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肖坤主持┃布鲁斯
“金陵金都山庄大厦,一晚上行人可不好意思了。”当秋思的忧郁与这个古老的金都捆绑在一起时,诗人带着羁绊从南浔城而来,忧郁散落一地。在胡璋的作品中,离情别绪增添了画面的悲凉意境,达到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夜落潮起,江上月斜,二三火挂舟”之美。
秋风寂寞,秋雨萦绕,枫叶红,黄叶飞。也是秋景,可以绚烂。
西津渡,一湾镜湖水,同时,减少了池中的烦恼。水边的纯莲褪去锦衣,浅浅的水面上绿叶凋零,几株莲花树横卧在斜水之间。几朵秋花在大陆边的秋风中,艳红的花头随风逐渐变成暗红色,忧郁地离开了一派。西津渡就像翡翠镶嵌在翡翠板块的一角,精致的街道和斑驳的历史遗迹,共同装点着镇江古城的长河画卷。
在西津渡,每一块砖,每一面墙,每一个飞檐,都被历史镌刻上了不朽的印记。爬山虎的藤蔓像一张结着细结的网,轻盈地覆盖在青砖的墙壁上;石缝间顽强生长的苔藓,残破的绿色,在秋风中缩成一团。青石路面上,深浅不一的车辙痕迹,被车轮磨砺了几千年。翘阁飞檐、窗上雕花、贬值柜台、杉木板门,将稀疏的老街小楼沧桑而静谧,沉醉于无限遐想之中...
几千年来,西津古渡发生了数百次战役。西晋古渡原是三国时期的“蒜山渡”。在“烧赤壁之战”中,诸葛亮和周瑜因“烧赤壁”的策略在“蒜山”中重合而得名。“西津渡”,唐代又称“金陵渡”,自宋代开始使用。徜徉在古老的十字路口,久违的安心将时间凝结成细小的牙齿,在青石板、墨绿色的青苔上印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一点一点在唐宋元明清,如果走在岁月里,一眼就能穿千年。
西津渡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留在渡口的游客说再见,或送一棵柳树,或吹阿清笛,或朗诵一首诗。古时候有李白、孟浩然、胡璋、王安石、苏轼、陆游、凯尔·波罗等。,都在这里进行了告别或徒步旅行。每一首诗都有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或生动,或深沉,或悲凉,或凄婉。诗词歌赋是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心血,不可能一蹴而就。凭借巧妙的时机和不同的心情,他们会写出华丽的篇章。“春风是绿色的,江南岸是绿色的。明月几时照我?”王安石登上渡口,乡愁留下愁,他循着一条河去取经,跨过重重叠叠的山障,愁随波逐流。
我们欣赏风景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近大而远小,但真实情况并非如此,这是透视造成的。可见,人长大到一定阶段,会拓宽对世界的包容和接受。但是,想要逃离世俗的禁锢,寻求真正的安宁与安宁,就必须摆脱旧观念的自卑。就像诗人写在渡口石碑上的字迹,反映了对外界不同感知后的笔法。浅浅的字迹略显虚浮,厚重的字迹略显沧桑。笔画之间连贯的转折,大概就像山丘之间沟壑的纵横转折。每一笔都表现出深浅不一的低声唱腔。
唐·白居易《忆江南》诗曰:“日出之时,江花胜火,春水碧如碧。”江南春色绚烂,旖旎多姿,引人入胜;秋风一吹,树叶又薄又结霜,又是一个寒冷的天气。长江后浪推前浪,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呈现出不同的趋势。比如停在这里,或者从头开始,或者更上一层楼!历史悠久的西津渡划船,既保留了简约,又融入了现代。古街的居民沐浴在温暖的春秋明月中,沉浸在对过去的淡淡回忆中,心旷神怡。在西津渡,现代化的咖啡馆、时尚的餐厅、优雅的古书店,都弥漫着历史的芬芳。中国女作家韩曾称赞说:“走在这条古朴典雅的街道上,就像走在自然历史博物馆里。”
由衷感叹——无论世俗还是虔诚,人与自然在这里和谐交融,共同咀嚼历史余味,谱写历史长卷。
西津渡古街上,自西向东有四个券门,石额上依次题字:“苍翠群山”“格非刘丹”“渡慈航”“通灯绝路”。看着雨在待渡的亭子里歌唱,在昭关的石塔下礼拜,在观音洞前烧香祈福,每次经过券门,都仿佛受到了岁月风霜的洗礼。从五十三个山坡走下五十三级台阶,就像听五十三位圣贤的开悟和教诲。石板之间的裂缝和侵蚀揭示了这一古老石阶在历史上的起伏。通常,崇拜佛像的人更和平,因为他们心中有佛,而不是在他们的情况下。如今,几起案件中的香烛也在城乡地区消失了。一天天过去,村民们内心缺少了一些虔诚和敬畏,对真善美的向往和追求也渐渐褪去...
真正有魅力的语言,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就像陈年老酒,不知不觉就香了,只有别人喝醉了。内涵越深,多义性越多,看你怎么解读。正解和逆解都可以推导出答案,看看你想要什么样的结果。
云台阁位于西津渡最高点。爬进阁楼往外看四面——近看,西津渡的一排排大和粉墙鳞次栉比;远处,镇江市区的高楼大厦错落有致。低层建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金山、角山和顾北山很美。镇江许多历史遗迹的历史传说和美丽传说,在岁月中湮没,熠熠生辉。世界上最伟大的发明创造,最有意境的艺术审美,都是由爱滋养的。比如心形曲线就是对爱情最好的告白和见证,经久不衰,历久弥新。最动人的爱情故事,必然要翻上千回。
谢晖声情并茂,从云台阁山峰层层叠叠。回望前方,西津渡已经褪去了第一眼的荣光,躲在城市的角落里,等待着下一轮的寻觅与追逐...
第一次,还是再见?
其实我很丑,但在你眼里我很美。
肖坤
刘甲,笔名肖坤。80后,江苏泰兴人,江苏科技大学工学硕士。我喜欢写作和学习书法。我的作品曾在《西方狐文学》《齐鲁文学》《东方散文杂志》《孟醒文摘》等网络微刊发表,希望用零散的文字重拾旧日时光。
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