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十年来盛演不衰的老电影《英雄儿女》中,志愿军战士王成那一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曾经激励鼓舞无数中国人。
同时也让演员刘世龙塑造的舍生忘死的英雄王成,成为亿万人心中难忘的银幕经典形象。
英雄战士王成的形象,无论在当时还是在今天,一直都在产生着巨大影响力。
2005年,演员刘世龙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金凤凰特别荣誉奖,2017年9月16日,刘世龙再次荣获第31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
不料在后一次获奖十一天后的2017年9月27日,刘世龙因病在长春病逝,享年87岁。
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给他颁发的终身成就奖,当时由刘世龙的儿子刘晓阳到场代领,刘晓阳现场还转达了一封刘世龙写给大家的信。
老艺术家在信中,深情感谢了中国电影和长春电影制片厂,他还感谢了广大电影观众多年对自己的关爱,并且寄语年轻电影人“珍惜你们所从事的职业”。
影片《英雄儿女》中王成,是刘世龙电影表演生涯中最成功的艺术代表作。
由他倾情塑造的志愿军战士王成,既热情、质朴,充满朝气活力,身上又有着真挚的兄妹情、战友情、父子情;同时又坚毅、勇敢、不怕牺牲,有我无敌。
王成在独自一人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剧情中,表现得惊天地、泣鬼神。他气壮山河、视死如归,将英雄战士的精神境界高度升华,令人心情澎湃,禁不住热泪湿襟。
从史料中了解。刘世龙不但是一名著名演员,也是一名抗战老战士。
1930年,他出生于安徽淮北石台镇新石台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父亲在1938年参加了抗日游击队,姐姐也随父参加革命,母亲主持农村妇救会,刘世龙家一度成为党的地下联络站。
9岁时,刘世龙进入苏鲁豫抗日根据地,战争年代多在根据地和部队宣传队、剧团从事演出宣传工作。1946年担任二野7纵19旅宣传队豫皖苏军区文工团戏剧队队长,同年成为共产党员。
1949年,他担任二野16军某师文工团戏剧队长、文工队队长,建国后被部队保送到西南人民艺术剧院戏剧系学习,之后又被西南军区推荐到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学校学习 。1953年毕业后被分配到东北电影制片厂担任演员。
刘世龙曾在四十多部影片中扮演角色,包括《董存瑞》《妈妈要我出嫁》《复试》《古刹钟声》《黎明的河边》《并肩前进》《草原晨曲》《海上神鹰》《鸿雁》《独立大队》《钢铁巨人》《锁龙湖》《严峻的历程》等。
而其中最有影响并使他扬名全国的,还是影片《英雄儿女》。
刘世龙在这部影片中通过对王成形象的成功塑造,使他成为家喻户晓、老幼皆知的英雄明星。
电影《英雄儿女》,是根据作家巴金小说《团圆》改编的,其故事梗概是:志愿军某部师政委王文清到前线视察,在战场上遇到了老战友王复标之子王成。王成告诉王文清自己的妹妹王芳也在军中。
后来在一次战役中,王成与战友坚守阵地,英勇杀敌,最后端起爆破筒冲入敌人群,壮烈牺牲。志愿军中开展了学王成的活动。文工团员王芳承担了宣传英雄唱英雄的任务。一曲《英雄赞歌》,极大鼓舞了前线将士的志气。
王文清见到王芳,认出她就是自己十八年前失散的亲生女儿,为了不影响王芳,王文清克制感情,没有马上认女儿,而是鼓励她向哥哥学习。
一次,王芳随文工团在阵地上演唱时,遭敌人袭击,为掩护炊事员,王芳负伤,被送回祖国疗养。后来,王复标随慰问团来到朝鲜慰问,这时王芳也已伤愈回到部队。她与王文清相会,王复标向王芳讲述了十八年前的往事,王芳才知王文清是自己的生父,她很激动。王文清勉励女儿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这时父女终于在战地“团圆”。
1963年12月,人过中年的刘世龙,正在广东仁化县参加拍摄电影《独立大队》,扮演一个游击队员。一天,他接到了家里寄来的邮包,打开之后看到里面还夹有一封信。
原来,家里给他寄的是一个电影剧本,名叫《团圆》,是根据巴金小说改编的。这部戏的导演武兆堤,给刘世龙写了一封信,告诉他影片《团圆》即将开拍,希望他来剧组饰演其中王成这一角色。
对刘世龙来说,在外景地突然接到导演寄给的剧本,还是头一次,感到特别兴奋。
他很快就把剧本看了一遍,觉得王成这个角色太好了,故事也很感人。虽然影片中王成的戏不多,但他的份量比较重,而且是贯穿全剧的一个角色。
刘世龙马上给武导演写了回信,表达了自己对王成这个角色的喜爱之情,也说了自己的担忧,怕承担不了这么重要的角色。
但在刘世龙内心,却是对这个角色十分向往。他9岁参加革命,在部队做过通讯员、勤务员、文工团员,唱歌、跳舞,一切活动都是在部队经历的。做电影演员,他最大的理想就是演兵、歌颂战士。
现在机会来了,刘世龙也从剧本里感受到了英雄成长的心路历程。那么,他心中的英雄王成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刘世龙在成名之后回忆说:“这是一部重点影片,主创人员都是党组织批准的。出演王成这一角色,当时导演有两个人选,但他都觉得不太理想,所以才找到了我。但我的形象也曾被领导否决过,他们说我个子太小,只能适合演个普通战士。而王成是个英雄人物,必须要高大,身材必须要魁梧···。”
但导演武兆堤导演却坚持认为:刘世龙有参军、入党和打仗的战火经历,完全符合王成这个人物形象。
他最终力排众议,决定让刘世龙来扮演片中这位出场不多、中途牺牲、性格突出、影响全篇的战斗英雄。
武兆堤导演明确指点刘世龙说,“这部电影里的王成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战士,不是英雄。”
刘世龙这时才恍然大悟:即使演英雄也要把他当成普通战士去演。武兆堤导演还在拍摄前对刘世龙提出要求:在朝鲜战场上,小个子其貌不扬的战士太多了,你就是要演出真实的兵味。
现实生活中的刘世龙,有着黑红的脸膛,粗壮的四肢,笔挺的腰板,军人的气质,又是一个随和、热情、正直的人。
部队的二十年生涯,让他积攒了深厚的艺术功底,他拍戏从不叫苦,双手结茧,疲惫不堪时也从不叫累,活生生就是一个富有战斗力的真实战士。
为了好王成这个角色,刘世龙打起背包来到长春郊区他原来所在部队下连当兵。到部队后,站岗、放哨、投弹、刺杀、大比武的许多项目,他都一项不漏地参加训练。三个月下来,刘世龙身上更增添了英雄战士的气质。
为了把王成演的有血有肉,刘世龙反复阅读文学剧本和分镜头本,认真体会揣摩《导演阐述》中对人物的要求,对王成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发展脉络都作了详细的分析,对重场戏的表演层次、动作都作了充分考虑。
到了拍摄现场,刘世龙也时时处处表现出英雄的品质,令人们都敬而待之。
1963年从冬到夏,刘世龙随《英雄儿女》剧组从头跟到尾,整整十个月时间。
影片“外景地在沈阳至丹东的一段公路上,自然环境很像朝鲜战场的山形,当地也有朝鲜族群众居住,氛围极好。”
布置成战场的那座山头原来是个蚕场。剧组按剧情给山头“化了妆”,特意用炸药炸了一遍,然后挖出战壕、修整工事。最后在山头埋下了剧情需要的爆炸点,并用小旗插好做标识,烟火专门有人负责,通电后一摇便轰轰隆连续爆炸。
刘世龙回忆,在拍摄王成冲过炮火硝烟、坚守阵地直至牺牲的那场戏时,“阵地”上不包括烟火,一共布置了108个炸药点。他刚往阵地里钻,火一下子就烧了过去,烈焰灼得他皮肤发烫,浓烟呛得他眼泪直流。
刘世龙回忆,当时第一个想法就是盼导演快点喊“停”,可这一想法转眼又被自己否决了。“那时候的胶片很贵,一喊“停”就要受损失。我想我不能叫苦,我要向英雄学习,反正也烧不死,顶多受点伤,算什么!”
武兆堤导演在拍摄前,专门与刘世龙仔细划出了战场奔跑路线图,让他躲开有标识的爆炸点。当时拍电影,因爆炸失误,曾出过一些伤亡事故,武导对此颇有几分担忧。
实拍时,刘世龙端着十几斤重的苏式转盘机枪从火海中穿越过来,干树枝浇上汽油,烟火势呛人,几乎与真实战场无二。
刘世龙说,“当时体力没问题,豁出去干了。苏式机枪好操作,但威力较大,射击时后坐震动厉害,一梭子能打出二十发子弹。现场爆炸后的小石子蹦到脸上,火苗烧了眉毛,全然顾不上了。爆炸声把耳朵震得两三天后还嗡嗡响。”
第一遍跑下来,刘世龙的眉毛、鬓发都烧着了,胳膊也烧伤了,但他毫不在意,此时此刻,他心中只有一种感受,那就是“当英雄不容易”。刘世龙跑了一遍又一遍,最后一共拍了四遍,才达到剧情要求。
拍完打仗戏后,刘世龙一身黑灰,脸上有灼烧的痕迹,头发、眉毛多有烧焦之处,胳膊烧伤,军装烧出几个大洞,如同刚从战场上下来一模一样。
结束一天拍摄,他担心自己弄脏剧组的大客车,自愿爬上道具车返回招待所。
让刘世龙遗憾的是,牺牲那场戏是在外景地拍的,但“霞光万道”的镜头却是内部取景。“有点假了,人工没有自然的好,只能将就用了,大家也都有些后悔。”
刘世龙说:我不是什么表演艺术家,我只是一名战士,我能演好王成这个角色,是部队锻炼了我,培养了我,给了我激情。
影片《英雄儿女》银幕上的美国兵,都是由协助拍摄并负责修整工事的部队战士们扮演的。化妆师只是把他们的鼻子垫高了,眉毛加粗了。那时很少请外国演员参加演戏,都是剧组自己想办法解决。
影片中王成等志愿军官兵使用的各种武器,基本上都是长影厂道具仓库里的真枪。
当时的长影厂党委领导看了《英雄儿女》样片后说,看刘世龙的戏舒服,就像当兵的样子,他一穿上军装,马上就有感觉。而这也基本达到了武兆堤导演事先对刘世龙提出的“以战士的形象演出真实的兵的要求”。
《英雄儿女》拍完,刘世龙第一次在长影内部放映室看的时候,就情不自禁掉了眼泪。“我觉得王成就是我,能演王成我很欣慰。”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英雄儿女》获准复映,历经坎坷的刘世龙再度观看后,更加百感交集。他上小学的儿子特别喜欢父亲扮演的“王成”,也因此在同学中赢得一份难得的自豪。
1964年,电影《英雄儿女》在全国正式放映,马上引起极大轰动。
“烽烟滚滚唱英雄”的歌声迅速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连周恩来总理也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观看了影片。
周总理说:“我想作家一定要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巴金带了个头,他抗美援朝,深入生活,很好,写出了《英雄儿女》那样好的作品。”
说起这部电影的深远影响,刘世龙曾感慨地说:“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可以说是抗美援朝题材电影中最经典的一句台词。英雄王成在喊出这句话的同时,为正义的人们树立了一个神圣的标尺,令我们崇敬,令我们在神圣的光辉中自惭及自省···”
塑造了王成这一银幕形象,英雄的情结也伴随了刘世龙一生。
晚年他有时也应邀在一些影视剧中客串出演一些角色。中宣部、公安部等单位联合摄制电影《任长霞》时,邀请刘世龙在片中饰演了一位送锦旗的老大爷,虽然总共只有4场戏,但他却演得一丝不苟。他说,“为英雄配戏,我什么都愿意做。 ”
在影片《英雄儿女》中,刘世龙的重要配角是出演他妹妹的演员刘尚娴。
刘世龙与刘尚娴第一次见面时,就觉得她的大眼睛真有神,一双小辫子摆动着,羞涩而亲昵地叫他“哥哥”。
刘世龙回忆:“我比她大11岁,在电影学院她比我晚好多期。她的戏真是不错,形象很好,贴近部队文工团员,合作很愉快,相处融洽。”
片中兄妹俩河边相遇读家信这场戏,突显了朝鲜战场的硝烟和兄妹间的亲情,两人表演时注重真情流露,排了没几遍,导演就顺利通过了。
在影片中,王芳得知哥哥王成壮烈牺牲后,含着泪写出了这首缅怀哥哥,鼓舞士气的《英雄赞歌》。这段经典的电影旋律每每响起,都会让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
随着影片的广为流传,许多观众信以为真的以为,影片中的王芳就是这首歌的作词、作曲和主唱。
而之后的几十年中,王芳几乎就是这首歌的“形象代表”无人可取代。以致在《英雄赞歌》传唱整整50年之后,还有人在询问这首歌的创作者和原唱究竟是谁。
1994年12月,王成、王芳的扮演者刘世龙与刘尚娴这对影片中的“兄妹”来到上海,为著名作家巴金的小说《团圆》做朗诵表演。他们俩自从三十年前在电影《英雄儿女》中联手合作后,就各奔东西,再也不曾见面。
“兄妹”俩这次相逢,自然想到了巴金。12月24日,刘世龙、刘尚娴一同到上海的华东医院,探望重病中的巴金。
巴老看见自己笔下的“王成”“王芳”兄妹,双手不停地摆动打招呼。
刘世龙眼含泪花,贴近巴老的耳朵说:“巴老,我是王成。”并学着电影中的台词:“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刘尚娴也靠近巴老脸庞轻声说:“我是王芳。”巴老听了连连点头。
巴老缓缓地说:“《英雄儿女》拍得好,我很喜欢,我看过好几遍。我没有把作品写好,是电影改编得好,导演导得好,你们演得好。”
刘世龙还记得巴老补充的两句话:“我只是提供一个故事,电影把它的内容演活了。”
离开医院,刘世龙与刘尚娴还沉浸在刚才与巴金的见面中,一再感慨万千地说:“巴金的小说《团圆》,几乎影响了我们一生”。
本文作者已签约快版权维权服务,转载请经授权,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