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在哪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一张老照片:见证航天人的初心

栏目:民生 2021-10-07 02:22:40
分享到:

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历史博物馆里,有一张老照片:穿着干净工作服的宇航员们在试验车间里列队、跪着或蹲着,小心翼翼地擦拭地面。

一个感人的场景发生在29年前的1990年,当时中国航天承担的第一次国际商业发射任务指日可待。

当时外商要求卫星测试车间的清洁度指标必须达到10万。也就是说,在一立方英尺的空气空中,大于0.5微米的尘埃不能超过10万个粒子。

当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设备设施无法满足这一需求。最终,西昌宇航员继续工作了半个月,用丝绸布和酒精反复擦洗车间的地板和墙壁几十次,比合同规定的10万级目标高出一个数量级。

该中心的设备设施先进完善,只需拖地清洁,配合空调节系统循环,就能满足要求,但航天员的初心不会改变。

运营商白负责卫星工厂支持已有16年。细心、负责、专业是他同事的印象。

2018年6月下旬,由于发射任务计划的调整变化,北斗三号卫星在发射场的测试暂停。根据要求,卫星被密封在工厂里,直到任务重新开始。

“这样的婴儿存放在他负责的工厂几个月,管理难度大,安全责任更大。”作为该厂的负责人,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为此,他调整完善了详细的考勤计划,对进出厂人员进行严格管理,每半小时对大厅外各个角落进行一次安全检查,早晚三次进入大厅,仔细查看卫星存储状态。

一天早上,大雨倾盆而下,白正在值班检查厂房。突然,电压波动导致工厂停电,一片漆黑。他立即检查确认UPS电源是否正常工作,迅速检查确认厂内每一个电源接口和设备,连夜联系调度和供电空人员排查安全隐患。

任务重启后,卫星顺利完成厂房内的测试工作,白也创造了中国航天飞行的新纪录,其中单次任务卫星测试连续保障时间超过130天。

航天发射万人炮,既有“高级”岗位,也有大量“接地气”工作。其中一个是锅炉房,负责为火箭、卫星几个试验工厂的集中空调整提供蒸汽保障。

蒸汽可以为卫星试验环境提供必要的热源和湿度。2018年11月,北斗三号卫星试验支持过程中,锅炉排渣器卡死,无法清渣。如果不能及时排除故障,就无法保证装置的湿度,容易导致卫星部件失效,影响卫星的稳定性。

锅炉的主要操作者王乐妍毫不犹豫地拿着铁锹跳进渣池,把大部分身体浸在又脏又凉的渣池里,一个一个地铲出来。水池清理干净后,他拆除了重渣土机,取出了导致卡钻的煤块,故障排除三个小时后。

平凡的岗位,也能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吊装主操刘超用自己的行动完美诠释了这句话。他负责7家工厂的15套设备,哪一套是哪一年升级的,技术状态有哪些变化,维修重点在哪里,参数指标有哪些。

有一次,吊钩升到一半空时,PLC控制系统突然失灵,50吨重的配重迅速下滑。不一会儿,刘超敏锐地按下了急停开关。行车停止时,配重离地不到半米,避免了事故发生。当时在场的指战员和检查人员背后都出了一身冷汗。

事后,巡视员称赞刘超道:“正是因为长期刻苦训练,把技能训练成肌肉记忆,才能在第一时间果断做出应急反应。”

空调度系统指挥员李毅新婚燕尔,妻子金范专程到发射场视察。两人原计划去周边参观,但卫星厂房空的空调损坏,需要更换。

面对卫星进场的“大计划”,这名山东男子选择将妻子的“小计划”抛在脑后,带领两名空岗位调整操作员连续三天加班到深夜,终于在卫星进厂前摆脱了故障。

卫星进场,李毅和金范分别出场。

磨砺初心的是努力。宇航员的岗位越普通,就越有意识地与一流的工作目标保持一致。多年来,他们用“努力指数”提高发射“成功指数”,用责任不断托举卫星遨游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