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储能电站,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集装箱这样的巨大设备。自储能商业化以来,尤其是电网侧储能的爆发式增长,“储能电池仓”成为最常见的应用。但2019年后,不同规模、不同技术路线的产品开始出现。
8月27日,在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中国能源研究会储能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主办的第九届国际储能峰会上,众多储能行业专家学者认为,作为2019年行业新趋势之一,储能应用的多元化值得关注。
本次峰会上,很多与会者提到了上半年的“新能源+储能”。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统计,截至2020年7月,青海、新疆、西藏、内蒙古、辽宁、吉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河南、安徽、江西等省份相继出台了可再生能源储能的扶持政策,如优先并网,对按比例配置储能的可再生能源站增加发电小时数等。这些政策推动了部分轻储项目、风储项目的规划建设进度。
事实上,“新能源+储能”只是储能的多重应用之一。根据《2020年储能产业研究白皮书》,2019年,储能出现了许多新的应用方向。其中,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推广的与新基建、船岸电相关的5G基站将成为未来的应用热点。
业内人士指出,储能应用多元化有两大驱动力:政策和技术。
先看政策。
2019年后,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科技部等10多个省市地区出台鼓励储能政策,以“鼓励应用”为重点。2020年6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能源安全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推动储能技术应用,鼓励储能在供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应用”。
据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分析,在“后引导”时代,储能应用将多元化。
其次是技术。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主席、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副所长陈海生指出,2019年,锂电池、液流电池、钠基电池、压缩空气体、储热、飞轮等多条技术路线取得新突破。
未使用的技术路线,其实为拓展储能的应用方向提供了重要基础。结合储能系统的深厚经验和储能多场景应用的积累,柯华恒升新能源事业部总工程师曹健认为,不同场景的特点不同,需要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区别发展储能,这既是储能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储能应用的良好契机。
第九届国际储能峰会当天,国家能源局、国家发改委组织起草了《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指导意见》和《源网荷储一体化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强调,要以建设新型电力系统为目标,协调发展各种电源,提高清洁能源利用效率,适当配置储能设施,充分发挥负荷侧调节能力。
杜南能源副总经理于建华认为,储能本身的主要功能是多能源协同互补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在集成多种能源形式的新型电力系统中,储能可以分布在各个环节,不同的储能技术可以根据自身的性价比和安全性能找到最适合的应用形式。
不少业内人士也在峰会上指出,要推动多元化应用,就要解决成本、标准、安全等问题。
成本方面,虽然储能电池的成本在过去几年有所下降,但由于政策和市场相对滞后,应用场景有限,尤其是大规模市场尚未开放,储能整体成本仍然较高。对此,阳光电源副总裁吴家明建议,一方面,降低成本有赖于市场的规模化发展,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方案创新”来实现。
标准方面,由于行业尚处于商业化初期,储能产品仍缺乏统一的标准。CATL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谭利斌认为,当前行业的难点之一是产业通用性不强,平台产品缺乏。
在安全方面,尤其是系统集成方面,由于成本控制和技术有限,部分集成商在生产中会缺乏安全防护,可能会给产品埋下安全隐患。要解决这个问题,标准和监管需要采取两个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