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迪皇帝杨光是隋朝的第二位皇帝。各种史料都用“暴君”一词来评价杨迪皇帝。然而,随着近代史的逐渐发展,人们对杨迪皇帝的看法逐渐趋于客观。抛开杨迪皇帝个人的是非不谈,笔者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他修建东都洛阳的事情。
事实上,史料中关于杨迪皇帝“暴君”的说法,主要源于“杀父”、争立太子、建都洛阳、开发运河、修筑长城、骄纵等十恶不赦的“罪行”。正是因为这些所谓的“罪行”,才最终带来了“天下皆死于役”的悲剧形象。
然而,在他死后,《子·同治鉴》记载:“隋之昌盛极高”。俗话说,后人的功过只能由后人来评判,是好是坏,能不能一言以蔽之?事实上,作者并不是想为杨迪皇帝正名。试想他所建的东都洛阳,在隋朝、唐朝乃至后世都发挥了重要的城市功能。
“西有长安,东有洛阳”,都是历史古城
东汉著名的历史学家、辞赋家班固,用一生的时间写下了著名的作品《二度赋》。实际上,《两京赋》中的“两京”指的是西汉的“长安”和东汉的洛阳。这其实就是“西有长安,东有洛阳”的由来。
从《杜亮赋》中的记载可以知道,从东汉开始,“杜亮”实际上成为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而且东汉都城位于洛阳,意味着当时洛阳的地位明显高于西方都城长安。
1.“东都洛阳”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在很多历史爱好者眼里,长安曾经是唐朝的都城,地位肯定比洛阳高。但事实上,洛阳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就被古代先民定为“天下第一”。
洛阳作为中国“四大古都”之一,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失去了“天下”的重要地位。而很多后起之秀,所谓的“文化古城”,在威望和后天的文化基因上,其实比洛阳更有名。
比如有所谓的“六朝古都”、“十三朝古都”。但是,在古代社会,洛阳被定为都城的朝代是数不清的。相信大家看到这个都会很惊讶。原来,洛阳不仅是杨迪皇帝的心脏,也是中国许多朝代的“立国之本”。
洛阳在古代社会曾经是“天下之下”。公元前1046年,西周时期,洛阳建都。直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移至洛邑,即洛阳。按照周平王的“东移洛邑”,这其实是东周建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如果从夏朝算起洛阳,其实这里曾经是夏朝建立的主要地区。比如夏朝的太康、钟康、狄杰等皇帝都以“浇”为都城。所谓“浇”的主要区域其实是在现代社会的洛阳城。
2.“九朝古都”洛阳
相信大部分人都会把洛阳斥之为“九朝古都”,因为西都长安,曾经是十三朝古都。但是,如果你能熟悉一下中国历史,你会发现“九朝古都”中的“九”字其实只是一个无法统计的泛指,或者说是古语中无法描述的同义词。
毫不夸张地说,古代历史上经常提到的“中国”,或者说“中州、中土、中原”,其实都起源于洛阳。看到这里,很多人可能会突然意识到,洛阳有着如此深刻的历史内涵。
因为只有分析“中原”二字的广度,才能实际代表整个中国大地。所以,洛阳才是真正的古代“城市收割机”。比如大家熟知的东周三国时期的魏国,魏国之后的西晋,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杨迪皇帝修建了“东都洛阳”
1.杨迪皇帝“建造了东京”,但“通过了”在当代是“有益于未来的”
公元605年,大冶元年,杨迪皇帝杨光命宇文恺“建东京”,这是当时洛阳的别称。虽然在“建东京”的时候,每个月花掉200万人,花了无数的钱。然而,杨迪皇帝的实践为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人们常说“功德在今,利在未来”,杨迪皇帝杨光“建东京”,虽然未能做到“功德在今”,但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劳民伤财的坏事。但历史证明,“建设东京”确实是“造福未来”的伟大事业。
在“建东京”的过程中,隋朝还修建了“任贤宫”,将江南的珍宝全部运往洛阳城。事实上,杨迪皇帝所做的就是在平地上建造一座城市。洛阳城建设完成后,他把全国的富商都迁到了洛阳,这实际上为洛阳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必要的基础。
后来,他又派人凿穿了济渠及其周围200里的西苑,终于在公元606年建成了举世闻名的“东都洛阳”。这种“建城”的做法虽然抢了国库,但却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隋二朝灭亡。但是,这种“造福子孙”的做法,应该受到后人的推崇。
2.洛阳,东都王朝的“双都”
笔者认为,隋朝杨迪皇帝杨光虽然耗尽了国力和财富,却为后世王朝创造了一个独特的“东都洛阳”。他之所以坚持迁都洛阳,是看中了洛阳“天下”的重要战略地位。
作为“天下”的洛阳,“南临伊阙,北接邙山,东临浐河,洛水穿境而过;特别是国窖、宫城、黄陂、东城,包括加仓市、毕沅、伊一,规模大,布局有序。”。事实上,这种依山傍水俯瞰天下的重要格局,正是杨迪·杨光皇帝建设“东都洛阳”的主要目的。
从这一点来看,杨迪皇帝也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大人才。虽然杨迪皇帝建都洛阳后只享受了15年。但隋朝灭亡后,洛阳仍沿用于唐、五代、北宋时期,被视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笔者认为,唐代长安城作为唐朝的重要都城,已经可以满足唐朝的发展。然而,自高宗皇帝开始向洛阳倾斜政治、经济、文化,或以洛阳为都,称之为“东都”。足以证明洛阳在古代和封建统治者眼中的重要战略地位。
至此,“西有长安,东有洛阳”,虽然杨迪皇帝杨光被封为“暴君”,但洛阳再次展现了他开始“建东京”以来“都城”的重要魅力。或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知道洛阳从此进入了“双都”王朝的发展史。
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唐朝,除了曾经以长安为都,洛阳为东都,这是王朝的又一张王牌。事实上,如果分析都城的属性,笔者认为“西有长安,东有洛阳”是不平等的。
3.“东都洛阳”的历史传承与发展
据考古,在五六十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洛阳的先民又一次兴盛起来。直到公元前1600年,大禹的儿子夏柒建立了夏朝,洛阳作为都城,才有了确切的历史记载。当然,当时的夏朝人只是活跃在以洛阳为中心的地方。
随着时间的不断流失和朝代的不断更迭,“天下之下”的局面就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形成了。洛阳也随着名字的不断变化,逐渐参与了古代王朝的历史。
比如从一开始就改成了杜东、东京、仲景、沈度、罗京、罗京、西京。然而,洛阳作为“两都”之一,即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正逐步向“中心”发展。当杨迪皇帝“建东京”时,它完全被各个朝代所认可。
虽然现代社会的洛阳市只是河南省的一个地级市,已经失去了国家首都的作用,但它是一座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都城建设史的古城。洛阳在中国人眼中从未消失。
古代诗歌中的东都洛阳
唐代诗人刘克庄曾写过一首诗《应锁》,描写洛阳花开时的壮丽景色。”抛柳动乔太有情,作弄机声时拱手相让。洛阳就像三月的锦缎,织起来要花很多时间。”三月,洛阳城内鲜花盛开,可谓百花齐放,竞相开放,如同织出的锦绣一样耀眼。
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对洛阳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芙蓉客栈别离新涧》一诗中写道:“寒雨入夜吴,送客。若洛阳亲友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虽然写的是告别朋友,但其实有一种深深的乡愁。
欧阳修曾在长诗《牡丹图》中称赞洛阳牡丹花开。“洛阳是最适合的脉花,牡丹在世界上特别惊艳。”洛阳的土壤特别肥沃,但最适合种植牡丹花。牡丹花也是洛阳的城市名片。
其实有一个关于洛阳牡丹花的典故。据野史记载,那一代武则天皇后曾颁布“百花齐放”的诏令。然而,只有长安的牡丹花没有跟随,所以武则天非常愤怒,“但他走出长安,进入洛阳。“因此,洛阳牡丹是世界上最好的。
当然,这只是谣言,即使武则天是古今唯一的皇后。她能管理天地,但她怎么能管理花和花?所以,这只是后人为洛阳牡丹花虚构的一个故事。但这也足以看出世人对洛阳的青睐。
结束语
虽然“西有长安,东有洛阳”已经成为历史。然而,笔者认为,即使洛阳在现代社会的现状不容乐观,也没有人能抹杀它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都城”地位和它“存在于世界”的巨大气势。
即使事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历史永远不会忽视过去的经典和荣耀。尤其是曾经被称为“东都”的洛阳,将在新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和魅力。笔者认为洛阳的历史魅力会随着时间越来越持久!
隋唐东都洛阳城山姆
陈龙《白居易在东都洛阳的诗歌创作与生活》
周对隋东都洛阳城四郊地名的考证——以隋代墓志为中心
侯《隋东都洛阳建城的原因及意义》