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为什么B&B品牌会走到一起?村民住的只是闲置的农舍吗?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访了延庆区刘斌堡乡窑关岭村,这里是六大民宿品牌的大本营。在B&B运营商眼中,延庆高端B&B仍属于慢热型,组团运营成本远低于单独作业。姚官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小静说,除了已经开业的6家民宿,姚官岭村民成立的北京姚官岭民宿旅游专业合作社和姚官岭村集体民宿也在建设中。“过去,村集体没有经营项目。希望通过在建的民宿,逐步积累村集体资金,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成为姚官岭村的农业休闲旅游产业。”
姚官岭村,三面环山。新京报记者王摄
寄宿家庭,感情的另一种表达?
当你到达延庆区永宁古镇时,你必须向东穿过狮子营村,然后走一段武鸣村路,你将到达刘斌宝祥县窑关岭村。
这是一个“藏”在深谷中的村庄,三面环山,一条发源于白河堡水库的山间河道流经村庄东部。姚关岭也是延庆平原第一个进入山区的自然村。自然景观环境带来的“静谧”让六大民宿品牌得以在此落户。
农村民宿作为一种具有人体温度的非标准化住宿产品,受到消费者的高度追捧。城市的喧嚣与乡村的宁静,南方的人文环境与北方的地貌气候等。这些自然的对比给曾经成为情怀代名词的民宿蒙上了一层情感色彩,尤其是乡村民宿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消费者对休闲度假产品的需求。
“住民宅,赏田园,游山河,有自然气息,有乡土气息,有人情味。这是一种温度调节,一种灵魂生活,一种情感体验。”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刘琦分析了农村经济新业态,称“B&B经济已成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商业集群而非独家,B&B品牌“伤不起”?
走进窑关岭村,一个30米长的实木花架上爬满了葫芦藤,挂着翡翠葫芦和红灯笼。村里的环境给人的印象是虽小但温暖、干净、随和,偶尔沿路相遇的村民亲切打招呼,表现出山村居民的安逸。
花架上长满了葫芦藤。新京报记者王摄
村子不大,沿着藤架走到尽头,一直到村子的南端。在管家的带领下,记者一次性看到了全部6个正式开业的民宿院落。“如果是周末,房间一般都有人住,看不到,尤其是离花海最近的院子,有游泳池,夏天入住率最高。”
除了B&B本身的品牌名称之外,每个庭院前的招牌前缀是“住在一起”。此前有报道称,瑶观岭村聚集了“原村”“邻里”“隐于市”“村居”“石光长城”“百里居”等6个民宿品牌。“除了正在装修的北京耀关岭B&B旅游专业合作社和耀关岭村集体投资的B&B,目前还有8家。”
追溯六家民宿聚集在瑶观岭的原因,一个直接的可能就是他们也是“北方民宿联盟”的成员。
北B&B联盟由延庆区于2018年11月14日组织成立。成员区以“资源共享、机遇共赢、协调发展”为理念,包括北京市门头沟、房山等6个区,天津市津南区、河北省承德、秦皇岛市、内蒙古兴和县等44个成员单位。延庆区B&B联盟为秘书长单位,姚冠玲为北B&B联盟首个落地项目。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姚官岭村已投入运营,在建住宅均为在原有宅基地上改建的新房。仅土建工程,每个庭院的投资就达到了65万元。“这部分投资是北京耀关岭B&B旅游专业合作社,基础设施资金来自北京银行贷款。”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姚官岭村党支部书记张小静表示:“之所以与六大民宿品牌签订20年的租赁合同,就是为了让民宿品牌安心经营。另一方面,是为了让20年后的人们。收回的房子依然坚固耐用。”
据张小静介绍,村里闲置的宅基地已经被北京耀关岭B&B旅游合作社以3万元/年的价格从村民手中租走。租赁期间,B&B品牌每年支付租金,租金每五年上涨10%。张小静告诉记者,为了发展瑶观岭B&B产业,北京瑶观岭B&B旅游专业合作社向北京银行一次性贷款600万元,用于旧房改造和管道铺设。软装部分根据每家民宿的品牌个性投资完成。“平均每个民宿院的投资是80万元。”张小静说。
“民宿的投资成本很高。有些品牌不能靠一个品牌投资一个村,必须寻求多品牌布局。”一位有着多年民宿运营管理经验的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民宿运营中最大的成本就是人员费用,渠道推广费用也大。”
然而,除了显性成本之外,地方民俗等隐性成本也是决定B&B能否长久经营的关键因素。
据业内人士介绍,在B&B的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为地方政府主导的知名B&B品牌矩阵发展格局。“聚合模式比单体好很多,分担了运营风险,放大了运营效益。”
据了解,耀关岭民宿的成员均分收入。酒店经营者认为,“这样,酒店品牌就有时间专注于酒店的管理,为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体验。”
B&B只振兴闲置的农村房屋?
表面上看,B&B是否盘活了农村的闲置房屋?村民会比以前受益更多吗?
新京报记者走访姚关岭时,随机询问了三位村民。他们都是留守老人,其中两个还住在自己的院子里,只有一个在村里买了一套闲置的房子,转租给合作社经营民宿。她说她不知道什么是寄宿家庭,只要她能按时拿到房租。
姚官岭村的B&B。新京报记者王摄
与上了年纪的村民不同,带记者四处参观的管家是一个90后回到村里“上班”的男人。她告诉记者,酒店共有9名村民就业,一些年轻人看到酒店的发展机会,选择回村就业。“村里有120户人家。基本家庭除了在宿舍工作,还在村里担任公益岗位,每个月都有固定收入,比如打扫村里的环境卫生,或者在合作社种菜。”
“在村里发展民宿的同时,合作社也在带头,也在试验小米、果玉米、原番茄等农产品。”张小静告诉记者,“现在村里要种地的人都60岁了,年轻人都不种了。”
民宿行业能否弥补空新村带来的问题?
有经营者认为,“不管是300一晚还是5000一晚,其实都跟村子本身没有关系。”
苏联华董事局主席、中国旅游协会B&B客栈及精品酒店分会副会长凌新建说:“村民不能从B&B的人气中受益,更糟糕的是原本宁静祥和的村庄。从那以后,最后一波纯粹的、资本驱动的‘B&B’被外人彻底摧毁了,很有可能这种文化生产方式会被活生生地从它的原始土壤中拉出来,装扮成美丽的木乃伊来炫耀和出售。”凌新建认为,在B&B的发展中,最值得保护的资产就是“鸡在屋里跑,院子里种满了玉米,原始纯净的状态”。
村里也有正在装修的民宿。新京报记者王摄
当乡村遇到民宿时,农业休闲产业频繁出现
据了解,姚官岭村是第一个进入延庆东部山区的自然村。村里5个村民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了500亩灌溉地。作为股东之一,自B&B项目启动以来,张小静已开始开发无公害农产品,并尝试种植杂粮和蔬菜。
“土地已经流转给合作社,村民为合作社工作。工资是100元/天。合作社将村里村民的土地出租一年。村民收入上去了,但合作经营的压力谁来分担?”张小静告诉记者,“如果能探索出一套种植模式,利用民宿消费带动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就会在村里形成良性循环。”
34岁的张小静承认,她对农业了解不多,甚至在农业种植上几乎倾家荡产。
他告诉记者,合作社曾试图种植小米。“50亩地只打了2000斤,完全是不施肥的自然生长。”去年我试着种了20亩果玉米,但因为负担不起人工成本,就没收了一亩。今年,10个棚里的原种西红柿都是订单种植。因为水分太多,西红柿长得太快,接近成熟的西红柿爆裂,无法运输。好在他们没有提前签合同,只是对方不想要,没有要求赔偿。初期投资只能由合作社承担,但他们再也负担不起雇人收割的工资,任由西红柿烂在地里。
张小静告诉记者,“合作社唯一赚到的钱就是为延庆一家大型蔬菜种植公司种植观赏蔬菜。当时赚了10万元。如果没有这样的钱,合作社早就关门了。”
尽管困难重重,姚官岭村仍在探索无公害农产品的种植。然而,比种植损失更让村民担心的是支持建设用地发展民宿的问题。
采访中,作为窑关岭村党支部书记的张小静告诉记者,由于村集体没有建设用地,村里想建一个蔬菜冷库,冬天建一个暖棚,甚至村里没有地方建公厕。
“我现在觉得,通过在建的民宿,逐步积累村集体资金,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种植成为农业休闲旅游产业。”张小静说:“因为土地的性质,村里没有建设用地。希望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批准村里相应区域的集体建设用地。”
新京报记者王
编辑张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