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回到周一的专栏:风味世界。
本周起每周一,我们都会推荐一本优秀的美食书/纪录片/人物/戏剧,为你带来风味的世界。
今天推荐一本解释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书,叫《来粉杂碎》,推荐人是黑陈数小青。
当世界还是一个孤岛
如今,中国有8000多家麦当劳和肯德基,而美国有4万多家中国餐馆。越来越多的中国餐饮企业走出去,这让老梅不仅领略到了中国美食的美,也开始了解中国地大物博,口味复杂。
*欧美华人圈
但以前不是这样。
300年前,北美人对中国零了解,所以对中国饮食充满了好奇的想象。《杂碎》开头,先做了这样一个概述。
在18世纪,由于英国东印度公司主导了亚洲的所有对外贸易,美国商人不能去中国或直接与中国商人打交道。人们对中国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一本《中华帝国志》。
本杰明·富兰克林和托马斯·杰斐逊都收藏了这本书,伏尔泰读完之后也成了中国的书迷。在这本书里,你可以了解中国的长城和北京的故宫,还可以读到孔子的座右铭。在关于宴席的部分,最美味的菜肴是“精心烹制的鹿鞭和燕窝”。
*微型厨房水槽
然而,这本书的作者从未去过中国,而是从长期生活在中国的耶稣会牧师那里收集了各种材料。
咽口水和鹿的生殖器,这些其实都是食物...可想而知,普通美国人听到这件事都震惊了。就像两百年前,中国人用各种各样的推测来描述“藩篱”。当时的世界更像是一个孤岛。
*搜狐
在徽菜馆菜单的显眼位置,胡适的一品大锅饭旁边有一个李鸿章的大杂烩。
这道菜据说与1896年李鸿章访美有关。今天,我们吃的是鸡肉、海参、火腿、鱼肚、鱿鱼、腐竹、鸽子蛋、五花肉、蘑菇和扇贝。但是菜单上的历史传说往往更加生动。
*检查信息
有一个版本是这样的:李鸿章到达美国,在大使馆邀请客人。没想到,“野蛮人”从来不知道中餐这么好吃,于是吃着吃着,不停地要更多的食物。这时厨房只剩下一些剩菜剩饭,很难应付。最后,厨师只是把其他的放在一个锅里煮,仍然得到掌声。
李鸿章的美式厨师
*老照片讲述故事
《来分斩》以相当的篇幅描写了李鸿章到达纽约的过程。
“北洋大臣李鸿章乘坐圣路易斯号轮船在纽约港登陆。他们窝着一个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从唐人街到第五大道,每个人都眼巴巴地停下脚步,翘首以待。自从他着陆后,他迈出的每一步,都有大批报社记者争相记录他的行为。”
*阅读数千
最重要的是,“在公众场合,每次李鸿章吃菜,记者都会密切关注——至少有些记者是这样做的。”
《时代》杂志的记者写道,在华尔道夫的晚餐上,他几乎没有吃到那些经典的法国名菜,但当仆人端上中餐时,他立刻胃口大开地吃了起来:“这道中餐有三个菜,分别是一只煮鸡、一碗米饭和一碗青菜汤。”
听起来像是像袁枚这样的病人或美食家会吃的东西。
*落后于时代
《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也几乎如此:“他几乎没碰过面前的美食,一滴酒也没碰过。当主人注意到这一点时,他让人们把杂碎和筷子放在他的桌子上。这时,他吃得很开心。”
然而,据《纽约晨报》更详细的报道,李鸿章在纽约之行中从未吃过杂碎,而许多报纸和新闻机构则一再声称他吃过。原因不难猜测,因为杂碎是大多数美国白人唯一尝试过的中餐,它已经成为他们心目中中餐的象征。
*满嘴食物清单
根据《来分斩》5-6页的考证,“李斩斩斩斩”并未出现,但书中也说李鸿章访美确实在纽约掀起了一股中国热,或者说是中餐热。“人们蜂拥到唐人街找古董吃杂碎”。
《布鲁克林霍克》中写道:“女士们,如果你想在晚餐中加入一些新鲜的东西,不妨试试这个——用李鸿章厨师最喜欢的食谱做一桌原汁原味的中餐。这是中国公使李鸿章在纽约华德福期间吃的所有食物。”。
*搜狐
那么,杂碎和美式中餐有什么联系呢?在美国有一种“中式”配菜,叫做周杂碎。大多数中国人可能连这道菜都没听说过。是肝腰煎,清肝煎,还是水煎?
据记者介绍,“杂碎”是用豆芽、鸡胗、小牛肝、海飞蛾鱼、猪肉、鸡肉等很多我认不出来的食材炖出来的美味。虽然看起来很神秘,但味道很好。"
美国人最喜欢的菜是“杂碎”。准确地说,“杂碎”的名字应该是“杂碎”。“杂”是混合或混合的意思,而“穗”是小块或小块的东西。两个字放在一起,最常见的解释就是“杂”。从烹饪的角度来看,“杂碎”指的是一锅含有大量不同食材的焖菜。
从字面上可以看出,美国人眼中的杂碎,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丰满的肠子、挺括的腰花,甚至是嫩嫩的猪蹄,毫无关系。在美国,人们已经独立开发了自己的杂碎食谱,尽管听起来更像意大利面食谱。
正如《晚报》的作者所说,“杂碎”其实是“杂食”的别称。今天,当新英格兰和中西部的人们自己制作杂碎时,他们使用的食谱几乎与20世纪初的食谱相同。下面是“美国杂碎”的食谱:在锅里加热黄油,加入碎牛肉,加入西红柿和洋葱,慢慢煮。最后,加入沥干水分的通心粉或意大利面。
请问这是杂碎吗?
杂碎在美国的盛行影响了文化的方方面面,甚至催生了许多歌曲。一位早期著名的爵士音乐家的作品叫做《剁长号》。当然,我们更加熟悉这位灵魂歌手,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因为他的代表作《多么美丽的世界》。
*洛林音乐
美丽的世界怎么会没有杂碎?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餐逐渐被大洋彼岸的人们所认可。然而,在大多数美国人的心目中,中餐仍然是左鸡、蔬菜春卷、橙汁鸡块和招牌蛋糕。然而,信息交流的增加也让他们接触到了真正的中国食物,比如北京烤鸭。
电视剧中用筷子吃饭
《来分斩》用很大的篇幅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国美化冰,逐渐走近的烤鸭的角色。通过安德鲁·科伊的讲述,我们知道中国不仅有著名的乒乓外交,还有美味的烤鸭谈判。
1971年7月,基辛格和他的助手到达北京。在与周恩来就中美关系和世界政治局势进行激烈辩论时,当基辛格准备酝酿强硬言辞时,周恩来打断了他的话:
“在我看来,接下来你必须说一些关于中南半岛的事情,这需要讨论很长时间。我们为什么不先休息一下呢?否则,你会太紧张,鸭子会感冒的。”
在随后的访问中,每当谈判陷入僵局时,周恩来都邀请美国人品尝烤鸭。国际关系非常昂贵。
然而,太平洋两岸仍有许多无法握手言和的饮食习惯。比如早在18世纪,美国商船就在太平洋岛国捕捞海参,晒干后卖给中国。但被中国视为高档食品的海参,却被自己避而远之。
*搜狐
从尼克松访华和中美建交,就能看出端倪。
对中方来说,今天晚上不仅仅是国宴,更是一场友谊晚会走进国际舞台。在过去的七个月里,在先遣队访华期间,中国人一直在测试这些美国人的口味。几经调查,美国人终于在斯通登陆——中国礼宾部终于向他们保证,尼克松总统这次中国之行不会吃海参。
其实关于这种中西美食的审美差异,英国作家傅夏的《鱼翅与花椒》中也能找到细微的描写。
“对于学习欣赏中国美食的西方人来说,味道是最后一道防线。结束了,你真的进去了。但越走越有可能面临一场狂野的旅行,这会让你面对自己最糟糕的偏见,童年的噩梦阴影,甚至会激起一些弗洛伊德式的偏执幻想。...花一点时间想想英语中的一些单词:“可怕的,滑溜的,黏糊糊的,咯吱咯吱的,嘎吱咯吱的,咯咯咯的”...而这些恰恰是中国烹饪中最受欢迎的口味。”
你的蜂蜜,他的砒霜。今天,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一些饮食习惯,由于文化差异,仍然处于同样的情况。当世界高速连接时,人们的口味和心中依然存在孤岛。
好了,“杂碎”就到这里。
想必大家已经感受到了,作者Andrew Coy的出发点是梳理中国食品在美国的发展,辐射和覆盖双边关系的发展历史。因此,这不是一本烹饪书,甚至不是一本美食书,而是一篇通过食物文化比较的研究论文。
* ArcheX
《风味世界》导演组在接到选题后,首先要阅读大量的基础书籍和完整的读书笔记。这本书在基本书单里。它不是对专业烹饪技术和杂碎历史的介绍,但从这些不太有趣的话中,我希望导演能有两个方面的味道:
首先,不同国家的人对杂碎和美食有不同的理解。
第二,即使在微小的食物中,我们也能看到文化、历史和世界的面貌。
但是,我记得几年前第一次看这本书,笔记里只写了六个字:“有趣,不好吃”。哈哈。
排版:风味君
头像:《风味世界》第二季
图像部分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