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锡拉丘兹的困惑
今天,在河南,山东,河北,安徽...甚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还有一首歌广为流传:“问我的祖先从哪里来,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古老的祖屋叫什么名字,大榕树下的老窝。”
还有一些关于洪洞大槐树迁徙的故事。
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给孩子看他们的小脚趾甲,说以前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搬出来的最小的脚趾甲都是两瓣的。这是对明朝惊天动地的“老鹳巢下”的痛苦记忆。
明代移民
据记载,从明朝洪武三年到永乐十五年,明朝先后从山西平阳、泸州、泽州、汾州办理手续,经过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领取了“赵平四川之资”,然后移民到全国广大地区。
就这样,明朝初年,数百万移民通过洪洞县的大槐树迁移到全国各地。他们的时间、规模和影响不仅在中国历史上空之前,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民国时期国槐的迁徙路径
元末战争后,朱元璋统一全国。然而此时江山满目疮痍,山东、河南、河北多为无人居住地区。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平衡人口,使天下太平,巩固明朝的统治,朱元璋在明朝洪武时期采取了移民政策,按照“四户留一,六户留二,八户留三”的比例进行迁移。
历史背景
1.黄河正在泛滥
“石头人有一只眼睛,挑拨黄河与世界为敌。”
元朝时,黄河放任自流20多年,造成中下游大片土地成为沼泽。
据《元史·王行芝》记载,从元末至郑铮元年至26年,几乎每年都有严重的水灾。最近四年,黄河在曹州和汴梁执行了三次死刑,人民搬迁了45.8万户。同年5月,集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白晨、临颍等县发生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百姓受灾。至第八年正月,河定至济宁路。23年7月,河水决定去东市,平静地生活,没有城墙,漂浮着房子,淹没所有生物。26年2月,黄河从北方向东明、曹州、濮阳、集宁迁移。
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淹没了城中许多村庄,没有留下民居,死伤无数,村庄和城市变成了废墟。人们被洪水冲走了,无处可住。许多地方荒芜了,村舍变成了废墟,肥沃的土地被淤塞成了海滩,没有自己的居民经常在瘟疫中丧生。
古槐树的旧貌
2.战争不断
元末农民战争持续17年,主战场在黄河下游和黄淮平原,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无歌舞声千里”。就连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中,元季之战受害最深,累积成一座居民稀少的小山。”
靖难之役后,永乐皇帝迁居北京。河北连年战乱,人死了,大平原河北一个人也没有。永乐皇帝立即下令,派10万军队去监督和拘留,把山西的许多人转移到河北和其他人很少的地区。
古槐树的旧貌
3.山西局势
山西晋南地区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在元末战争中,相对和平得以维持。另一方面,也正是那几年天气好,粮食充裕,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中原人也逃到了那里。
大槐树移民须知
移民方法
明代移民的方法和步骤一般包括遣返、军用战车、商用战车和民用战车。更多的时候,是靠招兵买马逼出来的。
给四口之家留一个;给六口之家留两个;一家八口留三口”。
所有移民都必须在洪洞县广济寺办理移民手续,领取“视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在官兵的监督下,按照官方指示向中原各地迁移。
根据民间传说,当时的政府提前贴出公告:除了广济寺大槐树下的人,其他地方的人都会搬家。有些传说限制任何想搬家的人有朝一日到大槐树下报到,不想搬家的也必须到那里的政府报到。
结果,当数千人聚集在大槐树下时,政府出人意料地动员了大量官兵,一举包围了大槐树,没有留下一个人迁徙,无论男人、奴隶、老幼。
不服从的人用绳子捆起来,一个个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送下不得不服从。呆在家里的老弱病残听到这个消息后都来了。自然是“叶娘的老婆抢着送行,拖着衣服,拦路痛哭”的场景。
当时的洪洞县是平阳人口最多的县,位于交通要道上,北通幽岩,东接齐鲁,南接舒勤,西接和龙,北接广济寺,也是唐宋以来的驿站。明朝政府在这里设立了一个局,派出工作人员,集中移民队伍,发放四川省会的照片。
这些都决定了洪洞县广济寺的命运。
移民程序
明代移民迁徙十八次。其中洪武时期有十次,永乐时期有八次。涉及18个省、500个县、881个姓氏。
朱元璋还制定了有效的移民政策。所有移民的耕地,都由法院划拨过路费、耕牛和种子,免税三年。
移民分布
根据《明史》、《明史录》、《日本知识午录》等正史和史书笔记的记载,洪洞槐花移民分布在30个省市的2217个县市。
河南123个县市,京津冀142个县市,山东109个县市,山西104个县市,江苏、安徽、湖北、湖南316个县市,陕西、甘肃、宁夏182个县市,黑龙江、吉林、辽宁171个县市,浙江、福建、江西、广东227个县市
地名和村名
山西移民来到中原地区,看到这么多良田没有耕种。当时他们惊慌失措,有的赛马占了地,以马蹄印为界,谁圈住就是谁;有的用犁来占地,围着地犁地,地就归我了。
如果你有土地,你会建造房屋和村庄,有些会根据地形建造,叫做一个斜坡、一个坑、一个河口和一个海湾;有的按自己的姓氏叫一个村或一个村;有的是基于不同的行业,种菜的叫菜园;会榨油的叫榨油机;会造纸的人叫造纸厂。也有人根据建成的房子取庄的名字,建瓦房多的叫瓦房;如果有很多平房,就叫平广场;盖楼有许多建筑。很多地方有很多以“屯”和“营”命名的村庄。如丁官屯、马坊屯、瓯山屯、张颖、李颖、孟赢等。
这些村庄和营地的起源大多是由明朝洪武至永乐年间的军队、人民和商人造成的。
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中原地区,尤其是河南、山东地区,有一半以上的村落是明朝建立的。
历史典故
1.民谣
黄淮一带流传着一首歌谣:“问我祖上何处来,山西洪洞的大槐树;古老的祖屋叫什么名字,大榕树下的老窝。”
根据民间传说,移民通常在秋收后离开,以积累更多的定居费用。在飒飒的秋风中,树叶飘落,一个个老鹳窝更加显眼。移民们拖着孩子在路上,忍不住回头再看看家乡。
路远了,村舍不见了,只看见高耸的槐树和散落在上面的老鹳巢。因此,这棵大槐树和老鹳窝成了家乡的象征。
大部分地方志、家谱、墓碑、口头传承一般来自洪洞县,也有一些是针对某个村庄的,如桃园村、大水巷、窝疃村、老屋村、双龙街、东门里、双狮子胡同等。
2.诗意
清朝末年,在曹州有一个叫景大器的官员。当地人听说他是洪洞人,他像见到家人一样深情。也有人翻出族谱给他看,他的祖先也是洪洞人。非常感动,景大器和另一个洪洞人,山东官员刘子林商量,筹集资金修复古槐树遗址。这个讨论得到了一些洪洞人的支持。
于是,他们在大槐树旁建了碑亭和牌坊。牌坊横幅两侧刻有四首古老的怀旧诗,其中一首写道:感动人的往事追忆似水年华,晚风烟云窗棂一贴而来。贾母帮助穷人纪念,但仍然离开了藏经楼。
景大器等人还编著了《山西洪洞古大槐树志》。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外“寻根热”的出现,洪洞移民成为关注的热点,关于洪洞移民的研究数量可观。
3.解决问题
传说当时一些不愿意移民的男女老少被双手反绑,在官兵的护送下出发上路。当你需要大小便时,你对着被护送的士兵大喊:“松开你的手,我要方便。”
过了很久,我懒得费口舌,只是喊:“接手。”从此,排便成了另一个代名词——解寿。
4.物理性质
据移民后的后代说,他们有两个特点:“走路的时候会背手,还有两个小脚趾甲。”背着手走路是因为你的手被绑在背后很多年了,成了习惯。
有两个小趾甲,意思是脚的趾甲盖上有一个垂直的图案,乍一看像两个指甲。“谁是古槐搬来的,脱下小脚趾的鞋子检查一下形状”。但是洪洞移民有这个特点。
一个更流行的传说是,军官和士兵害怕在移民的路上逃跑,所以他们被告知脱下鞋子,在每个人的小脚趾上切一把刀作为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