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春 南通大学原党委书记 成长春:产教融合视角看南通大学智能制造人才培养

栏目:生活 2021-11-24 01:11:12
分享到:

原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江苏省政府参事,

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程长春教授

新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了历史要求。从产教融合的角度来看待高校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探索智能制造人才需求推动产教融合的主题和高校产教融合的实践,也是非常重要的。

需求迫使生产和教育一体化

人类经历了四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是蒸汽机的突破,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纺织和汽车工业,第三次是工业制造,第四次是智能制造。工业4.0主要是响应第四次工业革命而提出的。

在先进制造领域,德国的“工业4.0”、日本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英国的“工业2050战略”、中国的“中国制造2025”都是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核心战略,用来推动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从而出现了新的经济形态——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

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预测,随着自动化的快速发展,到2030年,全球8亿人的工作岗位将被机器取代。根据华为发布的《全球产业2025展望》,到2025年,全球14%的家庭将拥有机器人管家,全球15%的车辆将嵌入蜂窝车联网技术,每万名制造业员工将与103个机器人协同工作,97%的大型企业将采用AI进行人机协同创新。

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来看,智能制造人才将严重短缺,这给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实现这样的目标,产教融合是必然的选择。产教融合的核心是新技术带来产业变革,这就要求形成新的创新生态,对创新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如何实现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价值链之间的有效对接或连接。

从产教融合模式来看,有几种模式:一种是企业主导模式,如德国双元制、日本企业参观、韩国产教结合等。,这一切都是由企业主导的;一种是校企并重的模式,如美国的契约合作,英国的一起学交替;一种是以学校为导向的模式,如法国的学徒制培训中心、澳大利亚的新学徒制、美国的CBE模式和学生-工人交替模式。目的是真正实现招生、教育、培训、就业一体化。

中国非常重视产、教、教的融合。2011年提出创新能力培养计划。2014年,成为国家战略。2015年,国务院发布了“双一流建设规划”,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重点。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加强产学研一体化作出重要决策。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实施方案》。

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将产教融合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融入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发展全过程,形成政府、企业、学校、行业、社会共同努力的工作格局。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全国产教融合实施方案》,启动全国产教融合试点,明确要坚持问题导向,改革先行,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从长远来看,产教融合将推动高等教育的系统性改革。高校与产业将围绕产业和技术变革的核心要素,构建新型高等教育体系与产业体系的互动关系,推动国家科技自主创新和高端智能制造的技术变革。

目前,产教融合还存在“合作深度、广度、产出不足”、“合作不稳定、融合渠道不全”、“产教融合资金难以保障”、“缺乏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价体系”等问题。

综上所述,产教融合将成为人才发展引领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促进毕业生就业的稳定器、人才红利的催化剂。

人才培养的路径选择

从产教融合的两个版本来看,产教融合1.0版强调校企合作、订单式、现代学徒制,重点解决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实习难、精准就业等问题;产教融合2.0版主要强调产教紧密融合、相互支撑、相互促进,是大学与产业的双向建设和深度融合,核心是“真融合”和“真融合”。具体来说:

高校要深度整合思想。强调跨界融合的概念,产教融合要跨产业和教育、学校与企业、教学与生产存在,需要跨界融合理论的指导。这样的深度融合,是一种符合目的、符合规律、符合发展的融合。企业和大学都有自己的需求。只有从满足对方需求、造福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高校要深度整合机遇。一是协调整合机制,既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布局;二是考虑职业教育布局和区域发展;三是协调学科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四是协调人才培养结构调整。“四链连接”机制,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业链要有机衔接。利益共享机制,是产教深度融合最深刻、最稳定的机制。

高校应深度融入专业建设。专业建设的核心在于师资和课程。围绕教师、需求或学生发展需求设置课程非常重要。同时,从校企合作时代的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来看,我们正走向深度融合,采用模块化技术改造课程体系,第一时间引入企业创新成果。与企业、教师、学生、企业工程师、科技人员共建R&D中心,应成为“教研共同体”,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共生形态。

政府应该在产教深度融合中发挥作用。首先,政府应在制度和法律层面明确产教融合各方的责任和义务。其次,政府运用财税工具,引导和鼓励行业和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三是搭建产教价值交换平台。

企业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企业充分认识到产教融合也是企业适应时代潮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客观要求。同时,产教融合应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企业根据转型升级、生存竞争的现实,找准产教融合与高校的结合点和着力点,与高校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和新产品研发,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南通大学的实践经验

南通大学是江苏省人民政府与交通运输部共建的综合性大学。是江苏首批支持高校建设和培育的高水平大学。南通大学在智能制造人才培养方面有三大平台:张謇学院和产教融合的两大实践——R&D平台和微电子学院。

张謇学院提出的智能制造人才素质结构包括科学思维、逻辑思维、哲学思维、技术思维和工程思维。知识结构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数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技术和工程知识等。这个初步模型需要进一步优化。能力结构包括个人能力和团队能力,以及全局意识。同时,在品格素养方面也提出了导向体系、动力体系和保障体系,对于工程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在新的工程模式下,要培养融合型、创新型、融合型、智慧型人才,培养一批适应性强、创新型、深度融合型的人才。就培养目标而言,应培养智能制造工程领域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的复合型工程创新人才。

除张謇学院外,由陆建华院士牵头,南通大学与港闸区合作共建“南通大学通用微电子学院”,成立“南通大学阿里巴巴云大数据学院”。建立了大数据实践实训平台、工程教育云平台、大学生创业孵化器、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学生能力培养中心。共建大数据学院有利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大数据产业专业人才,有助于地方大数据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模式为跨学科、专业自由、基础宽厚、课程改革、产教融合、因材施教、素质拓展、国际交流、动态调整。跨学科,对应专业包括智能机电、智能控制、智能交通,围绕智能制造紧密培养,开设多学科课程。

南通大学还与以科大讯飞、日本KTI智能制造公司、南通卡蒂亚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合作。在学生培养方面,学院从5所工科院校中选拔30名优秀学生组成第一班,聘请国内外行业专家担任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