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
3753字
阅读所有关于需求的内容
十分钟
这部作品是对历史博物馆专栏的贡献,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著作不是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次传播,违者必究。
作者:雾岛
这篇文章是由作者在某门课程结束时的作业改写的。
很多人习惯称之为“麻塔闫飞”的铜奔马,是中国最知名的文物之一,也是首批禁止出国展览的文物名录中的一员。它以造型灵动、结构巧妙、工艺精湛而闻名,但关于它的研究和争论仍在进行。本文将简述这一青铜雕塑的研究现状,并将其称为《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中的“铜奔马”。
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有一座高大的长方形夯土平台,人们称之为雷台,还有人称之为灵君台。这个土台早在明清以前就有了,上面保留着一座名为雷台寺的道观。但是很长一段时间,人们都不知道这个土台的来历。与马王堆汉墓的发现过程类似,1969年,当地生产队在雷台下挖掘战备坑道时,发现了一座汉墓,又称雷台汉墓一号墓。在此发现之前,该墓曾两次被盗,发现后被当地村民洗劫一空。之后,政府千方百计将村民带走的文物全部追回,甘肃省博物馆组织人员对墓葬进行科学发掘。这让我们看到了墓中出土的大量精美随葬品。甘肃省博物馆保存了相当数量的文物,其中有我们熟知的铜奔马。
铜奔马出自“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青铜雕塑——兴空——中国古代艺术铸造插图系列之五十八”
青铜奔马由青铜制成,重7.15公斤。出土时位于雷台一号汉墓前室整组铜车马的前端。青铜奔马根据具体形状可分为上下两部分,即上部的奔马和下部的飞鸟。奔马长45厘米,宽10.1厘米,高34.5厘米。马头修长,意气风发,五官生动;颈部细长,马鬃在后颈部用简单线条勾勒,与装饰方法的粗糙程度和头部的细致雕刻形成鲜明对比;身体部分圆润结实,线条相对简单;尾巴抬起,右后蹄与下方的燕子相连,右前蹄向前伸向后勾,左两蹄向后伸,整体呈现出奔跑的造型,与马实际驰骋的姿势和形象完全一致,凸显出运动感。各部分比例相对对称,造型灵动,保证了支撑点和重心的稳定,使整个文物完美平衡。考古学家在发掘过程中,在铜奔马上发现了红、白、黑三种颜色的彩绘痕迹,分布在奔马的口、唇、眼、鼻、鬃和身上。另一方面,发掘报告表明,奔马的马鞍和缰绳由于某种原因消失了。
较低的鸟本质上是铜奔马的底座。它位于铜奔马前腹正下方,背部与奔马右后蹄相连。鸟是整体飞行的,身体较小,翅膀向后斜伸,尖细,尾端扁平,底部扁平,鸟头回头看飞奔的马。将底座设计成鸟的形状,可以突出马在上面奔跑,蹄子离开地面的形象,可谓设计精美。
关于青铜奔马的实际使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实用器和明器。崇尚实用,被视为香马的标配器;主张随葬品的说法,将青铜奔马视为纯粹的艺术品,与一起出土的青铜车马一并考虑。
但不管怎样,公认的是,这匹青铜奔马在外观上非常出众。铸造方法是这种特殊形状的主要考虑因素。原件是一个整体,外观比较光滑平整,没有明显的焊接痕迹,应整体脱模铸造完成。1999年,国内一家工厂尝试制作石膏模具,整体铸造铜奔马复制品,经过两个月的研发,成功复制。此外,关于铜奔马的起源也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铜奔马是武威土生土长的,也有人认为铜奔马是武威以外制造的。
一般来说,墓葬中文物的年代测定与墓葬的年代测定密切相关,铜奔马也不例外。关于铜奔马的时代,有两种主流观点。一般认为青铜奔马应该是汉代的文物,具体来说是东汉时期的文物。主要证据来自与青铜奔马一同出土的铜车马队铭文,其中提到了只存在于东汉时期的官名“左奇千人”,这也是将雷台墓定为汉墓的主要证据之一。然而,著名学者季孙对此表示反对。他发现,雷台汉墓出土的一些五铢钱铭文写的是“五朱”,缺少东汉时期五铢钱铭文中必备的金字;此外,墓中出土的五铢钱只有1.6厘米大小,与东汉规定的2.5厘米相差甚远。这些墓葬中出土的五铢钱更符合魏晋时期私钱铸造的特点。由此,他推断雷台汉墓本身更有可能是西晋时期的墓葬,铜奔马也被季孙判定为西晋时期的文物。但据1992年在四川绵阳九龙山出土的一件陶制马首,其面部特征与铜奔马极为相似;此外,从形制来看,这种类似的奔马形象在汉墓的砖、石上多次出现。同时,“铢”旁金字的缺失也不能排除剪轮和篮圈对其的磨损,剪轮和篮圈对五铢的大小也有很大的影响。
1992年四川绵阳九龙山出土的汉代陶马头,出自《甘肃省武威市雷台出土铜奔马年代考》
其实无论是西晋还是东汉,至少可以确定青铜奔马的大致时间范围。目前关于铜奔马最有争议的话题在于这奔马是什么马,鸟是什么鸟。
先说说马的种类。中国养马的历史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反映,当时有专门养马的牧官。至于更早的齐家文化时期,出现了马骨。养马的悠久历史让中国人对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至于出现了像伯乐这样认识马的故事。汉代,马的形象成为汉代墓葬装饰中的常客。汉武帝教马,从西域引进阿拉伯马,与中国传统的蒙古马不同。蒙古马比较矮,阿拉伯马比较高。仅从形制来看,青铜奔马的形制更接近阿拉伯马制,即当时汉武帝常说的“天马”。有人认为青铜奔马应该是一匹血淋淋的马。但也有人认为这匹马是“天马”,同时指出它实际上应该是一匹艺术马,而不是现实中的具象马。它的象征意义远远大于它的现实意义。毕竟现实生活中马很难骑在鸟背上驰骋。
我们来谈谈鸟类的原型。因为这件文物以郭沫若先生的名字命名为“马踏闫飞”,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只燕子。诚然,这种鸟的翅膀与燕子的翅膀非常相似,但它的尾巴没有分叉,这不符合燕子的基本特征。这是反对者的主要论点之一,但到底是受选角条件限制,还是真的不是燕子,还是众说纷纭。另一种观点认为,这种上窄下宽、类似等腰梯形的尾巴更像鹰或隼的鹞尾,引发了进一步的争议。还有一种观点认为,这种鸟应该是艺术加工的结果,应该被视为神话中的“飞廉”或“金太阳”。有人认为“龙雀”这个名字是从东汉的“飞廉”演变而来的,是这种鸟的标准名称。根据这种鸟是“金太阳”的观点,汉代丧葬文化中出现了类似的图案,包括帛画、石像等地方,其形状与铜奔马的鸟完全相同。
神木大宝画像石出自《马踏飞燕》被视为“天马伴金黑”——解读雷台汉墓铜奔马的宗教研究
铜奔马的命名问题是从上述奔马和飞鸟的识别问题引申而来的。与上面提到的修复和原型识别相比,命名问题涉及到这件文物背后更多的时代和文化内涵。青铜奔马上没有铭文,给了后世研究者极大的想象空。流传最广的两个书名是《妈塔闫飞》和《童马本》。前者最早由郭沫若先生提出,基于以鸟为燕的认知;而后者侧重于奔马的识别,没有考虑到下面的鸟类,两者都有其局限性。其他类似的名称还有“马龙超阙”、“飞马飞阙”、“马踏飞隼”、“天马”、“飞莲铜马”等。以上名字都是基于对文物的直接描述。
也有人引用经典,从古籍中寻找更合适的命名方法。比如有人在汉代刘欣的《西京杂记》中发现了“文帝世代归来,有九匹好马,一只飞燕”的记述,于是用“飞燕”二字为铜奔马命名。另一位研究者根据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相马经》帛书,将这件铜雕命名为“天马捉吴”。有很多种方法来命名这些东西。
青铜奔马自出土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在20世纪70年代,当它第一次展出时,引起了全国的轰动,并引发了一波持续至今的研究浪潮。1983年,铜奔马被定为中国旅游标志。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一批禁止出国展览文物目录》,铜奔马与其余63件文物一起被列入名录。其重要性可见一斑。2001年,它的发源地雷台汉墓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谨慎的保护是为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在约会、形象、命名等方面。,关于青铜奔马的研究还处于激烈争论的阶段。希望以后能有更多关于青铜奔马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杜经纬,王琦人。武威发现铜奔马的历史回顾。档案。第3期,2009年,第34-37页
谭德瑞。兴空——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浪漫主义青铜雕塑—— 58。特种铸造和有色合金。第10期,2011年,第979-980页
李莉。青铜奔马和青铜战车。文物世界。第4期,2015年,31-36页
甘肃省博物馆。武威雷台汉墓。1974年第2期。87-109,174-191
甘伯温。甘肃武威雷台东汉墓清理简报。文物。第二号,1972年。第16-24页,第66-70页
洪。论雷台汉墓铜奔马的艺术价值。艺术教育。2010年第5期,第24、35页
夏永祥,卢少刚。铜奔马的整体铸造。铸造技术。第3期,1999年,第20-21页
梁新民。童本马出生于武威。丝绸之路。1993年第5期。第24-25页
何志国。甘肃武威雷台出土铜奔马年代研究。考古学。第4期,2008年,第85-88页
季孙武威出土的青铜奔马不是汉代文物。薛雪。第7期,2003年,第35页
长牛飞。浅谈武威雷台出土的青铜铸“天马”。敦煌学杂志。第1期,1984年,第93-99页
周本雄。武威雷台东汉铜马三题。考古学。1988年第5期。第460-464,456页
张金凤,牛红。“马踏闫飞”应视为“马天与吴金”——雷台汉墓铜奔马宗教教学解读。《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年第7期,第132-139页
李江。铜奔马应该叫“飞燕”。《晋阳日报》,1999年第6期,第103页
曹定云。武威雷台奔马铜雕应为“天马捉吴”——兼论天马的起源与发展。《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4期,第56-59页
尹国兴。揭开雷台汉墓的神秘面纱,济南:齐鲁出版社,2009
谢。中国养马史。北京:农业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