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诸侯大致可以分为平民和贵族两类。
刘备从军前来自社会底层,是来自市场的典型代表;而像袁绍、袁术这样拥有庞大家族势力的兄弟,被称为“四世三公”,因此可以应对一切,成为首屈一指的诸侯。
虽然“三公”看似地位显赫,但实际上在整个东汉历史上,他们经历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演变过程,甚至一度堕落为假职、荣誉称号,甚至直接买下!
对于袁绍和袁术兄弟来说,“四世三公”的家世背景其实是徒劳的,这恰恰是他们“外有金宝,内失其中”的真实写照!
1.东汉“三公”是谁?
“三工”一词早在周朝就出现了。秦汉以后,它们的含义逐渐固定。东汉时,“三公”指的是“司徒”、“司马”、“司空”三个官职,其中:
1、司徒,负责国家行政工作,类似于今天的宰相;
2.司马,又名太尉,主管国家军事工作,类似于今天的国防部长;
3.司/
我们会发现,如果把“三公”加在一起,几乎等于一个宰相。
是的,设立“三公”的初衷是为了划分宰相的权力,使一分为三,互相制衡。
尽管如此,“三公”仍然是百官之首,分量很高。尤其是司徒和司马,一个掌管行政,一个掌管军事,他们的权力不言而喻。
二、东汉“三公”变迁史
“三公”虽然地位显赫,但其权力在东汉历史上并不稳定,几乎一直处于被削弱和证伪的过程中,甚至一度沦落到可以用钱买的地步。
东汉初年,“三公”作为国家的重要大臣,对王朝的建立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东汉第一个司徒是邓禹。这个人遇到了汉光武帝刘秀,当时他13岁在长安读书。从那以后,他们成了布友。
刘秀参军后,邓禹舍命相随,成了帮助他平定天下的“张亮”。刘秀称帝后,年仅24岁的邓禹被拜为东汉第一位司徒。
东汉第一个司马是吴汉。吴汉早年做过和刘邦一样的官职——亭长,但后来因为犯法而逃亡,加入了刘秀的帐下。
在征服世界的过程中,吴汉组织了当时最强大的骑兵部队,为刘秀平定河北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东汉建立后,吴汉自然成了司马,掌管国家军事。
然而,仅仅因为刘秀有邓禹、吴晗这样的忠臣,并不意味着他的后代就能有这种福气。
因此,在整个世界统一后,刘秀开始处理权力分配问题。他设立了一个“藏书台”,作为他周围处理军事和政治事务的机关。韩曙记录:
“三大公房虽设,物归台阁,三大公岗,后备人员。”
也就是说,虽然当时也有“三公”,但自从“书法台”成立后,他们就没有实权了。
书桌上的大臣能有多大的权力?
那时候大臣们的书要分正本和副本,大臣们通常会先打开副本。如果内容不被认可,大臣们可能不会向皇帝报告。通过这种方式,部长们可以影响政府。
但是东汉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进入中期以后,深受外戚和宦官的影响。几乎这两个派系轮流掌管国家大事,“三公”和大臣都要让位。
东汉始于第四位皇帝,继位时几乎都是年幼的孩子,将来只能靠自己的母亲来听政治。
而且这些年轻的女王很难主持大局,只能依靠家里的兄弟来养活自己。太后家族的专制权力变成了外戚。
皇帝年纪大了之后,为了铲除外戚,夺回政权,只能联合身边最亲的宦官;外戚被铲除后,皇帝自然希望这些有功的宦官掌权。
因此,在外戚与宦官轮流掌权的过程中,以“三公”为首的朝廷官员往往只有改革和选边站队的份。
其中,“三公”大多仍坚定地站在外戚一边,与宦官格格不入。
比如司徒王允曾经与宦官进行过坚决的斗争,几乎被宦官所害,解救王允的正是外戚何进将军。
随着“三公”地位的不断下降,到东汉末年,他们甚至成为了可以用钱收买的官员。
汉武帝刘虹曾公开卖官封号,将“司徒”的位置公开定价为1000万元。一个叫崔烈的人通过汉献帝的乳母做了一笔交易,这笔交易达到了500万元。
这一事件成为一个永恒的笑话,也间接说明,由于当时外戚和宦官的专制权力,“三公”几乎成了一种荣誉和虚假的工作。
三、东汉时期著名的“三公”家族
虽然“三公”的地位在东汉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但东汉时期却出现了不少著名的“三公”家族。
这主要是因为东汉时期儒家思想盛行,一些有家业传承的儒家家族通过走“做皇帝的老师”的路线成功进入“三公”行列,往往四代“祖父、父亲、儿子、孙子”连续排在“三公”之列。这就形成了许多典型的“四代三公”现象。最具代表性的是汝南的弘农杨氏和元氏。
杨震被列为太尉后,年轻的弘农成了名门望族。杨震之子杨兵官去太尉,之子杨慈拜司徒、祀空,杨慈之子两次去祀空,而之子被曹操所伐
此外,鲁纳有。祖先袁安观去了师空和司徒,他们的儿子常远和景源都当过师空;景源之子唐远当过师空和太尉;有四个儿子,三个从到邱,四个从元丰到司空,是袁绍、袁术之父。
这些家族虽然有名,但在当时,“三公”已经模糊弱化,有的受制于宦官,有的听命于外戚,显然无法成为独立的力量。
在三国世界,“四世三公”往往只是袁绍、袁术吹嘘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