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江山水画的风格特征
建江,安徽歙县人,俗名江,姓陶,字六怪。出家后名洪仁,字不智,绰号鉴江和尚、胶鹿山魁、梅花老娜等。建江从小就渴望学习。虽然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但他从未放弃他的野心。然而,在晚明的特殊时代,他的野心很难实现。明朝灭亡后,鉴江进入福建抗清,但抗清失败后,他不得不逃离禅宗,皈依佛教。鉴江一生能写诗、书,多写山水,善画李子。他广泛研究各个家族的长处,遍布唐、宋、元时期的著名遗迹,并从中汲取精华。在向古人学习的同时,他没有忘记向大自然学习。纵观姜健的传世作品,他的精品画作大多描绘了黄山的真实景象。鉴江山水以平静自然的笔法,严谨多变的构图,给人一种恬静的感觉空。
1.向古人学习——取法修己
在对待传统方面,鉴江取法董、居、米芾、倪瓒、黄等人。黄称之为“唐人之精,惟纤;有厚诗人,但发疯。”。鉴江在向古人学习时,主要学习五代董、居表现南方山水的笔墨技法——麻画、苔画,但摒弃了绘画的写实性,以疏笔疏墨写黄山之貌。比如故宫博物院藏《仿巨然山水图册》八卷。其中《邱琳地图集》用董源的画描绘了附近山坡的疏松土壤,用平实的笔墨表现了山石的笔直与锋利。而且,鉴江深受元四家的影响。比如故宫博物院的《仿山水图卷》,反过来模仿黄、真武、倪瓒、王蒙的笔墨,由简到繁,由淡到浓,浑然而酣畅。观众一眼就能看出,某一段模仿倪瓒的笔法,某一段学黄的笔,某一段像真武或王蒙的风格。在《元四家》中,鉴江对倪瓒推崇备至,在诗和后记中多次提到倪瓒,如“老人有秋,岗位不变。大声读完,我想起了倪瓒。”“人到中年没有隐士,山里的天然树木帮助穷人。在这个时候,如果你遇到了云林,你会得到一个毛婷去读不同的书。在构图、笔墨、意境表达和整体风格上,他都以倪瓒为学习对象,用倪瓒朴实无华的笔墨表现出不同于倪瓒的艺术风格。陈传席评价简江“师从云林画,师从Z瑞安成功。明清时期弘仁的僧人最强。洪仁学云林,得其真,写黄山风景。现收藏天津博物馆疏林亭图,近景有坡、有石、有土堤,岸边有几棵疏树,远山近景大面积空白面,完全模仿倪瓒一江两岸的典型构图。然而,简江对倪瓒的研究并不完全囿于笔墨技法。他融入倪的学习之中,继承传统,创新,最终形成了自己飘逸浑厚的画风。
2、教师创作——敢说天地是我的老师
此外,简江还强调了继承传统的同时向自然学习的重要性。清初“四僧”都重视师法自然,但没有一个比鉴江更直接、更深刻。鉴江一生热爱武夷山、庐山和黄山的风景。他经常在山川中游历,把大自然的奇观变成了他的作品。在绘画题材的选择上,除了模仿以往的绘画作品外,大部分都是描绘家乡的风景,其中黄山的风景是大家最喜欢的。他多次去黄山,不畏艰险,勾勒黄山的真实景象,在真实的山水中寻找精彩。鉴江黄山写生游的传统,使他后来创立的新安画派成为一个非常独特的写生游派。他制作了50幅黄山画,用丰富多彩的笔墨描绘了黄山四季不同的奇景,并在每幅画上题写了姬友的地名。写生黄山对姜建江的画风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查士标写下了他的《黄山图册》:“画逐渐变成武夷,属于黄山的时候越来越奇怪了”。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敢说天地为我师,千山万水为藜麦独棒”,他结合黄山,利用以往的笔法,创造性地描绘了黄山石森林稀疏、云雾缭绕、水少的独特景象。
鉴江山水画的构图特征
1.几何构图
简江山水画中的几何构图是其描绘黄山作品中最常见的构图形式。在画面中,他用精细有力的线条描绘了岩石的轮廓,加强了它们的几何形状,然后通过组合和叠加进行布局。大面积的几何表现方法,既突出了花岗岩影响下的黄山岩石多、树木少的特点,又使画面非常卷帙浩繁,给人一种形态稳定、平静的感觉。比如上海博物馆藏《春末临泉图》中,岩石的几何特征极其突出。图的左侧是四五个三角块叠加组合成一座山的形状,而右侧是一座长方形的山。前后没有区别。岩石的形状主要是用非常细的墨线勾勒出来的,在转折处涂了一点浓墨点。虽然平整度很强,但给人一种很强的空的感觉,仿佛沉浸在场景中。又如鉴江《天都峰图》,现藏于1660年南京博物院。这是他现存作品中最大的一部。整个画面以高耸的主峰为中心。图片中几乎所有的岩石都是用粉笔线勾勒出的几何形状。大小不一的几何块叠加,给人视觉上的平衡感。站在画面左下方的两棵古松树被赋予了浓墨重彩的色彩,以此来区分远山,画面充满了视觉层次感。这种均衡而有层次感的构图方法,既突出了巍峨崎岖的山脉,又有视觉上的稳定效果,生动地刻画了黄山的“奇异性”,高超的艺术水平令人惊叹。
2.截止成分
场景切入构图在南宋马援、夏圭的作品中较为常见,主体往往位于画框的角落,而画面中有一大片空白色。这种构图方式说明画面的意境是空悠悠的,常常给人无尽的遐想。在姜健幸存的作品中,也有不少画在角落里的截断构图。比如上海博物馆的《黄海绿松石图》,画面左侧的一个悬崖像巨人一样贯穿整个画面,两棵古松树像悬在悬崖上一样矗立;图框右下方的两个几何险峰,一高一低,错落有致,指向天空空;屏幕右上方有一大片空白色,给人无尽的联想。整幅画构图新颖,布局充满魅力。左边的悬崖占据了整幅画的左半部分,悬崖上倒挂的两个古松使人的目光下移。图右下方两个危险山峰,一高一低,直接指向天空,上端有大片白色空间空。简江独特的布局技巧引领着观者的目光,画面中大片的空白给了观者充分的想象空。简江以其沉稳多变的笔墨,将黄山石密林的壮美与典雅展现得淋漓尽致。又如故宫博物院的《西岩雪雪景图》,描绘了黄山的雪景。它用挺拔山峰的局部特写和淡墨勾勒出几何山。山在阳光的一面是白色的,在黑暗的一面是墨色的。整座山占据了画面的右半部分,一座古松矗立在山坡附近。这幅画虽然没有、夏画框一角画面的主体布局,但还是用特写的山景部分展现了黄山的壮美景象,构图丰富严谨。不仅如此,《鉴江》中还有很多以梅、松、竹为题材的作品,如《墨梅图》、《山水梅花图》、《宋梅图》等。其中,故宫博物院的“木梅画”也是以山水风格构成。图中只有一个干腊梅,树干垂直分为两个枝干。图中有一大片空白。整幅画用笔简单而平静地构图。
3.组合成分
简江传世的山水画大多构图严谨多变,往往是由多种构图方法组合在一幅画中。这是由于鉴江师从各种山水,取长补短,同时深入大自然长期观察总结,最终形成了其独特的构图风格。从健将现存的作品来看,他后期使用的是组合体的创作,体现了他深厚的艺术表现力。如前所述,建江1660年的《天都峰图》采用几何构图,用方形折线勾勒出几何形状来表现岩石,体现了黄山多石少树的特点,但同时画中构图形式较多。鉴江通过叠加大的几何图形,展现了黄山天都峰的笔直和严谨。整体轮廓呈尖尖的锥形,主峰似乎要冲破纸面。岩石以墨线勾勒,大岩石以空白色体表现出强烈的构造张力,小岩石以淡淡的墨汁表现出前后空的关系。附近山坡上立着两棵古松树,树干笔直细长,浓墨重彩渲染,与高耸入云极具动感的山峰形成对比,动静结合,不拘泥于固定形式,整个画面构图丰富多变,生动而富有气势。另一件反映黄山险峻气势的名作《石新风》,也是体现鉴江超高艺术水平的名作。它创建于1663年,也就是建江去世的前一年。画面左低右高,整体构图看起来很饱满。山峰呈之字形,岩石以不同大小的几何块表示。不同几何形状的叠加组合,表现出悬崖、山涧、缓坡之间的位置关系。此外,在画的右下方,采用了山水切构图法,一般与山峰情况形成“之”字形布局。整幅画布局紧凑,表现手法错综复杂、密集,引人入胜。
鉴江山水图式的影响
鉴江清冷朴素的画风,为以“四王”为正统的清初画坛注入了新的风格,追随者众多。在他的带领下,一大批文人画家进入自然,写生实景,后来人们称之为“新安画派”。新安画派的查士标、程遂、王之瑞、孙毅等人继承和发展了鉴江的萧瑟画风,在构图和造型上深受鉴江的影响。新安画派的画家非常尊重姜建清的人品和绘画。查士标曾在《山水经》中写下一首诗:“薄而无人识,忽香而传神。绘画在阿杜可以称得上,时代的大师也只是越来越大众化。”程遂说“吾乡画正脉,鉴江独一步”,可见鉴江在新安画派画家心目中的推崇。新安画派画家继承了鉴江山水画的构图形式,临摹古人的笔墨,自成一家。在对待传统的态度上,他们从过去而不是从泥淖中学习,总结前人笔墨技巧的精髓,以黄山为师,收获了他们的心。不仅如此,新安画派还影响了清代其他画派,如兴起于乾隆时期的扬州画派。此外,建江作为“四僧”之首,打破了占据当时画坛主流的“四王”,学古而不泥古,取前人笔墨技法之精华,以自然为师,突破了“四王”所倡导的画坛格局,以清新独特的画风和艺术理念激活了清初画坛, 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为清代乃至后世画坛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结论
对待传统,要始终坚持“去粗取精”的原则,通过不断创新继承和发展传统。作为“四僧”之首的鉴江,纵观自己的艺术历史,完美诠释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髓,师法自然。其萧瑟飘逸的画风和独特的艺术理念,不仅为清初画坛注入了新鲜空气,也对新安画派乃至后世山水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建江现存的作品,分析其画风形成的原因,研究建江山水画的构图特点,不仅对研究建江绘画的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梳理明清山水画的起源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也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鉴江山水画独特的构图方法来源于对古代笔墨技法的总结和从大自然中汲取的实践经验。它用几何形式表现岩石物体,具有很大的结构张力和空感;通过截止构图,以留白的形式绘画,呈现出虚实相生的意境;结合和运用多种表现性的构图方法,打破陈湘银的山水画构图公式,大胆探索构图方法,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