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爆发以来,通过媒体的“硬核”报道,我们共同经历了什么?今天推送的这篇文章精选了近期各大纸媒的封面、优质话题和典型标题,带你穿越近一个月的新闻战“疫”。
01
战争“疫情”报纸封面概述
02
《流行病》杂志专题报道综述
左图为2020年第4期《中国新闻周刊》,题目为“新冠肺炎,我们要付出多少?”
右图为《中国新闻周刊》2020年第五期,主题为“围城之战,我们如何过关”
左图为2020年《南方人物周刊》第二期,专题为“堵NCP”
右图为《南方人物周刊》2020年第三期,专题为“钟南山医生”
左图为2020年第四期《财新周刊》,题目为“新冠肺炎为何在此?”
右图为2020年第五期《财新周刊》,专题为“救助新冠肺炎患者”
图为《三联生活周刊》2020年第7期
专题“武汉直播”
图为2020年第四期《财经》
专题“拯救武汉”
图为2020年第2-3期《中国经营报》
专题“新冠肺炎抗战实录”
图为2020年的南窗
专题“战疫——新型冠状病毒决战”
图为2020年第二期《中国慈善家》
专题“武汉之痛——反思与救赎”
03
战争疫情报告典型标题概述
“隐喻”
用通俗易懂的具体事物,对一些抽象的、不熟悉的事物进行解释或描述,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得以简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从而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吸引力。
例1:“抗疫不能简单地“抄作业”,而必须做“绣花工作””
例2:医疗领域的“四大天团”已经集结完毕!》
例3:“弄堂宰相”战“疫”
例4:“抗疫前线的隐形战士”
例5:“在一线构筑疫情防控“防火墙”
例6:“一朵美丽的格桑花在抗击疫情的战场上盛开”
例7:“火神山医院现场的铁娘子”
“转喻”
转喻是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表达人或事物,而是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代替的修辞方法。恰当运用借代可以吸引人的联想,使句子更生动、更有特色,进而达到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万物、以物代情的目的。
例1:“胡辣汤”对“热干面”的喜爱
例2:“火神”与“瘟神”作战
例3:“黑科技”守护“白大褂”
例4:“看,前面那些充电的白衣服都是“95后”
例5:“90后”,干得好!》
“拟人化”
拟人就是把事物拟人化,把没有人的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的方式,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把作者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感受到所描述的事物更加生动、具体。
例1:“不要让谣言跑在科学前面”
例2:一封从卷心菜到面具的信
例3:“武汉不要慌,我们等你”
例4:“武汉,不要怕”
“二元性”
双重性,即用一对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对应或相似的、意义相同的修辞手法,具有简洁、集中、概括的特点,看起来工整醒目,听起来铿锵悦耳,容易记忆和背诵。
例1:“非常时期的果断行动”
例二:“病毒一定要隔离,人心不能疏离。”
例3:“硬核团队夜聚,精英老师争先助黄石”
例4:“守住一扇门,守护一座城”
例5:“同时赛跑,与疾病竞争”
例6:“可以有安全的距离,世界上不可能有温暖。”
“对比”
对比是将两个对立或对立的事物或一件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进行对比,从而增强表达效果,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启示的修辞手法。
例1:“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
例2:“答小口罩”的“大答题纸”
例三:“防大不如防小。”
例4:“可以有安全的距离,世界上不可能有温暖。”
例5:“背影无声,世界深情”
“报价”
语录,即提取稿件中主要人物最有特色或最闪耀的句子作为标题的写作方法。用报道主人公的话作为标题,有一种真实的感觉,所以读起来更人性化、更友好,可以让报道内容更客观、更有感染力。
例1:“勇往直前,这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
例2:“我不是英雄,但我永远不会是逃兵!”》
例3:“说什么采购,我们直接捐!”》
例4:“面对病毒,我必须跑得更快!》
例5:“在病人身边,让我觉得踏实!》
例6:“最危险的时刻,走吧”
“化学用途”
文化运用,也称借用,是指用艺术手段对他人作品中的句子或段落进行加工、拆解,根据表达的需要进行重组和灵活运用,从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使文字更加出彩。
例1:“雪战疫人”
例2:“用“非常行动”对付“非常疾病”
例三:“当战“疫”成功,赏樱花辉煌”
例4:“白人用黑眼睛寻找光明”
“双关语”
双关是指利用词的多义性和谐音条件,有意使句子具有双重意义,使语言含蓄幽默地表达,加深语义,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例1:“同江同湖”,“湖南”要靠得住——湖南医疗队援鄂黄冈抗“疫”的故事
例2:“复工、复产、复工”——中建集团全力保障北京项目安全有序推进
例3:“援鄂医疗服务中的非工作人员士兵:孤独但不孤独”
例4:“防疫也要防“抑”!》
例5:“决战以非凡的“服务”极其“疫情””
综合预编辑会议、新闻和写作来组织报道
-东、北、东-
你能为我挑选一颗星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