。这对提高福建省特别是厦门的医疗诊疗水平,扩大厦门的医疗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蒋捷院长说。
重播六位杰出导演的事迹
韩明哲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用自己的资源带动整个团队的发展
“韩主任来血液科的第一天,就让我们挨个聊,了解科室每个医生的发展需求,从早上8点聊到晚上6点。”第一医院血液科副主任医师罗一鸣告诉记者。
在韩教授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自担任卓越总监以来,他根据部门员工的兴趣和能力量身定制职业规划,在人才梯队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比如为了提高复发率高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疗效,第一医院血液科需要掌握TBI这一国内先进的技术。韩明哲主任立即着手派遣血液科和放射治疗科的工作人员到天津学习。派遣人员学成归来后,第一医院自主研发了这项技术。“有一位患者患有复发性T细胞淋巴瘤,很难治疗。一年前进行了TBI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效果良好。目前,没有疾病随访。”副主任医师罗一鸣介绍。
而且,只要引进新技术,韩明哲教授都会尽力带到第一医院。韩明哲教授关于细胞免疫疗法和干细胞移植的其他临床研究项目也将在不久的将来用于第一医院。在特别主任创造的各种条件下,新技术不断被带到厦门,造福厦门患者。例如,一名病情危急的难治复发急性白血病患者不愿死亡。原来他的孩子还没结婚,他希望能活得长一点,看着孩子结婚。经过双重移植,他的愿望实现了。在他的一生中,他不仅看到了孩子的婚姻,还看到了孙子的出生,并为他做了一杯满月酒。
内分泌糖尿病知名专家
来厦门一会儿,愿被“剥削”
“我感觉我们在不断‘剥削’这位特别导演,他已经没有喘息的时间了。”内分泌糖尿病科主任李学军笑着说。
据了解,内分泌与糖尿病科自2012年内分泌与糖尿病科合并为内分泌与糖尿病科以来,引进了全国著名内分泌学家担任特别主任。特聘主任从一开始就肩负重任,规划学科发展方向,整合细分学科,指导科室成员临床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发展。
这位杰出的主任每次来厦门,都是从早忙到晚,出门诊,指导学科规划建设,讨论疑难病例...他很忙,中午只在会议室吃快餐,然后给出指导,可以说,他一刻也没有停过。“我们科室子专业的形成,科研成果,以及解决疑难杂症的能力...这一切都离不开特别导演的指导。”主任医师林明珠说。
“现在,科室每天进行晨读和每周文献阅读,及时了解《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柳叶刀》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内分泌代谢疾病的最新临床和科研进展。这个习惯也是我们特约导演的引领。”副主任医师刘长勤说。
“通过每天晨读和每周文献阅读,系里营造了浓厚的学习氛围。广大医务人员长期保持积极学习状态,紧跟学科发展前沿,临床和科研技能日益深厚。”导演李学军说。
李花伟
高标准、严要求
听力损失手术已经达到世界水平
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特聘主任李花伟教授带领科室人员,建立了“预防-治疗-康复”为一体的一站式听力健康服务体系。开展的耳科手术几乎涵盖了该专业的所有项目。毫不夸张地说,世界上所有能为听力损失做的手术,在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都能解决。
十年前,16岁的小明发现自己的耳朵变得麻木了。6年前,他突然完全听不见声音,被诊断为获得性感音神经性耳聋。一家人着急,就带着小明到处求医。他们跑遍了各大医院,花了10多万元,却得不到好的解决办法。人工耳蜗植入一个月后,小明灿打开人工耳蜗,回到了声音的世界。
“双主任制对我们部门很有帮助。我们非常感谢李花伟教授。”骆显扬主任真诚地说。
作为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特级主任,李花伟坚持高标准要求科室医护人员。比如他强调,外科医生不仅要看影像学检查报告,还要研究自己专业的影像学片,尤其是要注意识别细微病变,比影像医生更准确。
除了动手指导,李花伟还非常重视让医护人员“走出去”学习。派医护人员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学习显微外科,全面提升科室综合实力。
姚立青
把复旦中山标准带到厦门
第一医院的内镜水平已经达到国际水平
“无论是内镜检查的规模,还是手术的难度,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都达到了国际水平。”中国消化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杨爱明教授对第一医院内镜中心的水平给予了高度评价。
姚教授带领的团队在复旦中山研发的内镜享誉全球,是世界内镜的“金标准”。作为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特聘主任,姚教授将所有内镜技术毫无保留地带到了第一医院,包括内镜黏膜下隧道切除、内镜黏膜下剥离等数十项先进的内镜技术。
姚主任不仅在技术上把复旦中山医院的“中山标准”带到了第一医院,而且在管理上也带来了复旦中山的先进管理理念,如以手术难度计算绩效管理改革,有效发挥科室人员积极性,鼓励技术升级等...
“在姚主任的带动下,我们每天开展的内镜手术量增加了50%,从每天不到100台增加到每天150多台。现在我们内镜中心开展的手术含金量有了很大的提升。微创手术可以在我院进行。”内镜中心执行主任陈金忠自豪地说。
钱菊英
树立干预女医生“穿铅衣吃射线”的榜样
带出女队
“钱教授没叫累,我们哪好意思叫。作为心内科特聘主任,钱菊英教授为女同性恋者“拎铅衣吃射线”树立了榜样。现在我们科室有5个女医生做介入手术。除了西京医院,我们医院还有很多女医生参与。”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汤荣说。
据了解,钱菊英教授每次介入手术都是自己带头,背着10公斤重的铅衣,一站7-8个小时,从来不说累。
“你的女医生很厉害。”厦门心脏病专家对第一医院的女医生竖起大拇指。
钱菊英教授不仅带动了女博士,也带动了整个学科的发展。“过去我们开展的血管内超声较少,钱菊英教授作为特约主任,积极推动血管内超声的发展,使之成为介入医生的‘第三只眼睛’。”主任医师汤荣说。
有了“第三只眼”,第一医院心内科的支架置入更加精准。通过血管内超声的精细测量,明确支架是否应该放置在冠状动脉的临界病变部位,选择什么手术方式,支架的大小和长度等。,使得冠心病的诊断和治疗更加准确和科学,减少了不必要的支架置入,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而且,钱菊英教授积极将国内前沿技术带到第一医院,在福建省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指导下,率先开展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装置的研究。第一医院是省内第一家开展生物可吸收支架临床研究的医院。
鲁国平
全过程无缝连接
儿科重症居全省前列
作为儿科危重症专家,鲁国平教授梳理指导了第一医院儿科危重症抢救的全过程。从儿科门诊和急诊分诊到重症监护室,所有环节都无缝连接。得益于全流程改造,一院儿科重症病例位居全省第一。
就在刚刚过去的7月,第一医院儿科成功抢救出1例暴发性心肌炎患儿,患儿室性心动过速,颈动脉搏动消失,严重休克。120救护车将孩子紧急送往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预检分诊台迅速检查了他的生命体征。“临界水平!启动“绿色通道”,患儿仅需7分钟即可快速从儿科急诊转入重症监护室。在重症监护室,心肺复苏、除颤、气道插管和呼吸机可以在15分钟内一次性完成。通过高效优质的抢救,重症心肌炎患儿将得到成功救治。如果没有无缝的救援环节,即使技术再高,也不会有治愈。对于死亡率接近80%的重症心肌炎,时间就是生命。
每年有700多名儿童在儿科重症监护室获救,其中三分之一来自全省各地。目前,全省各地多家儿科医院如遇危重患儿,都会主动联系第一医院。
在鲁国平教授的支持下,第一医院于2015年获得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中心批准,为省内医院培养了1000多名儿科高级/基础生命支持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