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东西,往往不清晰。北岛的诗里说“生活”就是“网”,时间就像织网的人,把人的情感、回忆、愿望、遗憾编织成一张找不到起点和终点的网。这张网看似一动不动,凝固在生活的角落里,其实它是在悄悄生成,在偷偷生长,在默默与别人的网链接,直到网里的人睡着,路过的别人依然可以把它当作理解别人、感悟生活的遗物。这与日本艺术家盐田千春的创作非常相似。
盐田千春的房子记忆,2009
这种夹缝间的感觉可能是由于盐田千春在德国的生活。她说她觉得无论去哪里都没有回家的路。这是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人的共同感受。然而,盐田千春作品中强烈的缺席和他对旧事物的迷恋所传达的存在感似乎也与此有关。
2014-2019年盐田千春“寻找融合的目的地”
除了《一所房子的记忆》之外,《心灵颤栗》展出的《融合——寻找目的地》也是一部旧物堆砌的作品。这件作品有440个行李箱,上面挂着红线,像楼梯一样轻轻升起,通向天堂。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盐田过去在柏林发现的一份装在行李箱里的报纸。根据盐田的解释,一个人的旅程从一个行李箱开始。当他提起行李箱,新的旅程开始了,这也唤起了人生的“下一步”。
在红线的两端,盐田千春的作品反映了人类的普遍精神——生与死、记忆、时间、秘密、家园、缺席与在场等。这些作品邀请观众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和体验。
黑线:肆无忌惮和尖叫的恐惧
当表达记忆或悲伤和不安的感情时,盐田千春使用红线。当面对恐惧时,线会变黑。
盐田千春写于2002年的《沉睡中》
2002年,在著名的作品《睡在卢塞恩美术馆》中,盐田千春用无数黑色棉线交叉缠绕在一张单钢管床上,而床上的24位女性则安详而随意地睡去,带出一种独特的宁静。细腻的棉线力占据了整个展厅,在一个明亮空的房间里硬生生地营造出了日本的黑幕之美。在和平与恐惧、整洁与杂乱、白色与黑色的对比中,我隐约感受到《恐惧与颤栗》中的一句经典名言——“和平是给不安分者的”。
如果说《在沉睡中》晦涩、沉默,那么《灵魂的颤抖》展出的盐田千春2008年的名作《在沉默中》则肆意、傲慢。
盐田千春,《沉默中》,2008年
烧毁的钢琴被一张密密麻麻的黑网包裹着,孤独地站在中央,让人感到不安和焦虑。同时,那里还有一种东方的美。盐田千春回忆说,她9岁时,邻居的房子着火了。当她看到烧焦的钢琴时,她第一次觉得无声钢琴是如此美妙,甚至比会发声的钢琴还要好。
感受到这一点的盐田千春对此感到害怕。直到20年后,她将童年时内心深处感受到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感情形象化为《在沉默中》。钢琴周围密密麻麻的黑线编织的网,是盐田千春找到的“语言”,是寂静中刺耳的声音。
盐田千春,《现状》,2008年
森美术馆馆长片冈正弘说,盐田的黑线以视觉的方式展现了对黑暗时间、无意识世界、冥界等无形领域的恐惧。因此,当观者走进用黑线编织的网时,也能切身感受到恐惧和不安。
盐田千春的作品《感谢信》于2017年在德国罗斯托克美术馆展出
难以把握的无常命运
盐田千春艺术创作的语法规则非常明确:带有强烈色彩隐喻的重复纤维形成一个基本的语法框架,然后用一个几乎会被忽略的平凡事物填充,再以巨大的能量等待这个平凡事物在领域中不断发酵,最终爆发。
大部分国内观众认识盐田千春是在2015年,当时她代表日本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她的作品《手中的钥匙》让她更加出名。
盐田千春的《手中的钥匙》制作于2015年
延续红丝线的一贯思路,这一次收藏成为关键。盐田千春从全世界成千上万的人那里收集了钥匙。每一把钥匙都保存着他们以前日常使用的每一个记忆,就像所有其他记忆的法宝一样,挂在游客的头上。她认为钥匙非常重要和熟悉,它们激励我们去探索另一个未知的世界。
法国勒庞·马谢尔百货公司展出了盐田千春2017年的作品《我们去哪里?》
2017年,盐田的艺术创作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它的最新设备“我们要去哪里?它由近30万码的白纱编织而成,覆盖了法国Le Pong Marche百货中心的地板和十层窗户。这个法国百货中心一共挂了150条船,地面上的展览是由丝线和巨大的波浪组成的,游客可以在其中穿行。虽然船在盐田的作品中一直是一个常见的主题,但这个装置标志着她第一次使用白线,这意味着纯洁、开始和结束。
也是在2017年,盐田千春再次被医生诊断为癌症复发,这给她的创作带来了更多变数。展览最后,她用自己最新的作品《关于灵魂》展示了自己对生与死的思考,这部作品是盐田以“灵魂”为题,向德国10岁的孩子提出的。
2017年,盐田千春再次被医生诊断为癌症复发,于是她以女儿的手为主轴,但平常的线被金针代替,这意味着她对很多未知和未知的恐惧。摄影:亚洲艺术新闻
对应这个产品,她以女儿的手为主轴创作了《在手中》。在这部新作中,盐田平时的线头换成了金针,意味着她对很多未知和未知的恐惧。
樱花再怎么艳丽,也难免会掉下来。人生原本就包含着许多无常和无奈。孤独是永恒的,但希望依然存在。盐田千春的作品就像伦纳德·科伦的《沉默》中的一句话:“切中要害,但不要剥去它的诗意魅力;保持干净和谐,但不要剥夺它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