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珍记者郭春雨李岩松何兆阳刘震
从胶州市向东行驶15公里,到李各庄镇的位置。众多的工厂将这个地方分割成巨大的模块,几乎每个工厂和商店的招牌都印有至少三种语言。
这条街比县城里的很多小镇都要繁华,得益于它多重特殊的身份:它是全球最大的高端假发生产基地;这里是中国的“制帽之乡”,全世界三分之一的帽子都来自这里;这里的珠宝加工业发展了30多年,占据了青岛珠宝行业的半壁江山...
这个面积75.8平方公里的普通小镇,正通过“头部”产业让世界认识它。
占高端假发市场的40%以上
据说假发界有句老话:中国假发看中国,中国假发看青岛。青岛假发靠李哥庄。假发是李哥庄的一大产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假发已经成为李哥庄在全球的一张名片。在全球高端假发市场,力格庄的产品占比超过40%。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位于李各庄的青岛商河跨境电商产业园看到,展区四周整齐摆放着数十个假发。根据不同的材料,价格从1000元到10000元不等。
“这个是真头发做的假发,效果也是最好的。”上合跨境产业园负责人高玉干拿起一顶非常优雅逼真的假发说:“这种高端假发一般是海外客户个人量身定做的,会根据对方的头型一一制作,戴起来会更加自然逼真。”记者摸了摸手指,发现他的头发逼真光滑,忍俊不禁,真假难辨。“这样的假发需要1.5万元左右。”
高玉干介绍,这些高端真假发基本都是在李各庄生产的,具有无与伦比的舒适性和仿真性。一些明星在这里订购了假发,这使得李格庄假发闻名于世。
据了解,当地假发行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40年前。
“假发在早期开始于日本和韩国。后来日韩商人在青岛投资,把产业带到了这里。凭借地理优势和招商引资的优惠措施,李各庄成为中国最早发展假发产业的地区。”高玉干告诉记者,短短几年,镇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为了收集材料,李各庄开始手里拿着剪刀、镜子和秤从全国各地购买头发,然后运回家乡加工,最后销往海外市场。
“2000年前后,李各庄的很多妇女掌握了一些假发,在照顾家庭后,开始在家制作假发补贴家用。小时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妈妈在家做假发,慢慢做,大概两天后。干得快的技术工人一天能挣一个,差不多能挣十几块钱。”谈起假发产业的发展,80年代出生长大的胶州人张震印象深刻。“以李哥庄为中心,胶州很多地方都制作了假发,越来越多的假发作坊开始出现在李哥庄乃至整个胶州。”
假发产业的兴起,给李哥庄人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据一位老人回忆,当时家里有一位女士迷上了假发,月收入几乎和500元差不多。
“那时候,李哥庄已经有了‘国际模式’。想玩吃新东西,胶州市可能没有,但在李各庄可以找到。”张震说,“自从假发产业以来,李格庄的经济发展很快。”
三大产业搭建就业平台
以假发为起点,李各庄的制帽业、珠宝业开始蓬勃发展,逐渐形成制帽、假发、工艺品三大传统优势产业。以假发为例,根据官方数据显示,到2020年,李各庄有300多家发制品企业和小加工点。2020年当地假发产业年产值达28亿元,就业人口达1.2万人。三大产业已成为承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重要平台,现已形成以李各庄镇为中心、周边多个镇辐射的传统产业经济圈。
作为“中国制帽之乡”,李哥庄的“六大运动帽标准”主要由该镇制帽行业商会起草,成为中国制帽行业第一个国家标准。美国总统竞选团队佩戴的帽子和奥运球迷使用的帽子,大部分来自李格庄制帽企业。经过约40年的自主创新,从“小配套”到“大加工”,从二手订单到自主订单,从贴牌加工到自营出口,如今,全镇形成了集辅料、刺绣、印刷、包装、销售为一体的配套产业链,实现了制帽行业的信息化、智能化升级。如今,李各庄有帽子生产及配套企业400多家,年产值近70亿元。产品90%以上出口欧美、亚洲、非洲等数百个国家和地区;珠宝加工分布在千家万户,占青岛珠宝行业的一半...
“刚才敲庄镇一户人家的门,李哥。他们可能从事刺绣、编织帽子、制作手镯等行业。”该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产业形态鲜明”,李各庄在2016年被评为“中国特色小镇”,并以“国”之名摘得“特色小镇”招牌。
李各庄的“十分钟生活圈”
产业发展释放了强劲的就业需求,带动了当地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到镇上找工作、落户,从而形成了“建城”的集群效应。
“我和我的对象都是菏泽人,现在已经在这里安家落户了。”洪雁是新李格庄人,在一家帽子厂工作。十几年前,她和丈夫来到李各庄镇工作。他们白手起家,买了房子,生了孩子,在镇上定居下来。去年,我花了7万元买了一辆二手车,一家人过着富足的生活。
"从我家到工厂需要10分钟的车程。"洪雁说,镇上到处都是企业,所以很容易找到工作。工厂下午4点半就可以下班了,照顾孩子方便,月薪4000多元,“挺知足”的。
值得一提的是,李各庄的居民基本形成了自己的“十分钟生活圈”,在家10分钟内就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1990年出生的潘乃英,已经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她和丈夫都是临沂人,在李各庄工作后就留在了这里。夫妻俩在同一个帽子厂工作,一个缝纫,一个刺绣,工资加起来一万多元。
“还房贷养孩子就够了。”潘乃英说,他们去年贷款买了一套80多平方米的房子。虽然不大,但一家人也能过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