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光 王磊光:十年“非虚构”与百年“报告文学”的内在承接 为何被忽视

栏目:民生 2021-10-04 15:58:17
分享到:

游戏与回归:十年“非虚构”与百年“报告文学”之间

文/王

“非虚构”在百年报告文学中的回响

按照一般理论,报告文学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起源于欧洲,后传入中国,这与当时报刊的繁荣和世界的动荡密切相关。1949年以前的中国报告文学代表作有:《执行政府的大屠杀》《饥饿国家之旅》《赤都心史》《债役工》《难民地图》等;1949年后的报告文学代表有:谁是最可爱的人,焦,县委书记的楷模,哥德巴赫猜想,祖国高于一切,根本利益,木棉,路...把这两个阶段的作品放在一起看,我们发现,以1949年为界,在

回到历史,回到未来

综上所述,把1949年以来70年报告文学的形式和特点,看作是100年报告文学的整体形式和特点,是片面的、机械的,不利于文学的创新和发展。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一是受制于“名”,但“名”下的“实”是阶段性的、多元化的。第二,受当代报告文学理论的限制,许多研究者只从报告文学的一般定义和特征上认识具体作品,而没有从具体作品中推进报告文学的理论研究;三是非历史性的,对中外报告文学的发展历史缺乏整体性的追踪和认知。其实以上三种态度都是违背唯物主义要求的。

只有回归历史语境,才能回答本文所问的核心问题:“非虚构”在何种意义上构成对报告文学的“反作用”,在何种意义上构成对报告文学的回归?

不难预见,“非虚构”与报告文学将长期共存发展。他们互相博弈,互相渗透,有各自的消长,甚至走向同一个目标。因此,我们不能因为一些非历史的、去历史的误解甚至偏见,就轻易否定“非虚构”和报告文学。所有的报告文学作家和“非虚构”作家都是基于他们对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对现实的真诚,探索的精神,以及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的高度混杂。

文稿编辑兼新媒体编辑:郑

有图片:出版书籍和历史资料

2019年合订本魏分册

现在,公众号的新推送机制不再是按时间排序,而是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进行系统排列。这让我们的读者发现,《文学报》官方号提醒他们推送内容的时间变得飘忽不定。

读者的阅读视野正在改变。真正值得看的文章和多样的内容,可能会淹没在同质化的大数据筛选机制中。

在目前不确定的解决方案中,我们只能希望大家能把我们的公众号标记为“星标”,点击文末“在看”,转发或留言。

让我们再次相遇,无限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