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预测,21世纪精神疾病将严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在许多国家的调查证明,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一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的全国4-16岁儿童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发生率高达13.9%。有关部门还对中小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现约五分之二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表明,青少年的精神疾病比成年人更严重。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迁必然会冲击家庭、学校、社会的方方面面,而各种社会矛盾、人际矛盾,以及成人社会中的诸多心理冲突也必然会突出地反映在青少年的心理状态上。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赋予的压力,社会变迁中的过错和各种羁绊束缚着孩子们的心、手、脚,这些都不免让人担忧。但是,只要我们尽早关注和预防,开始努力还不算晚。父母和老师了解我们的孩子,帮助他们走出内心的“迷宫”是很重要的。心理健康标准一个人的健康不仅包括身体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那么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呢?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曾提出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10个标准:
1、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
2、你是否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行为。
3.你的人生理想和目标是否现实。
4、能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
5.是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和谐。
6、能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
7、是否保持适当良好的人际关系。
8.你能恰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吗?
9、能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发挥自己的个性。
10、是否在社会规范范围内,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中国大陆学者王登峰从多个方面总结了研究成果,提出了几个关于心理健康的指标:
1.了解自己,接受自己。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不仅了解自己,还能接纳自己,并且有自知之明,即能够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情感、优缺点做出恰当客观的评价,不会对自己提出苛刻的期望和要求;我可以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实事求是,所以我总是对自己满意。同时,我尽最大努力开发自己的潜力,即使我不能弥补自己的缺点,我也能安全地处理它们。心理不健康的人缺乏自知之明,总是对自己不满意。因为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太远,所以他总是自责,自卑;我总是要求自己完美,但我做不到完美,所以我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结果,我的精神状态永远无法平衡,我无法摆脱我觉得我将面临的心理危机。
2.接纳他人,善待他人。心理健康的人愿意与他人互动,不仅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接受他人,认可他人的重要作用。他能被别人理解。被他人和集体所接纳,能与他人沟通交往,人际关系融洽,能融入生活的小集体,喜群性强,既能在与密友见面时分享快乐,又能在独处冥想时没有孤独感。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所以是一种很强的适应能力,是社会生活中足够的安全感。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总是与集体不同,与周围的环境和人格格不入。
3.热爱生活,愿意工作和学习。心理健康的人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参与生活,享受生活的乐趣。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从工作成果中获得满足和鼓励,把工作当成乐趣而不是负担。他可以存储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这些信息、知识和技能可以很容易地提取出来,随时用于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克服各种困难,使自己的行为更有效率,工作更有成效。
4.心理健康的人可以面对和接受现实,积极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能对周围的事物和环境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联系,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奢望。他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能够妥善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者责怪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平,担心别人,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5、能协调控制情绪,心情好。心理健康的人总是具有积极情绪状态的优势,如快乐、乐观、愉快、满足等。虽然他们可能会有悲伤、悲伤、悲伤和愤怒等负面情绪体验,但它们通常不会持续很久。他能恰当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开心、烦恼、胜不骄、败不馁、谦逊、自重,在社会交往中不妄不惧,不贪得无厌,努力在社会规范允许的范围内满足自己的各种需求,对自己能得到的一切都感到满足。他总是开朗乐观。
6.和谐完整的人格。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人格结构,包括气质、能力、性格和理想、信念、动力、兴趣、人生观等。,才能均衡发展,而他的人格才能完整、和谐、和谐地出现在一个人的整体精神面貌中。思考问题的方式适度合理。人们可以采取适当而灵活的态度。他们不会对外界刺激产生有偏见的情绪和行为反应。他们能跟上社会的步伐,融入集体。
7.正常智力。正常智力是人正常生活最基本的心理条件,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智力是观察、记忆、想象、思维和操作能力的结合。智力低下的人不能算是心理健康。
8.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在人的生命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有相应的不同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从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形成独特的心理和行为模式。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与大多数同龄人群一致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行为经常严重偏离他的年龄特征,一般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参考以上标准来考察我们的心理健康。在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应该求助于临床心理学家的检测和诊断,不应该为自己和他人随意下结论。
关于心理健康标准,不同国家的专家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标准。但是,根据我国国情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内最新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心理健康的主要特征应包括以下八个相互关联的方面:
1.正常智力。能够正确客观地认识自然和社会,头脑清醒,以积极正确的态度面对现实问题、困难和矛盾,既不回避也不空思考。智力包括观察、记忆、注意力、思维和想象力以及各种操作能力。
二是情绪反应温和,情绪表现乐观稳定,心胸开阔,对一切都充满希望,既不为琐事烦恼,也不冲动,能保持一颗平常心,以愉悦的情绪感染人。
第三,意志品质健全,言行有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自制力。他既不刚愎自用,也不一味顺从;注重在实践中培养自己的决断力和力量,经得起挫折和磨难的考验。
第四,自我意识正确,自知之明自信、自重、在集体中自重,很少自卑,不轻视他人;对自己的优缺点有正确的评价和要求;在实践中,开发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价值。
5.人格结构越来越完善。人格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经常性的、本质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包括需求、动机、兴趣、意志、人生观等心理倾向性。)和个体心理特征。人的生活条件越优越、越丰富、越完善,文化教育的影响越大,从事的生产和社会实践越多,人的人格结构就会得到越完善的保障。当前,整个教育体系正在进行全面改革,注重改变青少年由以往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的转变,这为人的人格结构的逐步完善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6.良好的人际沟通。我愿意并善于与他人交流。我能和大多数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重视友谊,不拒绝别人的关心和帮助。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多于消极的态度;能够快速适应新环境,融入他人。
七、举止得体,生活态度端正,积极珍惜一切学习和工作的机会,在行为上表现出独立性,不把他人的好恶作为个人行为的依据,既不盲从也不动心,并能做一些与众不同的事情。
八、对外界事物的适度反应和活动效率是积极的、主动的和富有成效的。不冲动,不毛躁,也不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