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网上看过这么可笑的视频。视频中,爸爸正在辅导孩子的数学作业。反复教孩子9分后,爸爸问:“6+3=几分?”,孩子颤抖着回答“等于9”。爸爸又问:“9可以分成6个几个?”想了很久,孩子没有回答,旁边的父亲怒不可遏。
视频中,孩子马上就要上一年级了。为了适应小学一年级的课程,父亲每天下班后都会给孩子备课。像数字拆分这样的课程已经教了无数遍了,孩子还是不会。相信家长在给孩子教数学的时候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很明显,这只是问号改变了它的位置,或者只是它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为什么就不能这么简单地转个弯呢?
面对孩子的“生死未卜”,心急的父母可以第一次、第二次追随诱惑和恩惠。第三次和第四次他们看着孩子看似无法理解的表情,就想给他胖一顿;耐心的父母会对孩子说:“别担心,锻炼孩子的数学思维,他们就会开始理解”。
所谓“启蒙”,就是帮助孩子建立数学思维的过程
不知道家长有没有发现,拿着不同的玩具问孩子:“两个积木三辆车多少钱?”孩子几乎可以脱口而出“5!”直接问孩子“2+3=?”相反,孩子们需要思考一会儿才能回答。这是孩子缺乏数学思维的表现。
数学对孩子来说是抽象的。根据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说法,4-7岁是具体思考的时期。孩子的思维往往是有形的、有形的,他们不仅不能理解数学这样抽象的东西,而且也不喜欢。孩子要想快速理解抽象数学,就要物化数学。
通过可视化数字和建立数学思维,孩子理解数学就不那么困难了。
如何建立孩子的数学思维?
1.数字化为物理计算
建立孩子数学思维的第一步,就是用看得见的水果、木棍、玩具等物体将抽象的数字形象化,这样孩子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这时我们只需要列出一些加减法题,让孩子根据物体的排列完成计算。
比如给孩子的问题是7+?=10,让孩子拿出10根棍子,再搬出7根棍子,答案很明显。
2、根据配体的数量
将数字1-9写在足够大的纸壳或白纸上,或者准备一张数字卡片。让孩子根据卡片上的数字填写与数字相等的项目。填充的物品不限于任何类别,可以是水果、玩具、衣服、杯子等。,只要他们能匹配数字。
3.用生活实例解释抽象知识
我们教孩子数学的时候,只教2+2=4,不告诉他们原理,就是告诉他们只需要记住答案,自然只会死记硬背,不会主动思考。
在德国公立小学的教科书中,加法的起源是用镜像原理来解释的,这也可以增加孩子对空的概念,增强孩子对物体的立体感。
4.总结规律
德国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课就是教孩子总结规律。老师会在黑板上准备一些颜色清晰的小球,先说明这些球的排列有什么特别之处,然后让孩子按照获得的规则继续填充后面的球。总结规律是学习数学必不可少的能力,可以提高孩子的数学归纳、观察和专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