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代
1.文学研究协会
文学研究会是中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纯文学团体。创办于1921年1月,发起人包括沈雁冰等人,他们积极倡导以《小说月报》为基础的文学革命。它的主要理论家沈雁冰提出,文学应该诚实地表达生活,尤其是描述被压迫的人民;在创作方法上,提倡现实主义,反对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研究会作家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小说创作上。比如叶圣陶的《倪焕之》和冰心的《超人》,都是对现实进行了细致的刻画,深刻地分析和展现了现实主义的特征,成为这一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杰作。
2.语言学会
语丝社以语丝周刊命名。《语丝》创刊于1924年,主要撰稿人有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出版杂感、短评、小品等。虽然同事们的思想和艺术观念不同,但仍然形成了“丝绸风格”的独特风格。这种风格的风格是:推陈出新,纵情畅谈,论古今,和谐杂糅,简洁明快,不拘一格。其中,以鲁迅为代表的犀利泼辣的杂文与以周作人、林语堂为代表的清雅杂文构成了散文创作的两大门类,对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沈钟社
沈重学会是20世纪20年代中期出现在现代文坛上的一个文学学会。杨辉、陈、陈香河、冯至四位文艺青年感受到了德国戏剧家霍特曼的儿童剧《沈重》的启蒙。艺术上的成功在于不屈不挠的精神,沈重学会是由北京出版的《沈重周刊》组建的。沈钟社作家朴实悲凉的文学创作和对外国文学的广泛译介,显示出自己的成就和特色。在创作上,反抗精神压迫,追求精致简约的风格是沈重学会作家艺术创作的突出特点,其中《沈重》杂志和《沈重系列》体现了他们的成就。在翻译和介绍方面,沈忠实翻译了俄罗斯、欧洲和美国许多作家和评论家的作品,在当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有助于拓展文学的艺术视野。冯至是沈重学会最有影响和最杰出的作家。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代表作有《蛇》,发表的诗歌有《昨日之歌》、《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等。
4.新月学校
心悦学会1923年在北京成立,1927年春活动迁至上海,1933年结束。其主要成员有胡适、徐志摩、闻一多,他们以《晨报副刊》为阵地,后来创办了《诗歌周刊》、《新月月刊》。新月社是一个涉及政治、思想、学术、文艺的派别,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表现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特征。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主要在于新诗。闻一多、徐志摩等人针对散文诗所体现的散文文化倾向,提出了新格律诗的主张。他们对诗歌艺术的追求是审美的,但对当时新诗艺术技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徐志摩的《告别剑桥》《幸福的雪花》《闻一多的死水》等。都是新月派的优秀作品。
5.象征主义
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主义学派是五四运动后出现的一个诗歌流派。受法国象征诗人的影响,象征诗人强调感官享受和刺激,重视瞬间错觉。象征主义诗人否定诗歌与音乐的关系,完全将诗歌视为视觉艺术,这与新月派对诗歌音节美的重视不同。象征主义诗歌作品的特点是“观念的奇怪联系”,即一个部分和一个观念可以理解,但组合起来的意义很难理解。他们注重隐喻,但他们太难以捉摸。李金发1925年至1927年发表的《小雨》和《为幸福歌唱》是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6.地方文学
20世纪2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了一批贴近乡村的青年作家。他们的作品受到鲁迅的影响,以乡村生活为主题,以农民苦难为主要内容,形成了所谓的“乡土文学”。鲁迅后来给“乡土小说”下了定义。他在《新文学系列与小说二序》中认为:“凡是在北京用笔写胸的人,无论他自称主观地还是客观地使用,往往都是乡土文学。从北京的角度来看,他是华侨文学的作者。”乡土文学是在“为了生活”这一文学命题的影响和发展下产生的。在寻找生命真谛、追求理想社会的过程中,作家们关注最受压迫的农民问题,深刻地表现了农民的破产、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封建农村的陋习和农民思想的麻木,以及中小地主、小产权人的没落和没落。代表作家有:王的《累》、徐的《疯女人》、王鲁彦的《菊英结婚》、彭的《鼓励》、台静农的《田》等。
7.创造社
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7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成功、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团体之一。其主要成员为郭沫若、郁达夫,主要出版物有《创作季刊》、《创作月刊》、《创作周刊》。创造社的文学主张为了艺术而带有明显的艺术色彩,强调文学是作家的自我表现,强烈反对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认为艺术应当消除一切功利主义,力求自身的完善。同时,他们强烈反对黑暗。创造社的主要创作方法是浪漫主义,注重表现人的情感,表现自己的个性。比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郁达夫的《沉沦》、《沉湎春风的一夜》等。都成为创造社的代表作品,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鲜明的浪漫主义倾向。
20世纪30年代
8.“左翼联盟”
“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于1930年,由鲁迅、冯雪峰、夏衍等创建。,成立时有50多人加入。郭沫若、郁达夫等创作社成员也加入了左翼联盟。“左联盟”成立后不久,马克思主义文学研究会成立,加强了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翻译、介绍和研究,自觉加强与世界文学特别是世界无产阶级文学的联系,翻译和引进了大量苏联等国的文学作品。在创作实践中,革命现实主义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中茅盾、沙汀、叶紫等青年作家的社会分析小说是“左联”文学的典型代表。“左联盟”的主要文学主张是,作为近代大工业产业工人的代言人,同时批判封建传统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和西方殖民主义,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斗争的工具。
9.东北作家
“东北作家群”是指由一批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大陆的青年作家组成的创作群体,主要包括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他们的作品大多充满了关东的粗犷气息,表现了人们的亡国之苦和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从而形成了让人战栗和愤恨的画面。这些年轻作家中有一些没有加入“左联盟”。然而,他们却将左翼文学与民族精神和创作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乡土人物和社会状况的描写,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生命力量和反抗信念。代表作有萧红的《生死场》《呼兰河传》《三月小镇》《八月萧军的乡村》。
10.北京学校
“京派”是指20世纪30年代前后生活在以北平为中心的北方城市的作家。其主要阵地有天津大公报、文艺副刊、驼草等。除了诗歌、散文和理论活动,小说作家还包括沈从文、凌叔华、废名、林、、萧干等。其中很多是清华、北大、燕京的师生。学院文化氛围浓厚,重视引进世界文化,追求道德与艺术的健康与纯粹,他们的创作一方面体现了西方民主理念和现代意识,另一方面与尖锐的社会冲突保持距离。他们的艺术视野仅限于北方的城市生活。然而,在“乡下人”的眼中,他们往往是通过乡村与城市的比较来建构自己的审美世界。沈从文对城市描写的虚伪与做作,恰恰与湘西的自然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鲁芬提供的也是一个有别于城市的人际关系的乡村社会。废名致力于对乡村儿童情态的描写,而萧干在作品中以纯真的视角看世界,虽不超脱。
11.上海学校
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中国现代消费文化环境初步成型,一些纯文学作家如张资平、叶凌风等下海寻找商业气息,成为新海派作家。海派小说是新文学的世俗化和商业化,以一种过渡的方式描述城市。“都市男女”的爱情和性是一个新的主题。在小说形式上,海派作家非常注重创新,较早地引进了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的外国文学新动向。张子平的性小说反映了海外的复杂性,使新文学的堕落与文学的商业化并存,呈现出海派的基本线索。在叶凌风的作品中,现代野性与颓废的灵魂背后,依然有一种旧式的温柔。上海学校为新感觉派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12.中国诗歌学会
中国诗歌学会于1932年9月在上海成立。它是一个左翼的大众诗歌团体,并创办了出版物《新诗》。中国诗歌学会的诗人致力于探索诗歌大众化的途径,他们最大的贡献就是为新诗的民族化、大众化而努力。中国诗歌学会在上海设有会员大会,在北京、广州、青岛和日本东京设有分会。诗人蒲风、穆、任君、杨骚是主要发起人。最具影响力的代表诗人是蒲风,其代表作是诗集《茫茫夜色》和长篇叙事诗《六月流火》。
13.现代诗派
20世纪30年代诗坛出现了现代诗派。他们的创作受到法国象征主义诗歌的启发和影响,同时也承接了20世纪20年代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歌流派的一些艺术追求。20世纪30年代,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总体上产生的朦胧美,寻求以奇思妙想和复杂意象的连接来建构诗歌的内涵。现代诗人常常吟咏着浑浊世界的悲声,表达着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切孤独和惆怅。戴望舒是现代诗派的代表人物,其著名作品有《雨巷》、《捕梦者》等。
14.话语学派
“论语派”是以林语堂等创办的半月刊《论语》命名的散文体裁。它有三个出版物,《论语》、《人间世》和《宇宙风》,活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林语堂声称,议论文派以幽默写作为主要目标,主张创作以自我为中心、休闲风格的散文,将幽默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认为幽默、休闲和精神是相辅相成、三位一体的,“精神”是写散文的命脉。“杂文派”曾与鲁迅杂文发生过争论,鲁迅称之为“杂文的危机”。
15.新感觉派
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与20世纪20年代后期张资平、叶凌风的性爱小说的延续和40年代以张爱玲为代表的沪港市民传奇有关。承上启下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新感觉派”小说的根本特点是特别注重表达作家的主观感受,而很少关注对客观生活的真实描写。它的“新奇”在于它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上海,以一种全新的、与众不同的现代形式来表达这座东方大都市的城市和人民的魅力。“新感觉派”小说的第一次尝试——刘瑙创作于1928年9月,这标志着“新感觉派”小说创作实践的开始。他的代表作是短篇小说集《城市风景》。穆时英、施蛰存将“新感觉派”小说推向成熟和深度,运用蒙太奇手法和人物心理分析,突出现实生活的感受和意象。
16.现实主义作家
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上,有一个坚实的现实主义作家群体,他们大多是早期“为生活而艺术”的成员。到了20世纪30年代,他们经过艺术的磨砺,现实主义精神得到加强,艺术更加成熟。巴金、叶圣陶和王统照都以新的创作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艺术画廊,他们的主要成就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和叶圣陶的
40岁
17.七月诗派
“七月派”是以抗战时期胡风等人在国统区创办并主持的文学杂志《七月》命名的文学流派。主要包括以胡风、吕远、韩牛为代表的“七月派”诗歌和以路翎、邱东平为代表的“七月派”小说。“七月派”诗歌急切地反映了时代的命脉和人民的愿望,题材广泛,个人感情寥寥,主要讴歌民族意志和斗争精神,充分体现了诗歌的现实性、战斗性和艺术性的紧密结合。胡风的《为祖国而歌》和鲁源的《颤抖的钢铁》是他的代表作。
18.“鲁迅式”散文体裁
“鲁迅式”流派主要活跃于上海“孤岛”时期。这一流派以《鲁迅风格》杂志的出版而得名,其主要人物有王、周穆斋、、等。王的《鲁迅风》的出版,标志着这一流派的形成。王是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也是重要的散文作家和理论家。他这一时期的杂文集中了抗日救国的全部问题,文风包罗万象。他最大的影响是对文学思潮的评论。汤涛称他为“先锋”。他的主要杂文包括《鲁》,他的杂文理论是《论鲁迅杂文》。周穆斋的诗集《盛衰集》富含辩证思辨。汤涛继承了鲁迅的战斗传统,坚持不懈地追求个人风格。他的题材涉及社会人事、文学思想和历史笔记,被称为“抒情散文”的代表。凌克的散文充满激情,深受鲁迅和瞿秋白的影响。
19.《野草》作家群
以夏衍、聂绀弩、宋运斌、孟超、秦湘为骨干的“野草”作家群,在解放战争时期活跃于抗日战争大后方和香港,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夏衍是“野草”派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集包括《日本悲剧》和《此时此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人民革命的胜利、社会思潮的运动、文艺运动的发展,以及他对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思考。聂绀弩是“野草”派中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他的散文格式新颖,文笔多样,风格狂傲,说理透彻,幽默奇特,有一种不可战胜的精神。他的代表作《汉康药房》是抗战时期流传一时的名作,其他还有《论阿谀奉承》和《蛇与塔》。
20.“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是20世纪40年代末出现的一个诗歌技巧成熟的现代主义诗歌流派。以诗集《九叶》命名,主要代表诗人有穆旦、、辛弃疾、陈等。在对诗歌艺术的探索中,“九夜”派诗人反叛了诗歌只被视为激情表达的传统观念,强调理性思维的作用,不满足于对现象的描述。他们要用敏锐的诗意触角去感知时代的情感,把这种情感升华为灵魂与外界事物对话的感性哲学。他们提出“新诗戏剧化”的主张,避免抒发自己的感情,提倡借物抒情。他们还强调形象的创造,在深刻的形象中凝聚感情。他们还创造了简洁含蓄的自由诗歌,避免了过度散文文化的通病;在语言的运用上,采用了嵌合体和陌生化的方法,使诗歌语言奇特、简洁、隽永。在思想内容上,“九夜”诗派创作的基调是从正视现实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出发,注重描写20世纪40年代人们的苦难、挣扎和对光明、自由的渴望。穆旦的代表作有《八首诗》和《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