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媒体人曹景行和复旦大学历史学教授金光耀是黄山茶场的同事。1978年,两人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并做了两年室友。从茶林场到复旦大学,从同事到同学,这条路不容易。他们是如何实现这种人生“攀登”的?答案很简单:读书。前几天在大夏书店和鲍莉店举行的“青春攀登”读书大会上,曹景行和金光耀讲解了当年的读书故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学习的手段与时俱进。两位老“学霸”依然坚持着这个简单的道理:求知的路上没有捷径。
抄书的注解似乎有“阅读饥饿”
“在农场里,能读的东西很少,也没人能教我们。但我们都是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知识,不断提升自己。”曹景行的方法是“抄书”。对他来说,抄书不仅能加深印象,还能把字练好。“我记得抄书的纸好厚好薄,抄了好几本书。”作为一个未来的媒体人,曹景行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很可能与他年轻时的抄书有关。
除了抄写书籍,使曹景行有用的方法是仔细阅读书中的笔记。"读书不仅要看原文,还要看注释."正是在反复“读书”的过程中,他萌生了学习和研究历史的兴趣。“现在的孩子用我们过去的方式学习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但有一点保持不变。不管你在什么环境,你仍然可以学习和研究。每一次积累都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我们这一代人读书有一个很强的目的,那就是找到自己困惑的问题的答案。”金光瑶说道。
如今,书籍不再稀缺,但人们对阅读的兴趣变低了,这让曹景行深有感触。“我们就像阅读饥饿。农场有探亲假,有一年回上海过年,去朋友家做客,看到了一套之前出版的《基督山故事》。借了之后,整个春节都呆在家里,一口气看了一套四本书。”曹景行说:“还有中国传统小说和名著也在农场里读。印象最深的是聊斋。后来和年轻人聊新闻写作的时候,我说要认真读聊斋。一个复杂的故事用几百字写得清清楚楚,人物形象生动。这就是技巧。只要你熟悉了,写出来的新闻报道就不会无聊。”
买书,找旧书,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阅读
虽然同年考入复旦大学历史系,但金光耀曾经称曹景行为“老家伙”。“他不仅比我们大,而且学习和生活都很好,所以我们在背后叫他‘老家伙’,他也接受。当时我很幸运被大学录取了。既要从课本上学习,也要从老师身上学习,还要问身边的学生,互相学习。”
那一年,曹景行和金光耀从黄山茶场考入复旦。农场发工资,金光耀骑自行车去凑。曹景行夫妻两人加起来每个月有84元的工资,在同班同学中算是“有钱人”了,剩下40元买饭票,20元支付女儿的生活费,剩下的24元几乎都用来买书了。
“要了解中国通史,先看《史记》。当你看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变成“子同治剑”。当老师谈到我在哪里看到的时候,我会一边学历史一边学文言文。”有些书一般书店很难买到,就去老书店慢慢找。福州路的上海书店经常可以找到心爱的书,这已经成为曹景行最受欢迎的书店之一。每周都会带一本《子·同治剑》到宿舍,一共20本。他一周读一本书,慢慢地读完整套。后来,当他买了什么书,他的同学都读了。对于31岁进入大学的曹景行来说,学习英语是一个更大的挑战,一次只能靠一个单词。“读一本厚厚的学术书,里面有很多字,所以需要把一个字变成字典。当时6块钱的绿皮字典被翻了。”
“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阅读方式,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阅读方式。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读书方式。我们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花在阅读上,这是最宝贵的。”曹景行后悔了。这种从茶园到大学的“攀登”,通过无止境的阅读,一群年轻人走上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