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图_长沙羊天湖8号汉墓出土的东汉朱仝
上图_唐代,长沙赤岗冲2号唐墓出土
一、古代的饭局
在5000年前的原始时代,用餐制度分为正餐。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为了生存往往会形成聚居地和群体。这个群体能得到的食物其实很少,狩猎采集野果的收入也不能让所有人都敞开肚皮吃。
在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小组中的每个人都能顺利生活,食物只能平均分成几份,分别分发给每个成员。每个人拿到食物后,都会找个地方吃自己的那份。这是最早的分餐制。
上图_战国时期的“错金、错银、错铜鼎”,一种炊具
二、封建时期的餐饮制度
当封建时代到来时,生产力有了很大的进步,不仅有了剩余的食物,而且有了精美的餐具。例如,鼎是煮肉的锅,但在那个时代,这种餐具在礼仪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天子占优势,君王吃七丁,诸侯吃五丁,大夫吃三丁。敲钟,食者必须高贵。”
这就是东西周时期广泛使用的“列鼎制度”。显然,它仍然是一个独立的食物系统。
战国时期,孟尝君宴请宾客,一视同仁地吃同样的食物。在一次宴会上,一位侠客认为孟尝君的食物和他的不一样,于是孟尝君起身亲自展示。侠客羞愧难当,拔剑自尽。显然,在战国时期,古老的古代人仍然采用用餐制度。如果孟尝君使用晚餐系统,显然这位侠客不会怀疑孟尝君的食物与他的不同。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们来到秦汉时期,研究这一时期的宴席时,会发现这一时期仍然沿用着当时的用餐制度,比如著名的鸿门宴,或者是群雄讨董时的王公宴。在形式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况,在不同的地方吃饭。
上图_古汉炉
三、吃饭的原因
为什么老古人那么喜欢分餐制?这有三个原因。
首先,平均分配食物需求。
这是由于古代缺少食物,每个部落都面临生存的困境,必须遵守分享和平均分配食物的原则。而要想均匀分配食物,分餐是最好的选择。
第二,坐姿和用具。
进入封建社会后,生产力提高,粮食过剩,为什么选择分餐制?这可以从当时的坐姿和吃饭用具来考虑。《鸿门宴》里有句话,樊哙入关后,“襄王以剑取胜”。这是当时使用的坐姿,要求人们90度直跪。这样跪在桌子上,一方面,空,能动的,自然有限;另一方面,这种坐在大桌子上的姿势,在捡蔬菜时很容易失去重心,从而摔倒。
此外,当时的餐具没有我们现在的高脚椅和大桌子,而是低座位。因此,选择用餐制度是很自然的。
第三,是文化礼仪。
虽然聚餐制度也注重主题等,但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紧密平等的。在强调封建礼制的时候,为了凸显帝王贵胄的尊严,自然会选择更能体现地位差距的用餐制度。
上图_东汉宴饮画像砖,案上有杯碗双筷。左边的人在吃饭,右边的人在扇扇子。
第四,晚餐制度的兴起
那么,既然分餐制在中国已经被广泛使用,为什么我们今天更喜欢晚餐制呢?
换句话说,用餐制度是什么时候开始兴起并逐渐取代分餐制的?
答案是,唐宋时期,南唐画家谷宏的《韩熙载夜宴图》表明,五代达官显贵虽然仍沿用用餐制度,但他们的姿势从跪坐到垂足而坐,变化很大。这是因为当时有椅子和支撑的高桌子。
上图_《韩熙载夜宴》描绘的是官宦韩熙载一家设宴夜宴歌咏乐享的场景
椅子和高桌子是怎么来的?答案是胡人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客观来说,不允许他们跪着吃饭。因此,他们的家具大多是高大的家具。随着胡人的迁徙,这种家具也传入中原,受到一批人的喜爱。比如《后汉书》记载“灵帝有好床好椅。”
隋唐以后更是如此,用高大的桌椅吃饭成为这一时期的常态,这也为席次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前提。用餐家具的改革是用餐制度出现的前提,而不是充分条件。
上图_宴席图,中唐初期,可以清晰的看到摆放整齐的筷子和盆中摆放的曲柄勺
晚餐制度最终形成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食物多样化。
西餐一个接一个上,而我们一次上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很简单,那就是餐具的问题。如果有八个人共用一顿饭,上四道菜,那么需要准备32个餐具。它浪费和占用空。我们中国人特别喜欢食物。“人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在这种情况下,一场宴会有十几道菜要来回端上?
二是配送模式的发展。
在古代,平均分配是生存的最后手段。然而,当食物过剩时,每个人都很难调整。晚餐系统允许人们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自己喜欢的食物,但是用餐分享系统不能满足这一点。
上图_ 1898年,五个清朝人在餐桌上吃饭
第三,街头文化兴起带来的传播需求。
宋代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以前的贵族文化完全不同的市场文化开始逐渐成为主流。有什么比同桌吃饭更感性的交流方式?
在这种情况下,分餐制逐渐取代了分餐制,明清以后,它完全取代了分餐制。这种同桌吃饭、同桌就餐、注重座位安排、菜肴安排、上菜顺序、烹饪敬酒礼仪的新饮食体系,逐渐成为中国人最喜爱的饮食方式。
当然,在当下的特殊时期,这种饮食文化开始受到健康观念的冲击,每当疫情肆虐时,“公筷”的呼声就会高涨。最后我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体系,以正餐为主,分餐为辅。这是中国饮食制度的发展史。
参考文献:
高克佳:中国餐饮体系的演变
刘雨露中式餐饮风格与桌面家具的关系研究
“分餐同吃:中国饮食制度社会心理变迁下的两张面孔”李永康
............................结束............................
本文为网易新闻网易新人文浪潮计划签约账号原创内容,已获账号授权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