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是荒谬的。如果被乾隆毁了,中国国家图书馆、欧美、日本博物馆、图书馆的《永乐大典》残卷从何而来?原《永乐大典》早已消失,抄本的消失是清政府的忽视、官员的自盗、义和团运动的破坏、列强的破坏和抢劫造成的。那么,我们来明确一下《永乐大典》流传的源头。
首先,《永乐大典》其实有两卷。明太祖朱迪命、姚主持编纂,永乐五年定本,永乐六年抄本。全书22877册,目录60种,图书11095册,约3.7亿字。这就是永乐大典的整体规模。因为规模太大,只是一本书,复印时间太长,打印相当困难。除此之外,朱迪编纂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将“文志”纳入自己的“文志武功”之中。有了这本书,这是一个辉煌的成就,他不想用它来传播知识和文化,所以他只保留这本书,不需要更多。从那以后,这本书一直藏在南京。可见明朝皇帝几乎没有读过。
当然也有例外。有一个皇帝真的很喜欢看永乐大典,那就是嘉靖皇帝。由于嘉靖皇帝朱厚熜和永乐皇帝朱迪都是作为外族分支继承皇位,与大臣们发生了争执,嘉靖对这位始祖格外重视,将庙号由“太宗”改为“成祖”,甚至喜爱永乐大典,经常随身带着几本书。于是在嘉靖四十一年,皇帝下令复制《永乐大典》。因为工程太大,四十五年才完工,直到隆庆皇帝继位才完工。相传,原件将归还南京,原件将存放在紫禁城的文远馆,副本将存放在皇帝石密。所以后来故宫里的东西,永远是抄本,而不是原件。
然而,原本应该归还南京的《永乐大典》却从此杳无音信,再也无人能见。它的下落一直是个未解之谜。目前有很多观点认为嘉靖太喜欢这本书了,于是命人藏在他的皇陵永陵。调查的结果是,永陵的地宫已经完全被淹没,所以如果是在永陵,显然已经完全被破坏,没有恢复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