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钟健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中国恐龙研究泰斗杨钟健的七部游记

栏目:体育 2021-09-27 10:09:27
分享到:

微信ID:三联舒通

“生活需要阅读和新知识”

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创始人、中国恐龙研究大师杨的七篇游记,记录了他一生中重要的学习、考察和科研经历。它不仅是一个人的历史,也是古脊椎动物发展史,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

游记是一种特殊而重要的体裁,特殊时期特殊人物的游记往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侧面。杨先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恐龙研究专家,被业界誉为“中国恐龙之父”。除了专业研究,他知识丰富,不仅精通英语和德语,还熟悉拉丁语和希腊语,热爱诗歌和散文写作。在长期的实地考察中,他非常重视记录自己的所作所为、所见所想。他一生写了七篇游记,分别是《远走他乡之愁》《西北一段》《一段一段》《抗战看河山》《新视野》《外国印象》《访苏两个月》。这些记录的“剖面”是指实际观测到的地层剖面,反映其地质构造和科学内涵;另一个是生活的侧面。我们将把它们合并成三本书供读者阅读。

《伤逝》是老阳的第一部游记,描写了1923年留学德国和回国的经历。行程从陕西省滑县出发,途经北京、上海,经海路前往欧洲,途经中国香港、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到达欧洲后,他前往博物馆,在慕尼黑、巴黎、柏林、伦敦和瑞士进行地质调查,然后从慕尼黑取道维也纳、华沙和莫斯科,再从西伯利亚回到东方三省。持续了将近五年。当杨年轻的时候,他在学习后参观了欧洲的博物馆和著名大学。他对欧洲科学和人文的发展,以及人们的外貌和精神状态感到好奇。而国内外的不同情况也刺激了他。正如他所说,这次旅行充满了“喜忧”,不能完全融入学习的快乐,也不能完全享受。一方面,老阳对国内局势持乐观态度,但同时,他对胜利的日子何时到来充满了不确定性。他一方面意识到在中国大力发展科研和科普宣传的必要性,但同时又因为没有获得博士的“虚衔”而自卑,常常有“做学问没有任何用处”的意思。这种心情给这本书带来了沉重的时代感,这与书名中的“悲”字息息相关。

在沙尔山河岸边的明兴南郊

当这本书在1929年首次出版时,它得到了许多老阳朋友的支持。包括封面的起草人纪先生和为这本书作序、画插图和写第一首诗的王德重先生。1925年考入北京大学后,他与杨相识于“学会”,并担任杂志主编,积极宣传马列主义,声讨军阀。1939年,他在美国获得经济学博士后学位后回国,在农业经济学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包括Farm Management。他从小聪明好学,是一个很有勇气的进步青年。杨先生与他有着深厚的友谊,视他为“朋友”。《伤逝》的前几部分以书信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是互相欣赏和志同道合的默契。

《出国的悲哀》第一版封面

另外,书中提到的与作者有朋友的人物都是临时作秀。以这里的一个人为例。孙云铸先生是中国古生物学的创始人,20世纪20年代曾在德国哈勒大学学习。1927年,他在去哈茨的地质旅行中遇到了老阳,他们计划成立中国古生物学会。这是中国古生物学的里程碑事件。

老阳写完《远走他乡的悲哀》,把稿子送到北平平摄编辑出版,然后又出发了。受翁文浩先生委托,先后赴山西西部、陕西西北部考察三个月,后赴东部三省考察不到一个月,再参加赴内蒙古二连浩特东部地区的中美考察团,最后参加中法科学考察团,从张家口出发,向西到吐鲁番、乌鲁木齐,再经西伯利亚返回北平。杨四次游历的经历和感受,被收录进由翁作序、1932年出版的《西北篇》一书中。老阳说“几乎从天气,下至地理,甚至沧桑,世态炎凉等等”,所有的一切都是“切得深或切得浅”。值得一提的是,中美考察组和中法科研组这两个中外合作考察项目,在历史上有着丰富的色彩,而老阳作为亲身经历记录下来的细节更是极具价值。

中法研究组履带车

《剖面图》记载了1932年至1936年间,杨先生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四川、广东等地进行的地质古生物调查研究。和以前一样,老阳记录了他在旅途中的观察和感受,并成为了一张游记。什么是简介?正如翁·文浩在序言中所说,“它是解剖我们要研究的东西”。老阳将此游记的内容归纳为三条:第一条记录地质知识,第二条记录沿途风景,第三条记录民俗风情。特别强调的是,旧社会的一些游记文字优美,是不朽的杰作。然而,描述与事实不符。比如山必须站在墙上说月亮无非是玉兔;更有甚者,幽龙门会提到于霞,吐鲁番会被称为火焰山。因此,新游记必须给人准确的知识,正确记录每个地方的地质背景、地理条件和人文情怀。这种写作意图在《看抗战河山》中更为突出。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被视为第二故乡的北平沦陷了,老阳带着悲痛于当年11月离开北平,后辗转湘、滇、川、陕到新疆,再回到北平,历时六年。实地考察是在国家衰落和困难时期进行的。老阳尤其感受到了我国山川之美和物产之丰。用“锦绣山河”、“地大物博”来解释清楚是不够的,要用实际的描述和科学的解释来记录。更有甚者,老阳看到外国人对我国的自然地理有详细的考察记录,而类似的书籍自从失传多年后,在我国边境地区从未出现过。他震惊了,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地质科学发展的必要性。

这两本书的出版并不容易,尤其是《侧影的侧影》充满了曲折。这本书完成于1937年,交给了龚宇学会的顾颉刚。计划送往商务印书馆加入龚宇系列的出版。那一年恰逢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商业无法印刷,原稿直到1950年才找到。1973年,年事已高的老阳仍然痴迷于这份手稿的出版。他向同事求助,甚至说“纸可以不用那么频繁,印本可以减少到三四百份,插图和印版可以涨价拿掉”等。他的话谦逊而认真,让人感到悲伤。即便如此,在那个混乱的时代,它还是没能得到自己想要的。直到2008年,这本书才首次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次和其他六种游记一起重印,真的是一种回归的感觉。而《在抗战中看河山》是由独立出版社出版的,但也很难。按照老阳最初的计划,他会在书中添加一些路线图和风景照片,但由于战时的困难,他没能如愿,翁文浩先生忙于政务,没有花时间下命令,这是相当令人遗憾的。不过,老阳还是对卢扎增先生的慷慨相助表示了由衷的感谢,并意识到“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下,要把这本看似无关紧要的书印出来并不容易”,可见这位学者的豁达。

“外国文章”有三种,分别是20世纪40年代的欧美游记和50年代的苏联游记。《新视野》写于二战后期。他从重庆出发,飞到加州,辗转迈阿密、纽约、华盛顿、波士顿等地,参观了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大学地质系和当地博物馆,又去了加拿大、墨西哥等地,后来又回到美国,得知太平洋战争结束后,又去了英国,参观了伦敦、剑桥等地的地质古生物研究机构。之后,他从美国回到中国。这时,中国已经赢了,他非常高兴,对国家的未来充满了新的希望。这次欧美之行,除了他自己的行程、饮食和日常生活之外,老阳对国外研究机构和博物馆的情况有相当的介绍;此外,还描述了外国经济文化的发展,经常有“什么时候能实现”的感叹。他听到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消息,与美国人民分享他的喜悦。回国后,他看到了中国灾难性的局势,自然对国民经济的复苏,尤其是学科建设有了新的憧憬。这本书的第一版于1947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封面由张题写。1986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将这本书再版为《现代中国人看世界》系列。对于这次欧美之行的学术专业问题,老阳在《外国印象》中有详细的记述。这本书的最早版本由文同出版社于1948年出版。用老阳自己的话来说,“把旅行过程中印象最深的人,综合列为专题,一一描述”。其中,有对美国地质机构、博物馆、学科发展、学者简况、最新研究成果的系统介绍;此外,还与我国的学科情况进行了比较,指出了哪些是适合我们带老人的,哪些是不值得学习的。老阳在中国建立了古脊椎动物学。许多新的成就仍然归功于老阳当时的规划和运作。近年来,有学者将其命名为“杨之中”,以表达对饮水思源之情。

与巴伯和舒尔茨一起参观内布拉斯加大学博物馆

1956年8月至10月,杨先生应邀与他的同事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的周明珍、赵、南京古生物研究所的司行健一起访问苏联。回国后写了《两个月访苏》,1957年在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记录了老阳在苏联的经历,特别是他与苏联古生物学家的交流,以及他在各地的实地考察和访问。通过文字,我们可以一窥当时苏联的国家面貌和科研实力,了解苏联的古生物学家,领略当时中苏之间真挚的友谊。

杨一行穿过红场

中国地质学家和地理学家翁·文浩先生说:“我们研究地质的人有最多的机会去旅行。背着布袋,拿着锥子,研究地下的丰富,追寻古代史,是我们的职责。但除了敲门砖之外,经过的地方的山川、形势、人情、物产都有研究价值,往往与我们的石头有关。”“这些游记是杨先生科学观察和通俗写作的结晶,也是很多读者看到科学意义的绝佳方式。”。希望老阳的旅行能让我们展望那个时代,获得今天的知识和感情。

出国/西北段的悲伤

作者杨

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21-7

抗战时期的剖面/河山

作者杨

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21-7

新视野/外国印象/对苏联为期两个月的访问

作者杨

生活阅读新知三联书店202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