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6年9月30日上午,在太阳完全升起之前,北京已经迎来了忙碌的一天:
街边小贩早早摆摊,一边准备热气腾腾的早餐,一边卖命;街上的行人看起来行色匆匆,无论是历朝初年的大臣,还是上班的人,脸上依然困倦,麻木地开始一天的工作。
今天的北京城似乎和往常没什么不同。
早上9点,西南方向的王巩工厂传来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像是巨兽的吼声。噪音很大,就连在紫禁城深处的明熹宗也听得清清楚楚。
与此同时,街上的人们惊恐地发现,一片巨大的蘑菇状乌云从声音传来的方向升起,覆盖了北京的大部分地区。
爆炸后不久,北京出现了“血雨”。血雨是由石头、人体残肢和鸟的尸体组成的。它经过的地方充满了悲欢离合,原本繁华的北京城一下子变成了人间炼狱。
这就是发生在明朝天启时期的“王公厂大爆炸”,所以也叫“天启大爆炸”。
这次爆炸之所以在中世纪历史上如此著名,是因为以下几点:
首先,力量是巨大的
据《明宫史》、《明季北略》等相关古籍记载,爆炸造成至少2万人死亡,数万间房屋被完全摧毁,无数巨石和瓦砾带着冲击波飞上天空空,造成许多行人死亡。
巨大的爆炸甚至将一只重达5000磅的石狮震出了顺城门。
在故宫工作的2000多名工匠被从脚手架上摇下摔死。
宫廷仪仗队里的大象因为惊吓从大象房里逃了出来,跑到街上踩死了无数人。
一些官员也难逃一死。当时在清宫做报道工作的贺、潘被活活打死,连也差点在被打死。
据《天边府抄》记载,大爆炸发生时,明熹宗正在清宫吃早饭,突然大殿震动,皇帝放下饭碗,起身向交泰殿走去。
因为及时逃跑,他们没有被倒塌的大殿杀死,反而是伺候皇帝吃早饭的太监殉国了。甚至不满一岁的王储朱慈焕也在爆炸中丧生。
第二,范围广
爆炸影响范围很广。根据当年目击者的记录,爆炸的声音传遍了北京,甚至当时首都周边的河西、通州、密云等地都受到了影响。
“血雨”登陆范围将覆盖阜成门至星步街,长2000米,宽6500米。
根据后来学者的推测,大爆炸的破坏半径约为750米,面积高达2.25平方公里。至于爆炸形成的撞击面积,是无法估量的。
三、异常现象
在记载天启大爆炸的古籍中,他们都提到了这样一个现象:
“死者和伤者都是赤身裸体的。”
比如明熹宗的太监刘若愚,在他的《明宫史》一书中记载:
“在死者身体残缺的地方,无论男女都是赤裸的,没有死去的人会被他们的衣服和帽子震惊。”
目击者称,爆炸发生后,许多死伤者在街上赤身裸体。
甚至有一个乡绅,在爆炸的瞬间,他的衣服、鞋袜都不见了;
另一个人躺在地上,因为他的腿擦伤了,不能动弹。他目睹大多数幸存者赤身裸体地跑来跑去,有些人用瓦片盖住下半身,有些人用半个脚环盖住下半身,还有些人穿着床垫或床单。
事后,人们在离爆炸较远的西山、平昌等地发现了大量的衣服和首饰。
此外,还有一些现象困扰着后世的研究者。
比如某政府连长外出拜访客人,爆炸发生后,一群7人失踪,与此同时,一辆据说是花一千块钱买的宝马不见了;
有一辆女轿子经过承恩寺街。爆炸后,我看到破轿子还在现场,女人和轿夫都不见了;
另一边,一辆女轿子经过虹萱寺街就幸运多了。轿子顶被爆炸吹走了,轿子里女人的衣服都没了,人却没事。
四、不同意见的原因
这一系列奇怪的现象引起了后来研究者的许多猜测:
首先是火药爆炸理论。
这也是大多数人都认可的,因为在明朝时期,王巩工厂是一个专门生产火药的地方。以当时的技术,火药因储存不当而爆炸的情况并不少见。
《明朝五行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天启六年五月,乌审会在王巩工厂遭遇了一场灾难,地面上有许多雷电。火药自焚,烟尘弥漫空,四五里外,一天比一天黑”。
然而,令人怀疑的是,当时被视为主流的黑粉,其威力普遍较低。即使王巩工厂储存的火药全部被点着,也不可能产生“死伤数万,房屋千余间”的后果。
而且炸药的爆炸也无法解释死伤者“全裸”的现象。
其次,龙卷风理论。
龙卷风的破坏力很强,对树木、房屋、农作物等都有影响。可能被一个空横扫,撕成碎片,很好地解释了死伤者全裸,而衣服和首饰则出现在西山、平昌等远离爆炸的地方。
但据史料记载,爆炸发生时,没有人感觉到强风的存在,说明当时没有龙卷风。
还有陨石撞击理论。
有学者认为天启大爆炸可能是陨石撞击造成的。
因为书中的一些描述非常符合陨石撞击的特点,比如:
“有几尺深的坑,云直上,像灵芝,向东北滚动。”
——刘若愚《明故宫史》
“平地陷在两个坑里,长约三十步,宽十四五步,深两尺。”
——朱彝尊《日光下的旧闻》
陨石撞击引发的地震也解释了北京房屋震塌的原因。
但同样的,这也不能解释死者赤裸,5000磅石狮被摇晃数英里的现象。
同时,一直重视天文观测的中国,肯定会记录陨石坠落的事件,但事实是,在专门的天文水利观测记录中并没有事故的痕迹。
因此,陨石撞击理论很难解释。
除了以上三点,人们还提出了地震理论、外星人理论、大气静电理论、热核高能强爆炸动力理论等等。
然而,无论是哪一个,都不可能提出无可辩驳的证据,导致了古今著名地震的爆发,成为一个永恒的谜。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