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美食 古代饮食文化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 从三种古人爱吃的美食说起

栏目:生活 2021-10-08 22:43:35
分享到:

古代饮食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从三种古代人最喜欢的食物开始

自古以来,美食和美就是最不可抗拒的诱惑。很多在历史上特别有名的人也为了这两种乐趣相继工作。

北宋大文学家苏轼,也是一位美食家。他过去常常毫不吝惜地描述世界上的美食。酒、肉、蔬菜和水果都在他的诗里。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因为古代人物资匮乏,平时能吃饱饭就已经很幸运了。诚然,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大多为了每天的三餐而努力工作,但即便如此也不能排除他们对美食的渴望。

说到古代美食,人们总会想到西周的“钟鸣石鼎”。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洒家,薄技,而挚食之。马毅浅薄,张莉敲钟。”。这段话不仅描述了西周贵族的奢华宴饮场景,也诠释了当时社会的特色美食“古风汤”。

总之,所谓“古风汤”就是现代社会的“火锅”。人们在吃西周时期的“古风汤”时,会将各种蔬菜、肉类放入沸水中,此时会发出“咕咚、咕咚”的声音。可以想象西周贵族的火爆场面,一人一锅不停地往汤里扔食物。

作为古人创造的历史悠久的“古风汤”,它不仅可以称得上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鼻祖,也为后世饮食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原则上,真正意义上的饮食文化应该是在李周·李实出现之后诞生的。

这种体现了古代先贤智慧的饮食仪式,与古代社会天然食材的完美结合,实际上创造了流传千年的中国饮食文化。

也就是说,当文化与饮食相结合时,人们才真正意识到饮食文化在古代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性。

1.古代饮食文化的形成与传承

自从米、粟、黍、麦、糯“五谷”的出现,以及家禽饲养技术的提高,古代人的餐桌变得越来越丰富。也就是说,主食和肉类都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此外,生产力逐渐提高,个别蔬菜成为普遍做法,因此古代人的日常饮食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笔者认为,推动古代烹饪发展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从一开始,古人用手抓食物,用勺子吃饭,然后用筷子应运而生。事实上,这些都是饮食文化逐渐走向更加成熟和文明的重要标志。

如果总的来说,古代的饮食无非是主食和配菜,进一步分析就会发现,主食主要是“五谷杂粮”。蔬菜基本上是野菜或种植的蔬菜,而肉制品是家禽、家畜和鱼类。当这些古代人餐桌上的食物与文化有机结合,古代社会独具魅力的饮食文化开始进入成熟阶段。

事实上,由于古代社会烹饪技术不成熟,即使有外观好的天然食材,也未必能做出比现代人更美味的菜肴。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当这些食物与饮食文化融合在一起,就会产生现代人无法想象的美味佳肴。

如今,社会上有许多流行的菜肴,都源于古代社会的美味佳肴。比如大家特别喜欢吃的红烧狮子头和东坡肉,其实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古代社会。虽然当时的烹饪技术无法与现代社会相比,但他们做出了具有古代风味的美味食物。

2.古代社会饮食文化的发展

其实这个过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阶段,从原始社会早期采摘野果、吃肉血的饮食现状,到火种发明后是否可以开始吃烧烤。毫不夸张地说,从生食到熟食的演变,其实是古代社会饮食文化的发展经验。

夏商以来,古代饮食文化开始萌芽,西周以后,饮食又迈出了新的一步。人们不仅可以吃烤的食物,而且还有类似于油炸和油炸的烹饪技巧。至此,中国古代饮食文化进入了崭新的篇章。

事实上,古代社会饮食文化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实际生产力密切相关。农业经济每跃上一个新台阶,食品制造业就会有新的突破。

海峡两岸的崛起,因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形成了崇尚饮食的新趋势。事实上,这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古代人喜爱的食物在现代社会仍然存在

从先秦时期开始,人们就对食物产生了兴趣。在中国第一部诗集《诗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纣王的宴饮场景。这不仅为古代饮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也让后人看到了古代社会的美食。

在《诗经·潇雅·鹿鸣》中,描述了周朝皇宫里举行的盛大宴会。这不仅为后人了解古代饮食文化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历史研究。同时也充分表达了西周时期贵族对食物的渴望和享受。

“呦呦鹿鸣,吃野苹果。我有一批好客人,弹琵琶,弹琵琶。一吹笙簧,一筐贡品,以礼相待。人们善待我,就像给我指路一样。一群鹿哟,在那叶原吃艾草。我有一群好客人,而且品德高尚。秀才的榜样不轻浮,君子贤者一个接一个地效仿。我有好酒,有酒精,有聚餐的客人,有娱乐的人逍遥。一群鹿,哟,被秦兵给吃了。我有一批好客人,弹竖琴,玩音乐。弹着竖琴弹着钢琴,演奏着音乐,享受着欢乐和欢笑。我有目的的酒,带着乐言客人的心。”。

这首一百多字的小诗,描绘了人们在野外吃饭的场景。荒野之外,一群小鹿在歌唱,人们在园野吃苹果、蒿、芹等野菜。其实这首诗里写的美食,不仅仅是这些醉人的野菜,还有很多现代人再也吃不到的珍馐美味。

事实上,古代饮食文化也经历了从野蛮到文明的重要历史阶段。从“取之于自然,用之于自然”开始,逐渐发展为按口味制作食物。其实这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一次快速发展。

1.唐诗宋词中的古代美食

相信大家都知道,唐宋两朝在中国古代历史上都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空之前的繁荣水平。生活在唐宋时期的大作家,不仅用个人智慧创造了重要的精神财富,还为后人描绘了当时的饮食文化。

北宋文坛领袖苏轼,古今有大诗人,他的另一个身份其实是美食家。因为在他的许多诗歌中,他可以深刻地了解北宋的饮食文化。无论是肉、蔬菜还是水果,都体现在他的诗中。

荔枝诗中描写的古代水果

“惠州绝吃荔枝”创作于苏轼贬谪岭南时期。因为不允许他在书上签名做生意,所以他只能背诵他最喜欢的风景和美食。这首著名的“荔枝诗”不仅描写了荔枝的甜味,还描绘了人生的向往境界。

“罗浮山下的春天四点钟,橘子杨梅是新的。每天都有300颗荔枝,他们再也懒得长成岭南人。

接下来的四季,罗浮山是春天。橘子、杨梅等水果不断发展,但与荔枝相比,还是稍逊一筹。因为如果苏灿每天吃300个新鲜荔枝,苏轼愿意永远做岭南人。

苏轼对猪肉的喜爱在于《猪肉颂》

苏轼平时不仅喜欢吃水果,而且对肉类鉴定也情有独钟。后人熟知的《猪肉颂》是他被贬黄州时写的一首饮食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当时黄州地区猪肉贱如粪土的社会现象,也描绘了他吃猪肉的个人品味。

“干净洗铛,水少,柴火头抽不起火苗。成熟的时候不要催他,但是温度足够的时候,他就会漂亮。黄州好猪肉,便宜如粪土。富人不会吃,穷人不会做饭。早上起来打两碗,饱到不在乎。”。

其实这首诗描绘了制作猪肉美食的过程,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猪肉的现状。

苏轼因为爱吃猪肉,发明了许多与猪肉有关的名菜。“东坡肘子”和“东坡肉”是按照苏东坡个人喜好烹制的食物,社会上直到现在还能吃到这道名菜。肉红而亮,软而鲜美,入口即化,肥而不腻,都是东坡肉留给后人的重要印象。

苏轼还为猪肉写过一首打油诗,“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好而不瘦,笋炖猪肉。”。

这首类似《猪肉颂》的诗,不仅趣味盎然,而且具有独特的饮食文化魅力。

“美食家”苏东坡

其实,作为北宋时期的美食家,苏轼对美食文化的研究其实非常透彻。只要是人间美味,都逃不过苏轼的眼睛,“东坡豆腐”“东坡玉饼”“东坡芽饼”;“东坡墨鱼”“东坡糕”“东坡酥”都是苏轼贬谪闲暇时发明的美味佳肴。

其实作为一个喜欢吃肉的人,喝肉汤绝对是醉人的。他曾在《子韵见日寄》一诗中写道:“羌欢虽有酒,坐在冷饮里是不可能的。秦只做羊汤,有熊蜡。”虽然看起来有点悲伤,但羊肉汤很好吃。

2.古代人最喜欢的“肉”

无论生活在古代还是现代社会的人,几乎都有一种吃不到肉的感觉。无论是禽肉还是畜肉煮熟后,都会成为令人垂涎的美味。尤其是对于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人来说,他们有一种吃肉的原始冲动。

红烧“狮子头”

对于特别喜欢吃肉的人来说,“狮子头”绝对是最好的选择。作为中国南方的一道传统菜肴,据说当杨迪皇帝下扬州时,他会命令厨师制作一道菜。狮子头是路过狮子山时灵机一动,创造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名菜。

“狮子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这道历史名菜不仅有外酥内嫩的特点,而且咬一口还会溢出油和香味。一般来说,狮子头是由60%的肥肉和40%的瘦肉,加上洋葱、生姜、大蒜和鸡蛋制成的。南方人和北方人都特别喜欢这道菜。

大蒜狗肉

如今,许多爱狗人士强烈反对吃狗肉,但在古代社会,人们的主要肉食是狗肉。大蒜狗肉是当时流行的“硬菜”。

每年元旦或者家里有客人的时候。人们会去市场买狗肉。煮好后,他们会把它浸在大蒜里,吃起来有新鲜的味道。

虽然在现代社会,狗一般被当作宠物,但仍然有许多狗肉餐馆开门迎客。作为传承了2000多年的饮食习俗,不可能从社会上完全消失。其实古代吃狗肉的方式有很多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逐渐被人遗忘。

红色肉类

大多数情况下,只有少数民族才能经常吃牛羊肉,因为汉族社会是不允许杀牛的。因此,这种饮食习俗在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但是,随着朝代的更替,牛的数量不会增加,古代社会上层社会的达官贵人仍然可以吃到美味的熟牛肉。

其实现代社会常吃的酱牛肉,是古代社会传承下来的烹饪技艺。因为古代社会香料相对较少,在制作牛羊肉时,基本可以保持原汁原味。然而,与牛羊肉相比,古人其实更喜欢猪肉。

3.精美的蛋糕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逐渐提高,烹饪技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到了唐宋时期,人们不仅可以吃到更丰富的食物,还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制作各种各样的糕点。藕粉桂花糕是当时最受欢迎的糕点之一。

据《本草纲目》记载:“老藕冬挖,捣碎成粉,晒干,用刀切片,洁白如鹤羽,入食。先用少许冷水混合,再用开水冲洗,即凝结如胶,颜色如红宝石般可爱。加入白糖膏拌食,可大大养胃生津。

这段话不仅记录了糕点的制作方法,还描述了具体的使用效果。

事实上,在古代社会,富裕家庭吃蛋糕是一件非常常见的事情。桂花糕,绿豆糕和荸荠糕基本上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吃。然而,相对贫困的家庭只能给孩子买几件来满足他们过年的渴望。

结束语

中国饮食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重要特征。古代社会流行的许多食物在现代社会仍然可以看到。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口味并没有像悬崖峭壁一样发生变化,反而还成为了一种固定的饮食习俗。

虽然古代没有现代社会发达,但按照历史发展规律,没有古代社会的饮食文化为现代社会积累,实际上很难实现中国特色的饮食文化。因此,笔者认为只有更多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饮食文化,才能对饮食文化的魅力有更深刻的认识。

姚: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的饮食健康观

皮朝刚论“味”——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林永匡,“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初探”

天蚕土豆《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